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目的:评价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肺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6例经S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采用国际最新TNM分期标准进行诊断,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技术对所有CT扫描资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合横断面图像评价其在肺癌术前分期的作用,并与横断面图像的术前分期进行对照.结果:对T分期,T1、T2、T3、T4横断面图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3%、60.6%、60.7%、 60.3%,后处理图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4%、 90.9%、89.3%、 87.0%;对N分期,N0、N1、N2、N3横断面图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4.6%、68.1%、63.6%、64.2%,后处理图像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3%、90.9%、 90.9%、85.7%;除T1、N0外,T1~T3及N1~N3后处理图像和横断面图像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后处理图像对远处转移也可提供一定帮助.结论: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提高肺癌TNM分期的准确性,能有效增加和提高横断面CT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2.
医用几丁糖预防输卵管再通术后粘连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医用几丁糖预防输卵管介入再通术后粘连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129例阻塞性输卵管介入再通术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54例)和治疗组(74例),治疗组仅作消炎灌注治疗,研究组输卵管开通作消炎灌注后,再注入医用几丁糖.结果:两组阻塞输卵管再通率分别为96.1%、96.5%.术后12个月内,研究组妊娠率为51.9%(28/54),治疗组妊娠率25.3%(19/74).两组术后妊娠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输卵管再通术后应用医用几丁糖能较有效地防止输卵管再次炎症阻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临床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先行常规CR/DR检查,然后经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结果常规CR/DR检查均未显示骨折。多层螺旋CT扫描确诊60例隐匿性骨折,其中肋骨骨折11例,胫骨平台骨折10例,腰椎骨折8例,踝关节骨折7例,骶尾骨骨折6例,腕骨骨折5例,髋臼骨折4例,肘关节骨折3例,距骨骨折2例,髌骨骨折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1例,鼻骨骨折1例。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临床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的及时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红花注射液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经彩超及静脉造影证实有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例。行顺行插管介入溶栓术治疗,对照组仅以尿激酶为溶栓剂,研究组在注入尿激酶后加注红花注射液,术后三天复查造影观察疗效,出院后随访,观察介入术后各项血液流变性指标的改变、治疗的有效率、治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经红花注射液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血液流变性指标均有降低,研究组血液流变性指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全部病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仅遗留轻度患肢肿胀。结论红花注射液具有降低血粘度的作用,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降凝、溶栓、扩张血管以及与尿激酶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靶点射频消融对兔椎间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实验及病理学研究,观察靶点射频消融对正常髓核的作用及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方法 14只实验兔分为3组,每只做3~4节椎间盘.A组6只:CT扫描下靶点射频消融椎间盘,分别于术后1h、4周、8周处死兔,取出椎间盘髓核及相应水平的脊髓、神经根,并作大体、光镜下观察.术后4周行MR复查.B组2只:解剖并暴露腰段椎间盘横断面,直视行靶点射频消融,观察椎间盘形态学变化.C组6只:在x线透视引导下穿刺腰椎间盘注入50μg/mL臭氧5mL后行MRI及组织学检查,方法同A组.结果 术后A组椎间盘靶区髓核水分较正常明显减少而萎缩,髓核细胞大部分坏死溶解,存活细胞明显减少,相应节段脊髓和神经根均无损伤,4周后此改变仍显著;B组靶点区髓核出现直径8.0mm范围的凝固萎缩区;C组前4周椎间盘髓核变化不明显,8周后才明显出现类似上述病理改变.结论 对椎间盘设定一个靶点进行射频消融,术后靶点髓核立即出现萎缩,体积缩小,周围脊髓神经无损伤,具有安全、见效快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为靶点射频消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颅颜面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CT和临床确诊的颅颜面血管瘤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颅颜面血管瘤病的诊断有特异性。结论通过影像学检查对该病具有特异性,尤其是CT、MRI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钝性肾损伤(BRI)诊断和分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经临床证实为BRI患者237例,其中交通事故伤92例,高空坠落伤57例,钝击致伤57例,挤压致伤3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扫描,并以CT平扫检查结果作对照,比较两种诊断方法对钝性肾损伤临床分级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MSCT扫描诊断出BRI患者共213例,其中46例患者还行排泄期扫描。其中BRIⅠ级75例,Ⅱ级43例,Ⅲ级44例,Ⅳ级共27例,Ⅴ级24例,MSCT增强扫描对BRI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V级的符合率分别为89.29%、86.00%、88.00%、93.10%和100.00%;CT平扫检查诊断出BRI患者共185例,其中BRIⅠ级65例,Ⅱ级38例,Ⅲ级37例,Ⅳ级共24例,Ⅴ级21例,符合率分别为77.38%、76.00%、74.00%、82.76%、87.50%。MSCT增强扫描符合率均明显高于CT平扫检查,两种诊断方法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增强扫描是临床鉴别BRI的主要手段之一,是肾脏损伤术前分级的理想诊断措施、对钝性肾损伤的定性诊断和分类准确率相对较高,给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方法。材料与方法14例肾结石、1例外伤肾破裂、5例正常人行16层螺旋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检查。采用MIP和VR进行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三维成像。结票19例MIP、VR图像能同时清晰显示肾动脉1~3级分支及肾盂、肾盏形态,其中图像质量优秀6例,占30%,良好13例,占65%,差1例,占5%。同层面腹主动脉平均CT值332±58Hu,肾动脉主干CT值289±46Hu,肾盂CT值1116±309Hu,肾皮质CT值167±23Hu,肾髓质CT值87±12Hu,肾集合系、肾动脉及肾实质三者之间的密度差异能形成对比度较高的清晰图像。结论采取2次对比剂团注后1次增强扫描,16层螺旋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PSH的多层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行胸部多层CT平扫和(或)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后进行图像观察。结果病灶均为单发,右肺12例,左肺14例;大小以1.5-3.0cm多见(65.4%),平均(25.5±15.4)mm;病灶形态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80.8%),少数呈不规则形;边缘多光滑(88.5%);多数无分叶(73.1%);密度多均匀(88.5%),少数可见钙化(26.9%);强化可均匀、可不均匀(比例约1:1),平均增强程度约(41.1±27.4)HU;网格征(76.9%)及贴边血管征(38.4%)较多见。延时扫描表现为持续强化,灌注成像表现为高血流灌注。结论PSH具有肺内良性肿瘤的特点,明显强化、容易出现钙化、网格征、贴边血管征等征象,对诊断PSH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CR摄影,采用不同的自动曝光控制模式(QUICK、AEC、ACO),分析乳腺摄影入射剂量的不同,探讨有效降低健康妇女乳腺普查摄影中入射剂量的检查方法.方法 抽查50份同一单位健康体检妇女连续3年的CR钼靶双侧乳腺检查,共600幅乳腺图像.同一女性3年的摄影条件均相同,分别采用不同的自动曝光控制模式,由同一技师进行规范化操作,在相同的观片环境下,用3M BARCO显示屏进行图像质量分析及其照射量比较.结果 曝光指数在正常的1800~2500范围内,对比AEC、ACO两种曝光模式,用QUICK模式明显地降低入射剂量,同时通过后处理技术调整,乳腺图像更清晰,甲级片在75%以上.结论 乳腺钼靶摄影要充分利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在保证照片质量同时,用低剂量原则达到降低乳腺的入射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