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1篇
  免费   503篇
  国内免费   44篇
耳鼻咽喉   24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170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218篇
内科学   8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58篇
外科学   456篇
综合类   240篇
预防医学   7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40篇
  2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166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379篇
  2011年   393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284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01.
王谦  潘毅  李君文  战忠利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20):1150-1153
目的:初步探讨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Coxsackie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AR)与人肺鳞状细胞癌及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设计腺病毒载体对肺癌进行基因治疗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2例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65例,腺癌47例)组织中CAR的表达情况,利用统计学方法(SPSS10.0软件)分析CAR的表达在鳞状细胞癌、腺癌以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有否差异。结果:正常肺组织中仅有少量CAR的表达。两类型肺癌分别与癌旁组织CAR的表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鳞状细胞癌中CAR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提高34.75%,在腺癌中CAR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提高38.30%。其中,鳞状细胞癌的CAR阳性率为43.08%,腺癌的阳性率为70.21%,两类型肺癌间CAR表达的阳性率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AR的表达在肺鳞状细胞癌不同组织学分级中(Ⅰ~Ⅲ级)的差别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我们发现在肺腺癌中所包含的细支气管肺泡癌部分几乎都有CAR的表达。结论:肺癌组织(鳞状细胞癌和腺癌)CAR的表达普遍提高,提示CAR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并且与肺腺癌的形成及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为进一步实现用腺病毒载体对肺癌进行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2.
开胸肿瘤切除术后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根  王卫利  宋振国  高鲁渤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21):1215-1217,1221
目的:通过疼痛评估及呼吸监测等方法评价舒芬太尼用于开胸肿瘤切除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开胸肿瘤切除手术病人53例,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组(S组,n=25)背景剂量为舒芬太尼0.03μg(kg·h)^-1,自控剂量为舒芬太尼0.03μg·kg^-1;芬太尼组(F组.n=28)背景剂量为芬太尼0.3μg(kg·h)^-1,自控剂量为芬太尼0.3μg·kg^-1,锁定时间均为15min.术后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及脉搏氧饱和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6点Ramsay镇静评分法评估镇痛镇静效果.并记录每天的镇痛用药容量及不良反应。结果:S、F组的镇痛满意率分别为88.0%、89.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S组术后第1天用药容量明显高于F组(P〈0.01),术后第2天、第3天用药容量亦高于F组(P〈0.05);两组的VAS评分、Ramsay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抑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用于开胸肿瘤切除术后PCIA操作简单,镇痛效果确切,呼吸抑制作用轻微,血流动力学稳定,在监测疼痛程度、呼吸幅度及意识状态的情况下使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3.
双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Lapatinib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patinib是一种新型的双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能够同时作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HER-2两个靶点。Lapatinib的临床前期及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其对乳腺癌患者有效,尤其对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局部晚期和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显示出可喜的疗效。以Lapatinib为代表的TKI有望为乳腺癌的治疗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合理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PS-341协同TRAIL有效增加耐药恶性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内在机制,为耐药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荧光显色技术观察PS-341与TRAIL协同作用后恶性淋巴瘤细胞CRL的凋亡情况、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水平以及Caspase-3的活性变化。结果:TRAIL作用细胞24h凋亡率仅为21.3%,并且出现Bax蛋白表达水平的下降,6h的表达量仅为正常量的5/9;联合使用浓度为10nmol/L PS-341后显著增加细胞的凋亡,24h凋亡指数为50.4%;6h Bax蛋白表达量为正常量的1.2倍,Caspase-3酶活性增加至122.56±1.434μmol/L·h~(-1)·mg~(-1)蛋白。结论:合理使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可通过有效抑制凋亡蛋白Bax降解,逆转恶性淋巴瘤细胞对TRAIL的药物抵抗,为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评价紫素为主的化疗联合放疗增加乳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危险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6例行联合放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其中215例患者为术后三野放疗,61例为保乳术后切线放疗,依照辅助化疗方案的不同分为3个组,即PA组(紫素与阿霉素),CAF组(环磷酰胺,阿霉素,氟脲嘧啶),CMF组(环磷酰胺,氨甲喋呤,氟脲嘧啶),比较各组间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结果:PA组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高于其它两组,而其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紫素为主的化疗增加了乳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106.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P-gp LRP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红  赵晓亮  郎荣刚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7):385-387,396
目的:探讨P-糖蛋白(P-gp)、肺耐药蛋白(LRP)在双侧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预后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989~2000年收治的原发性双侧乳腺癌45例,同时随机选取单侧乳腺癌病例41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P-gp与LRP在双侧乳腺癌第一癌、第二癌及单侧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1)双侧乳腺癌第一癌、第二癌及单侧乳腺癌中P-gp表达率分别为66.7%、46.7%、26.8%.显示双乳癌第一癌比单侧乳腺癌P-gp表达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双乳癌第一癌、第二癌及单乳癌中LRP表达率分别77.8%、75.6%、52.3%,显示双侧乳腺癌第一癌及第二癌比单侧乳腺癌LRP表达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P-gp、LRP表达与双乳癌原发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无关,与临床分期有关.LRP与双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3)双侧乳腺癌第二癌P-gp的表达情况与复发转移情况有关,P-gp、LRP的不同表达状态与双乳癌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gp、LRP可能与双侧乳腺癌发病有关,它们有可能成为遴选双侧乳腺癌高危患者的蛋白检测指标和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107.
