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83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150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20篇
  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预测和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卫生经济学价值。目前,探索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估的方法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重点以及难点。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是当前两种快速发展的技术,将两者联合起来构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预测和评估模型,对疗效进行预测和评估,是非常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以支持个体化的临床决策和治疗选择。本文针对基于影像组学的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测和评估的文献展开综述,以探究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预测和评估中的前景和优势。  相似文献   
752.
目的探索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前列腺癌术后放疗临床靶区(CTV)及部分危及器官(OAR)自动勾画模型的方法, 以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靶区勾画统一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由一位放疗医师勾画的117例前列腺癌术后患者CT资料, 基于3D UNet设计多分类自动勾画模型CVT-UNet, 采用戴斯相似系数(DSC)、95分位豪斯多夫距离(95%HD)和平均表面距离(ASD)评估模型分割能力, 比较另外两位医师对测试集自动勾画靶区评估结果的差异。再随机收集78例由其他医生治疗的患者进行模型外部验证, 比较两位医师评价的差异。结果测试集前列腺瘤床区(CTV1)、盆腔淋巴结引流区(CTV2)、膀胱和直肠的平均DSC分别为0.74、0.82、0.94和0.79。临床评分显示:两位医师对CTV2和OAR的勾画达成了更多的共识;而对CTV1的勾画则共识较少, 故评分差异较大。结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用于术后前列腺癌CTV及相关OAR的自动勾画模型可行, 但前列腺瘤床区的自动分割仍需改善。  相似文献   
753.
王海兰  苟菊香  陶琳   《四川医学》2023,44(4):418-422
<正>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布的GLOBOCAN,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中国新发和死亡癌症病例分别为457万和300万人,分别占全球23.7%和30.0%,位居全球首位[1]。  相似文献   
754.
化学治疗(化疗)相关性黏膜炎通常分为口腔黏膜炎和胃肠道黏膜炎,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口腔疼痛和溃疡、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在含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的化疗方案中其发生率更高且程度更重。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合并症及遗传因素也会影响化疗相关性黏膜炎的发生。目前,诊断化疗相关性黏膜炎主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胃肠镜,早期诊断缺少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诊治原则主要参照临床实践指南。因此,该文将对化疗相关性黏膜炎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最新防治进展进行梳理和综述,以帮助临床医师进一步正确认识和处理。  相似文献   
755.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取得的重大进展为胃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向治疗策略。Claudin18作为细胞间紧密连接的重要结构蛋白,其亚型Claudin18.2(CLDN18.2)特异性表达于分化的胃上皮细胞,为胃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旨在系统梳理CLDN18.2在胃癌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6.
目的 分析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 的预后不良因素,并建立新的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集的134例初治ENKTCL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ROC曲线和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期36个月,3年总生存(OS) 率为74.6%。ROC曲线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比值(ALC/AM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644。Cox回归分析表明,不良预后因素包括: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ECOG PS)≥2分〔相对危险度(RR),2.334;95%置信区间(CI),1.666~3.270, PRR,2.149;95%CI, 1.159~3.986, P=0.015);高密度脂蛋白(HDL)<0.9 mmol/L(RR,1.959;95%CI,1.051~3.652, P=0.034)和局部肿瘤浸润(LTI)(RR,4.047;95%CI, 1.421~11.529, P=0.009)。在以上4个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预后模型:1组:无危险因素(12%);2组:1个危险因素(50.7%);3组:2个危险因素(20.1%);4组:3~4个危险因素(17.2%)。这4组的患者3年OS率分别为100%、79.9%、58.5% 和21.7%。国际预后指数(IPI)、韩国预后指数(KPI)这两种预后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各组间生存差异性的比较。结论 新的预后模型按危险因素分层将患者分为4组,相比较于IPI和KPI,该预后模型能更好地进行不同危险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性比较。  相似文献   
757.
目的评估光学表面成像(OSI)系统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算法在非共面放疗中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方法在治疗床不同公转角度下使用三套OSI系统对模体重复测量, 分析OSI对模体成像的精确性和稳定性。随机选取7例行单中心非共面放疗的多发脑转移瘤患者, 分析OSI用于患者成像的精确性和稳定性。稳定性定义为以0°锥形线束CT(CBCT)为"金标准", 治疗床从0°转到非零角度, 再转回0°时, 前后两次OSI测量的差值。精确性定义为OSI与CBCT(治疗床0°时)测量数据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ˉ±s描述, 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Q)方式描述;前者差异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后者用Kruskal-WallisH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对于非共面, 模体和患者的平移精度分别为≤ 1.30 mm 和≤1.00 mm, 旋转精度分别为≤0.50°和≤0.60°, 平移误差均主要出现在左右和头脚方向。在稳定性方面, 模体平移和旋转的最大标准差分别为0.06 mm和0.06°, 患者平移和旋转的最大标准差分别为0.17 mm和0.19°。结论新型SRS算法虽对非共面的精度有所改善, 但仍不能满足颅...  相似文献   
758.
近年来,随着对肿瘤抗原和抗肿瘤免疫反应机制的深入认识,肿瘤治疗性疫苗发展迅速,有望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同时,随着新抗原的筛选、疫苗设计、疫苗递送系统、佐剂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加速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在产品研发方面,众多国际大型的医药企业和新兴的生物科技公司正在布局不同的肿瘤治疗性疫苗项目,多个肿瘤治疗性疫苗获批上市,但临床效果欠佳。尽管目前肿瘤治疗性疫苗大多处于临床前和临床试验阶段,但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本文论述了国内外肿瘤治疗性疫苗的研发现状(主要聚焦当前发展迅速的个性化新抗原疫苗、DC疫苗和mRNA疫苗),总结了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为未来肿瘤治疗性疫苗的研究和产品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59.
目的 分析胸下段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行主动脉弓上吻合根治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放疗)的疗效及复发转移模式。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2月-2019年2月63例接受弓上吻合R0根治性术后辅助放疗的胸下段食管鳞癌患者,放疗靶区为吻合口、全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引流区,分析其生存情况、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及各临床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3%、83.3%、63.7%;中位无病生存期为33个月[95%置信区间(23.2,42.8)个月],1、2、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6.3%、58.5%、41.7%,N0~1期较N2~3期患者无病生存期更长(中位时间:中位时间未达到vs. 15个月,P=0.045);吻合口复发率7.9%,锁骨上区、中上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引流区复发转移率分别为4.8%、15.9%、1.6%,远处转移率为17.5%;2~3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4.8%,3级吻合口狭窄发生率3.2%,3级气管瘘发生率1.6%。结论 N2~3期是该类患者辅助放疗后的预后不良因素,区域淋巴结复发主要集中于中上纵隔,放疗靶区是否需包含吻合口、下纵隔及上腹部淋巴结引流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60.
抗体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以前Paul Ehrlich提出的"魔术子弹(magic bullet)"的假说,当时他就认为这种"魔术子弹"将来可能用于癌症、感染等疾病的治疗,可以说这是抗体概念的雏形[1]。但直到1975年Kohler和Milsten发明了杂交瘤技术,人们才能大量制备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使抗体治疗能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