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3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0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通过CT与MRI扫描,探讨翼腭窝(pterygopalatllle fossa,PPF)病变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病理或临床证实的PPF病变72例,行常规CT及MR扫描.结果PPF继发肿瘤占88.9%,原发肿瘤占2.78%,非肿瘤占8.32%.继发恶性肿瘤占继发肿瘤的92.06%,其中鼻咽癌占43.10%,上颌窦癌占34.48%(P<0.05).继发恶性肿瘤均破坏骨壁直接或间接侵犯PPF,骨破坏多呈溶骨性,周围组织及窝内脂肪呈浸润性受侵,边界不清;2例原发良性肿瘤均使PPF明显扩大,并见压迫性骨破坏,T2W MRI示边界清楚.受侵PPF内脂肪在CT或MRI上变模糊,部分或全部消失为软组织密度影所替代.结论PPF病变以肿瘤为主,鼻咽及上颌窦癌最常见;PPF骨壁破坏及其内脂肪模糊、消失为其受侵的指征;PPF病变检查以CT横断扫描为主,MRI对病变的诊断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乳腺叶状肿瘤(PTs)是由乳腺间质和上皮成分构成的纤维上皮型肿瘤,常需要与乳腺纤维腺瘤鉴别。乳腺叶状肿瘤临床手术切除后复发和转移率较高,因此首次术式选择非常重要,强调切除范围应足够大,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为诊断提供必要的参考,从而提示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就PTs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犬肺癌模型抑癌基因表达与支气管动脉造影表现的相关性,探讨肺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新标准.材料与方法22只犬,经气管插管由同轴微导管定位向右肺膈叶灌注甲基胆蒽、二乙基亚硝胺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诱导犬肺癌模型,在不同时期进行基因检测和影像、病理学检查.结果 p53基因蛋白随诱导时间延长,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p16逐渐减低.CD31血管内皮标记表达阳性与支气管动脉造影所见肿瘤样血管及染色吻合.结论 CD31血管内皮细胞标记阳性表达和支气管动脉造影发现的肿瘤血管及染色是肺癌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早期检测p53基因突变与p16基因失活对提高早期诊断率和5年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胸腺上皮肿瘤侵袭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胸腺上皮肿瘤的术前CT资料,对病灶的边缘,胸膜情况,心包以及血管情况等进行观察记录,并与手术记录、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包膜完整者较无包膜者更多地呈光滑边缘(P<0.01),包膜侵犯组与包膜未侵犯组边缘情况无统计学差异.CT对胸膜侵犯、心包侵犯、血管侵犯、肺侵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6.6%、78.7%、77.9%;52.6%、84.5%、76.6%;100%、82.1%、84.4%;57.1%、96.8%、89.6%.结论 CT对于胸膜、心包、血管和肺侵犯的判断比较准确,对于心包和肺受侵的敏感性不足.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应用高场强磁共振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并探讨其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临床怀疑为子宫内膜癌的50例患者(病理证实子宫内膜癌3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1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4例,萎缩性子宫内膜1例)以及41例正常志愿者行常规扫描和DWI,DWI选择b值为1000 s/mm~2.观察子宫内膜癌、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在DWI图像上的差异,并分析三者间以及不同分化程度子宫内膜样腺癌之间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结果 与周围正常肌层相比,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在DWI图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分别为(1.08±0.23)×10~(-3)mm~2/s、(1.29±0.21)×10~(-3) mm~2/s和(1.41±0.21)×100~(-3)mm~2/s.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的ADC值之间以及子宫内膜癌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ADC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和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的ADC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结论 DWI对检出子宫内膜病变非常敏感,能够鉴别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正常子宫内膜,但对于鉴别不同分化程度的子宫内膜样腺癌仍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和探讨MRI不同成像序列及扫描位置对显示正常女性盆腔结构和诊断盆腔肿瘤的价值,并进一步确定诊断子宫及卵巢肿瘤的最佳MRI检查方案。方法:对20例正常女性贫腔和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或卵巢肿瘤患者的盆腔磁共振成像检查资料进行了定量及定性分析。所有检查均采用SE T1WI及FSE T2WI序列,分别行横断、矢状及冠状面扫描。在20例患有子宫肿瘤的患者中,11例加做了与子宫腔长轴平行的冠斜位T1WI和T2WI序列扫描。结果:对于正常子宫及直肠的辨别能力,FSE T2WI图像明显好于SE T1WI图像,两者之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对于子宫肿瘤患者,分析子宫肿瘤与正常子宫结合带的CNR值,结果表明T2WI图像明显高于T1WI图像且两者之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联合应用T1WI及T2WI扫描序列在横断、矢状及冠状位对子宫肿瘤的检出准确性分别为64.3%,96.4%,53.6%,且矢状与横断及冠状位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在11例加做与子宫腔长轴平行的冠斜位患者中,对肿瘤检出及定位,定性的诊断准确性方面,8例(73.0%)显示明显优于其他3种位置。对于卵巢肿瘤的观察结果表明:3种扫描位置的检出能力无明显显著性差异,横断,矢状及冠状位的准确性分别为100%,95%,100%,但对于恶性肿瘤是否伴有髂血管区淋巴结转移及盆壁是否侵犯的观察,横断及冠状面显示最佳。