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克罗恩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可影响胃肠道的任何部分,最常见的是末端回肠和右结肠。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克罗恩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遗传、环境、微生物和免疫反应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近几十年来,IBD在中国的发病率直线上升,且该病具有不可治愈、复发率高、致残和癌症风险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需要我们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多排螺旋CT(MDCT)检测动脉堵塞性急性肠缺血(ABI)的早期征象及其动态演化规律。方法12只巴马猪,随机分成4组,每组3只。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SMA)造影.用明胶海绵和血凝块栓塞其部分空肠和同肠分支。,于术前和术后3、6、9及12h用MDCT进行平扫和增强后动脉、静脉和延迟3期扫描,并用容积再现(V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薄层最大强度投影(TSMIP)技术进行肠系膜帆管重建。与DSA对比,观察CT血管造影(CTA)显示肠系膜血管正常解剖、SMA栓塞、肠系膜和肠道结构变化,比较栓塞后各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结果12只实验猪均显示ABI病理改变.随时间延长,缺血呈进行性加重。CTA显示全部57支栓塞粗管:34支未栓塞血管巾.CTA显示29支通畅.5支中断:CTA对栓塞血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5.3%。TSMIP显示栓塞远端梳状分支血管和毛刷状密集直血管消失.以此标准,TSMIP正确定性24个栓塞肠段中23个和1全部12个正常肠段.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8%和100%。术后各时间点栓塞Ⅸ和非柃塞区肠壁强化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h栓塞区三期的强化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栓塞时间延长肠壁强化呈减低趋势。栓塞3h后12只猪中有10只出现肠腔扩张、积液,且随时间延长程度加重。结论MDCT及CTA诊断动脉堵塞性ABI的早期直接征象为SMA血管中断.远端梳状或毛刷状密集直血管消失和肠段强化减弱:间接征象为肠腔扩张及积液:且这些征象具有一定的动态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猪肠系膜上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的可行性及在栓子定位中的价值。方法:24只巴马猪行MSCTA及DSA检查,12只DSA检查结束后行SMA二级分支栓塞。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对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能力差别。以DSA为金标准,评估MSCTA在栓子定位中的价值。结果:MS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解剖特征,VR及MIP图像均可显示血管主干及一级大分支,19例可显示二级分支,TSMIP可显示末端分支至肠壁周围血管网。MSCTA显示栓子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5.3%、94.5%、91.9%、100%。结论:MSCTA可以较为准确的显示猪肠系膜上动脉三维解剖学解剖特征及病变,有助于肠缺血等动物模型制作及介入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陈财忠  李若坤  曾蒙苏  饶圣祥  戴勇鸣   《放射学实践》2012,27(12):1335-1338
目的: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肝硬化铁沉积结节(SN)检出中的价值。方法:40例病理证实的肝硬化患者及4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平扫T1WI、T2WI、T2*和SWI。2名腹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评价,肝实质内局灶性低信号定义为SN,3mm以下SN定义为微小SN。计数SN总数目及微小SN数目,将其显示程度分为3个等级。结果:对照组均未见SN检出。40例肝硬化病例中T1WI上有10例无SN检出,T2WI、T2*和SWI均检出了SN。SWI检出SN的总数目、平均数目和微小SN明显高于T1WI、T2WI,SWI图像上表现为3级对比的SN(95%)明显高于T1WI(10%)、T2WI(10%)和T2*(33%)。结论:SWI能够较常规序列更为敏感的检出SN,且具有更好的图像对比,有望成为肝脏铁过载无创性评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PHNEC)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HNEC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影像特点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例为单发结节型,病灶边界清晰,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上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有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信号;7例为巨块结节型,表现为巨大主灶伴周边卫星结节灶。主灶信号于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上呈显著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有明显强化,门脉期对比剂迅速廓清,延迟期周边可见环形强化的包膜影。卫星结节灶数目不等,大小不一,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DWI上呈显著高信号,呈环形强化或均匀强化。结论:PHNE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常表现为不均质巨块结节型富血供病灶伴门脉期对比剂快速廓清及延迟期包膜强化。  相似文献   
16.
