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目的 分析白血病与非白血病患儿重症肺炎临床诊治差异,以提高儿童重症肺炎的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91例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患有白血病将患儿分为白血病组(30例)和非白血病组(61例)。观察患儿的一般情况、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结果 白血病组患儿以发热、气促为主要症状,大多缺乏其他症状及阳性体征;并发症以口腔炎、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颅内感染为主;病原学以铜绿假单胞菌、真菌、肺炎克雷白菌为主;血常规检查大多数患儿白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C反应蛋白(CRP)水平升高;血气分析与电解质分析以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为主,Ⅰ型呼吸衰竭及Ⅱ型呼吸衰竭各6例;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多发结节样高密度影;治愈2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93.3%,死亡2例,病死率为6.7%。非白血病组患儿多有咳嗽、发热、气促、喘息表现,出现症状、阳性体征较多;并发症以脓胸、感染性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为主;病原学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副流感嗜血杆菌为主;血常规检查大多数患儿白细胞计数升高,CRP水平升高;血气分析与电解质分析以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为主,Ⅰ型呼吸衰竭8例,Ⅱ型呼吸衰竭5例;胸部影像学多表现为单侧肺局部斑片状实变影;治愈56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5.1%,死亡3例,病死率为4.9%。结论 白血病与非白血病患儿重症肺炎临床表现、病原学、治疗有很大区别,早期认识发病的高危因素,正确处理白血病化疗时并发的感染,是化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总结1例PICC带管儿童院外断裂残端进入心脏的抢救处理及护理防范.方法 运用snare system抓捕系统在局麻下行介入手术,于儿童右侧股静脉穿刺RFV并置入7F血管鞘,注入肝素1 200U,送入snare system抓捕系统于右心房内抓捕PICC残留软管.结果 顺利将残留在儿童体内一端位于左侧锁骨下静脉,体部绕过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另一端位于右下肺动脉分支的PICC残留端取出,测量导管的残端长度为35.2 cm,与脱落的导管管口吻合,无缺失,距断裂口约0.8 cm处又见一裂口,经医护及家属三方同时检查导管完整,各断裂口相吻合.结论 加强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院的护士对PICC维护操作知识的培训;建立儿科家长护理交流微信群;加强带管出院患儿及家属的保管安全意识教育;依托专科护士及静脉治疗学习班学员建立维护点,将带管出院的患儿转介到维护点进行院外维护.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乳铁蛋白胶囊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门诊的8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为观察组,使用乳铁蛋白胶囊治疗,同时选择3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为对照组,予对症支持治疗.结果 80例患儿口服乳铁蛋白胶囊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示显效率为75%,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40%显效率和70%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8.33,P<0.01).治疗组在退热时间(1.8±0.72天)、疱疹消失时间(3.2±0.95天)、拒食、流涎时间(2.8±0.85天)上,都明显少于对照组的退热时间(3.2±1.25天)、疱疹消失时间(5.8±1.02天)、拒食、流涎时间(4.82±1.28天),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6、2.89和2.75,均P<0.05),口服乳铁蛋白胶囊可缩短病程,而且无皮疹、腹痛等不良反应.结论 用乳铁蛋白胶囊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症状缓解及疱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胸部高分化及黏液型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胸部高分化(5例)及黏液型(3例)脂肪肉瘤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8例脂肪肉瘤中(胸壁3例、纵隔5例),肿块大小7.0 cm×4.0 cm×6.3 cm~22.8 cm×14.7 cm×15.1 cm;2例密度均匀(1例为完全软组织密度,1例为完全囊性密度),6例不均匀;3例含脂肪密度,5例无脂肪密度。平扫CT值-86~60 HU,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8例中7例轻度强化或无强化、1例中度强化伴局部明显强化。8例中,7例肿瘤包绕或侵犯周围组织。结论 胸部高分化型及黏液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且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5.
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ransbronchial lung biopsy,TBLB)技术在成人呼吸科的应用较为广泛,已成功用于诊断一些肺部疾病。目前,TBLB在儿童肺部疾病中应用较少。该文对TBLB术及其在儿科介入呼吸病学中的应用进行介绍,让更多儿科同道对该技术有更多认识。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是否合并支气管哮喘,将2011-03 ~2013-02间我院收治的183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观察组(94例)与对照组(89例),其中观察组合并支气管哮喘,对照组未合并支气管哮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所有惠儿的肺炎支原体免疫球蛋白M(IgM).再根据肺炎支原体IgM阳性与否,将94例观察组患者分为IgM阳性组、IgM阴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所有观察组患者的总免疫球蛋白E(T-IgE)、嗜酸性粒细胞(EOS).结果 (1)观察组、对照组肺炎支原体IgM阳性率分别为47.87%、26.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gM阳性组T-IgE、EOS均显著高于IgM阴性组(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以增加小儿罹患支气管哮喘的可能性,检测肺炎支原体IgM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血管B超随访与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对157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定期进行置管侧肢体的血管B超随访。结果有21例发生血栓,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3.37%,其中15例无任何血栓症状,6例有静脉呈条索状改变、肢体肿胀、沿导管方向疼痛等症状。血栓发生的平均时间是11.48±9.37d。结论 PICC置管后应定期进行血管B超随访,及时检测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防止血栓的发展,降低拔管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5岁以下喘息性疾病患儿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类偏肺病毒(hMPV)、人类博卡病毒(hBo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因喘息住院且咽拭子病毒PCR检测阳性的5岁以下儿童共627例的病毒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结果检测出RSV、hMPV、hBoV阳性者共286例,其中RSV 173例(27.59%),hMPV 70例(11.16%),hBoV 43例(6.86%)。5岁以下喘息性疾病患儿RSV感染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hMPV主要在春季流行,hBoV主要在夏季流行。不同年龄段组、临床诊断组以及喘息严重程度之间病毒检出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RSV在6个月、毛细支气管炎以及中度喘息的患儿中检出率最高;hMPV多见于1~3岁、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及轻中度喘息的患儿;而hBoV的检出率与年龄、疾病临床诊断和喘息严重程度无明显关联。结论 RSV是诱发婴儿早期喘息及毛细支气管炎的最常见病毒,而hMPV和hBoV也是诱发儿童喘息的重要病毒。  相似文献   
49.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儿童癌症病例的30%~40%。随着当前化学药物治疗方案的改进,儿童急性白血病预后有了显著改善。然而,临床上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耐药性的产生是白血病化疗失败的常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调节白血病细胞生存的微环境,通过细胞黏附、可溶性细胞因子、免疫逃逸等机制保护白血病细胞免受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令人惋惜的是,其具体的发生机制仍未明确,亟待进一步探究。本文重点阐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介导白血病耐药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机制,为制定新的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雾化吸入治疗不规范的影响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8月在某三甲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532例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患儿雾化吸入治疗过程进行观察,对不规范雾化吸入治疗的患儿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其影响因素.结果 42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不规范完成雾化吸入,占80.1%.不规范雾化吸入的表现为:不遵从执行时间(51.5%)、不规范使用雾化器(20.9%)、不了解雾化体位(43.6%)、不了解雾化时间(66.2%)、不执行雾化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80.1%).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患儿雾化吸入的规范化管理,对患儿家属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及雾化全过程护理是提高患儿雾化吸入治疗规范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