结论:T2WI序列矢状位为诊断子宫肿瘤的首选MRI检查方法,必要时辅以与子宫腔长轴平行的冠斜位;而观察卵巢肿瘤及盆壁情况,横断及冠状位为必备检查位置。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靶向沉默髓鞘转录因子1(MyT1)对人脑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和黏附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设计特异性靶向沉默MyT1基因的shRNA,包装慢病毒后感染人脑胶质瘤U-118MG和U-87MG细胞,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两种细胞中MyT1的表达水平,BrdU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分别检测两种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能力的变化,qPCR检测细胞黏附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HEK293T细胞中包装了特异性靶向MyT1基因的shRNA慢病毒,并成功感染了U-118MG和U-87MG细胞;两种细胞中MyT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均P<0.05),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均P<0.05),细胞黏附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均P<0.05)。结论 靶向沉默MyT1基因对人脑胶质瘤U-118MG和U-87MG细胞的迁移、侵袭和黏附能力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黏附和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MyT1基因的表达,可能是脑胶质瘤诊疗的一个潜在靶标。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究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体层扫描成像(18F-FDG PET/CT)在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22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乳腺癌原发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将患者分为三阴性乳腺癌和非三阴性乳腺癌两组;基于PET图像和CT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T形态学特征和PET代谢参数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建立联合临床特征的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结果 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三阴性乳腺癌在肿瘤直径、边缘、合并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累犯邻近皮肤乳头及PET代谢参数等方面表现出更显著的侵袭性(t=-3.19,χ2=7.30、8.10、5.34,t=3.80、3.30、3.42,P< 0.05)。构建的18F-FDG PET/CT影像组学模型能够有效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5%CI 0.78~0.88),预测准确度为75.9%,灵敏度为74.5%,特异度为77.2%。构建的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AUC为0.86(95%CI 0.81~0.90),预测准确度为77.2%,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75.9%。结论 18F-FDG PET/CT在三阴性乳腺癌分子分型诊断中发挥重要价值,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和综合性影像组学模型进一步提高了PET代谢参数的预测效能,有助于临床上尽早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Ki-67、HER2/neu、ER、PR、PCNA、VEGF及MVD等生物学、组织学指标在评价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肯定.随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广泛使用及扩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发展,MRI也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向形态与功能并重的方向发展,在乳腺癌的早期检测、生物学评价和疗效检测、预后等方面显现优势.就乳腺癌MRI与生物学预后因子的相关性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术前临床资料及MR影像特征对HCC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2年内复发)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术的244例HCC患者资料。对可能影响HCC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术前临床资料及MR影像特征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规律随访,终点事件为术后2年内肝内复发。  结果:  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肿瘤最大径、肿瘤包膜、瘤周肝实质强化、环形强化、TTPVI、瘤内坏死、卫星灶、动态增强模式、DWI/T2WI不匹配等MR影像特征及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TNM分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atergic aminotransferase,AST)、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γ-GT)等临床资料为肝癌患者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将上述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肿瘤包膜(HR=0.372,P < 0.05)、环形强化(HR=2.947,P < 0.05)、TTPVI(HR=1.993,P=0.004)、卫星灶(HR=2.192,P=0.017)及AFP(HR=2.234,P < 0.05)为HC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绘制诺模图,可直观显示复发风险。  结论:  肿瘤包膜、环形强化、TTPVI、卫星灶等MR影像特征及AFP>400 μg/L为HCC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用非侵袭性方法建立HCC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模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