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与雌激素灭活相关的基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200例乳腺癌及10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COMT基因第4外显子第158密码子G/A(Val/Met)多态性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ER、PR、p53及c—erbB-2蛋白的表达。比较各组中各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以及各种基因型与乳腺癌预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COMT纯和变异基因型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67)。随着乳腺癌,临床分期(P=0.0082)、组织学分级(P=0.0146)的升高及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P=0.0387),变异性基因型所占比例明显增大、在肿瘤组织ER阳性的患者中,COMT基因型与,临床分期(P=0.0004)、组织学分级(P=0.0116)及淋巴结转移(P=0.0008)间关系的差异更加显著、结论:Met/Met变异基因型与乳腺癌危险性相关;具有低活性COMT等位基因(COMT—LL及COMT—HL)的乳腺癌患者与高临床分期、高组织学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多等预后不良的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08.
MAGE-1 MAGE-3及AFP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AGE-1、MAGE-3和AFP 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用于检测微小转移的可能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中MAGE-1、MAGE-3和AFP mRNA的表达。结果: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织中MAGE-1、MAGE-3和AFP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34.9%(30/86)、60.5%(52/86)和69.8%(60/86);所有患者肝癌组织至少表达其中一种mRNA。结论:MAGE-1、MAGE-3结合AFP mRNA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率较高,有可能用于联合检测肝癌血行微小转移。  相似文献   
109.
孙岭  张晟  徐勇  忻晓洁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14):819-821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及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根据超声图像的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微钙化及颈部淋巴结的特征可以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进行诊断,超声诊断符合率72.9%.按声像图特征分为两种类型:低回声型和低晕环型.两种类型在出现毛刺征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流程度分级、微钙化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可以对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多排螺旋CT(MDCT)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诊断膀胱癌的不同价值,建立完善合理的膀胱癌CT检查程序.方法:对临床怀疑膀胱癌患者34例进行MDCT检查,在膀胱充分充盈后,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晚期、平衡期、排泄期).将不同时相的数据分别应用多平面重组(MPR)及仿真内窥镜(CTVE)等后处理方式顺序观察膀胱壁各部,分别记录病变的数目、位置、大小等.评价MDCT各种图像对膀胱肿瘤的检出情况.应用SA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4例膀胱癌患者于CT检查1周内手术,证实58枚肿瘤,其中2例并发输尿管癌.平扫MPR、动脉晚期/平衡期MPR、排泄期MPR、CTVE、联合平衡期MPR和CTVE五种方式对膀胱癌的检出率分别为70.7%、86.2%、89.7%、87.9%、100%.平扫MPR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其他四种方式(P<0.05).平衡期MPR和CTVE两种图像相结合较其他四种方式具有更高的检出率(P<0.05).动脉晚期/平衡期MPR、排泄期MPR、CTVE三种方式对膀胱癌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膀胱MDCT检查可不进行平扫和动脉期扫描,只行平衡期、排泄期检查,扫描范围应包括全部泌尿系统,并联合应用MPR与CTVE等后处理技术,是诊断、评价膀胱肿瘤可靠、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