正常阑尾的多排螺旋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正常阑尾的多排螺旋CT表现,提高阑尾早期病变的诊断能力。方法:入选100例经临床诊断排除阑尾炎、阑尾手术史及阑尾其他疾病的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行腹部扫描,准直0.6mm或1.2mm,在工作站上对阑尾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测量阑尾直径、阑尾壁厚度、阑尾腔内液体的最大直径,并观察阑尾腔内有无粪石、气体,阑尾周围表现。结果:100例患者中,cT显示阑尾95例,敏感性为95%。正常阑尾直径3~10mm。平均为6.3±1.1mm。直径大于6mm者52例(52%);阑尾壁厚度1~4mm,平均为2.6±0.5mm,大于3mm者25例(25%)。阑尾腔内有液体者17例,其中,直径大于2.6mm者2例;阑尾腔内有气体者58例(58%);阑尾腔内有粪石者22例(22%)。阑尾壁钙化者14例(14%)。未见阑尾周围脂肪内出现条索状密度影。结论:多排螺旋CT阑尾重建能清晰地显示阑尾正常结构,有助于阑尾早期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活体测量成年男性正视眼的前后径与横径.方法:采用CT方法,对成年男性45人73只正视眼的前后径与横径的内外径进行了活体测量,并对其中23人33眼的眼轴同时进行A超测量.结果:CT测量,前后径外径为24.86±1.09 mm,内径为22.31±1.22 mm,横径外径为24.98±1.25 mm,内径为22.58±1.23 mm,前后径与横径的外径与外径,内径与内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A超测量眼轴为23.02±0.75 mm.成年男性正视眼基本呈圆形.CT与A超测量方法不同,结果各异.结论:活体CT测量眼球径可靠、可行.尤其对横径测量,在眼球形态学的意义上,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大网膜蛔虫性肉芽肿罕见 ,迄今仅有个案报道〔1〕,尚未见影像学资料 ,我们遇见 1例 ,现报道如下。1 病历简介患者 ,女 ,37岁。因腹胀、腹围进行性增粗半个月入院。体检 :体温 37℃ ,腹软 ,无压痛 ,肝脾肋下未扪及 ,腹水征阳性。妇科检查 :子宫右上方扪及一 3cm× 3cm肿块。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11 2× 10 9/L ,血沉 2 5mm /h ,肝肾功能 ,尿粪常规均未见异常 ,腹水为淡黄渗出液 ,涂片未见肿瘤细胞。影像学检查 :GI :小肠动力加快 ,小肠蛔虫症。CT :肝、胆、胰、脾、子宫、附件未见异常 ,腹水大量 ,腹水CT值 19~ 2 5Hu ,右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MRI在穿孔与坏疽性急性阑尾炎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只穿孔性急性阑尾炎(PAA)及10只坏疽性急性阑尾炎(GAA)的新西兰大白兔进行MRI检查。观察如下MR征象:阑尾壁缺损,阑尾周围脓肿,阑尾腔外积气,阑尾周围蜂窝织炎。结果:PAA组与GAA组病例在阑尾壁缺损MRI征象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阑尾壁缺损、阑尾周围脓肿、阑尾腔外积气征象出现至少一种特异性MRI征象对PA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66.67%(8/12)、100%(10/10)和81.82%(18/22)。结论:MRI在PAA与GAA鉴别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对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型(71例)与II型(2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及DWI检查,b值为0,1000s/mm2。由两位医师在ADC图上分别测量ADC值,并比较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的ADC值。统计学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ROC曲线分析及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Ⅱ型子宫内膜癌ADC中位数值为0.73[0.626,0.868]×10-3mm2/s,显著低于I型子宫内膜癌的ADC中位数值0.876 [0.813,0.972]×10-3mm2/s,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82,P<0.001)。ROC曲线显示ADC值鉴别Ⅱ型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782,当ADC阈值为0.743×10-3mm2/s时,敏感度为64%,特异度为90%,符合率为84%。结论:ADC值有助于鉴别Ⅰ型与Ⅱ型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