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1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81篇
综合类   145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81.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下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术后肾造瘘管夹闭和开放时机对机体的影响,以期为结石的治疗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Excel软件Rand函数,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开放组(n=40)和夹闭组(n=40).开放组患者术后夹闭肾造瘘管至第1天晨8点后开放肾造痿管;夹闭组患者术后夹闭肾造瘘管夹闭至拔管.比较2组患者术后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值、术后疼(胀)感评分、术后尿液外渗、发热情况及患者、家属关注造瘘管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术中输血率、术后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术后疼痛及胀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镇痛药物应用比例、尿液外渗比例、发热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家属询问造瘘管事件比例、造瘘管堵塞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夹闭肾造瘘管的止血作用可能仅限于术后早期,且与患者术后手术部位疼(胀)感无关.对于排除了明显存在泌尿系感染的患者,术后持续夹闭肾造瘘管不增加感染的风险.夹闭肾造瘘管直至拔管可以避免肾造瘘管堵塞且不会引起尿液外渗增加,这对减轻患者及家属对造瘘管相关问题的担忧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致肾积水患者逆行留置双J管的置管成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05—2011年收治的61例因恶性肿瘤引起肾积水而行膀胱镜下留置双J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分析两组血浆血红蛋白、白蛋白以及肌酐等的差异。结果:61例患者中,40例置管成功(成功组),21例置管失败(失败组)。两组间血浆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血尿患者比例以及双侧肾积水患者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性别比例、接受放疗患者的比例以及诊断肾积水时的肌酐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肌酐水平高、男性、置管前放疗史是留置双J管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3.
84.
老年人经常会谈论到老同事或老邻居患了肿瘤,涉及男性时常说的肿瘤往往就有前列腺癌。人们对前列腺癌的诊治往往有诸多疑问,如什么是前列腺癌?如何可以及早发现它?用什么方法治疗?一定要开刀吗?可以预防吗?老年男性的“隐形杀手”患前列腺癌的高危人群是老年男性,50岁以下的患者很少见,65岁以上发病率増高,70~74岁是最集中的发病年龄,80岁以上患者也不少。在全球,前列腺癌位居男性癌症发病率第2位;在美国,其发病率居男性癌症发病率第1位,病死率居第3位,被美国媒体称为老年男性的“头号杀手”。  相似文献   
85.
目的 确定潜在和乳腺癌转移相关的基因标志物,并对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 使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筛选乳腺癌转移部位和非转移部位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途径富集(KEGG)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交互(PPI)网络,并使用MCODE进行模块分析.然后,通过Kaplan-Meier工具对中枢基因进行总生存(OS)和远处无转移生存(DMFS)分析.通过GEPIA对基因和临床生存数据的相关性进行验证.结果 本研究共获得295个DEGs,主要与细胞外分泌、粘着相关通路、细胞分裂相关.KEGG通路分析表明,重要的通路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细胞粘附分子(CAMs)、抗原加工和呈递.建立了具有280个节点和357个连接的蛋白-蛋白交互网络.从蛋白-蛋白交互网络中发现了10个模块.结论 共筛选出20个基因作为枢纽基因,其中TYMS、SKA1、ADCY7的低表达和MX1的高表达与OS较差有关.POLR3H的低表达和CDCA8、ASE1、KIF14、MX1的高表达与较差的DMFS有关.POLR3H和PRC1可作为诊断乳腺癌转移或潜在药物靶标的新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6.
87.
目的探讨DJ管置入在经尿道巨大前列腺剜除术中的操作方法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4例巨大前列腺增生病人,随机分为置管组和无置管组,各32例。观察组采取DJ管置入应用于巨大前列腺剜除联合粉碎器中,对照组采取巨大前列腺剜除联合粉碎器,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除腺体质量、膀胱冲洗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血红蛋白(Hb)下降值及术后6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PVR),并记录输尿管损伤、膀胱黏膜损伤、继发性出血等并发症情况。结果置管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无置管组(P < 0.01)。2组腺体切除量、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导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Hb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QOL评分、Qmax和PV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无置管组(P < 0.05)。结论通过DJ管的醒目标识作用有利于避免损伤输尿管开口及膀胱三角,使得经尿道巨大前列腺剜除联合粉碎器操作更流畅,输尿管口辨识更加清晰方便,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88.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是一种以腹膜后纤维组织增生为特点的罕见病,常包绕腹主动脉、髂动脉并累及邻近的输尿管引起尿路梗阻和肾积水。RPF多为特发性的,也可为继发性的。部分特发性RPF属于IgG4相关疾病。其发病隐匿,表现多样,诊治较为困难。本文就RPF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学和临床特点,以及诊治的研究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 of the kidney,MESTK)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收集3例罕见的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0岁、46岁和68岁.3例患者均进行了彩超及CT影像学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治疗.总结MESTK的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点及诊治方法.结果 3例患者影像学检查示单侧肾脏直径约3.5~9 em的囊实性占位,增强CT检查病灶强化不均匀,可见明显强化的实质成分或分隔.3例患者分别于全麻下行左肾部分切除术、根治性右肾切除术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瘤大体观呈复杂囊实性或多房囊性;镜下肿瘤组织中均可见到上皮成分及间叶成分,上皮形成腺样结构,部分伴囊性扩张,间质中可见平滑肌成分或向平滑肌方向分化;免疫组化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le actin,SMA)、结蛋白(Desm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阴性.病理诊断为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术后分别随访2~5年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肾脏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但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男性罕见,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0.
肾移植术后漏尿的病因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肾移植术后漏尿的病因、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45例肾移植术后4例发生漏尿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率2.76%。1例术后早期漏尿保守治疗3周痊愈;1例输尿管多处坏死两次修补失败,保守治疗5周愈合;1例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坏死1例肾盂积水破裂一次修补成功。结论:外科技术失误是漏尿的主要原因,另外还与急性排异等有关,漏尿部位大多位于输尿管下端,也可发生于全程输尿管和肾盂,表现为尿外漏、肾周积液、少尿、腹腔积液。漏尿时间多发生在术后3周左右。急性排异引起者发生于排异控制后的多尿期,表现为尿量骤减,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尿外漏及肾周积液者,3周以上不愈或漏尿有增多趋势者应手术探查修补,腹腔内大量积尿者应急诊手术,该并发症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