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7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mPuterizedtomographi。angiograPhy ,CTA)在诊断房颤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房颤冠状动脉狭窄88例患者,分别实施了C A G检查和CTA检查,分别分析两组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和符合率等指标。结果本组病例中,CTA的可评估率为95.0%,C T 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50%~70%和≥70%狭窄性病变敏感性分别为69.4%(50/72)、95.4%(188/197)和84.5%(142/168),特异性分别为87.8%(750/854)、98.5%(742/754)和98.0%(741/756),准确度分别为85.7%(950/1109)、96.8%(1123/1160)和96.3%(1120/116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5.3%(66/146)、90.3%(177/196)和80.3%(125/156),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0%(877/895)、98.2%(870/886)和96.7%(869/898)。结论64层螺旋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准确度高,在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价中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2.
患者男,64岁。心慌、气短伴咳嗽、发热十余天。患者夜间不能平卧,咳白色泡沫痰。无胸痛、咯血、晕厥等症状。无高血压、冠心病史。体检:一般状态尚可,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充盈。心率11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  相似文献   
103.
患者 女,47岁. 肺部肿物3年余,无自觉症状,未曾治疗.近日复查胸部CT,肿物增大.体检未见异常.CT检查:2003年CT平扫示右肺下叶后基底段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物,呈浅分叶,边缘光滑整齐,大小约3.1 cm×2.8 cm×3.0 cm,密度均匀,CT值32 HU.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DSA的比较研究.方法研究56例拟行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的Debal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MSCTA表现,分别测量第一内膜片裂口位置、大小,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的主动脉最大径等参数,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MSCTA与DSA对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达92%,MSCTA还可发现主动脉之外的其他疾病.MSCTA与DSA对内膜片第一裂口的大小及位置的测量无明显差异;对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面的主动脉最大径的测量有明显差异,DSA的数值小于MSCTA.结论MSCTA可以明确诊断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同时还可发现主动脉之外的其他疾病.MSCT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各个参数的准确测量可帮助和指导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手术,可作为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及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的术前评估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支气管和非支气管动脉系统的64排CT支气管动脉成像对以咯血为主要症状的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咯血患者进行64排CT支气管动脉成像。分析所得的CT图像以确定支气管和非支气管系统的动脉的位置。结果 CT可见支气管动脉情况为右侧43支,左侧46支;正常起源的支气管动脉占总数的46%;起源于非支气管动脉系统的动脉中有23支位于右侧,41支位于左侧。结论64排CT支气管动脉成像不仅可以确定支气管动脉及非支气管动脉系统的血管位置,还可以明确以咯血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的病因,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6.
许淑花  张斌  赵德利  张金玲   《放射学实践》2011,26(8):828-831
目的:观察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胸部增强CT表现,总结并认识SVCS侧支循环形成的少见CT征象。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SVCS患者31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上腔静脉阻塞侧支循环形成的多层螺旋CT征象,将侧支循环在身体出现的位置分为前胸壁组、纵隔组、胸背组、膈下组,并找出少见的CT征像。结果:前胸壁组:胸外侧静脉19例,占61.3%,胸廓内静脉29例,占93.5%;纵隔组:心包膈静脉12例,占38.7%;后胸背组:椎静脉丛14例,占45.2%;膈下组:肝被膜静脉4例,占12.9%,肝局灶异常强化4例,占12.9%。结论:体-肺静脉瘘与肝脏局灶异常强化是SVCS少见征象,认识体-肺静脉瘘有助于进一步理解SVCS患者呼吸困难,并指导治疗;认识肝脏局灶异常强化能够帮助鉴别肝脏肿瘤类病变,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7.
脑囊虫病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寄生虫病,为猪绦虫的六钩蚴侵入人体脑内发育成囊尾蚴所致。CT 应用以来,脑囊虫病的诊断率有显著提高,本文对292例脑囊虫病患者的图象加以分析,并对 CT 诊断价值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8.
三维CT重建和立体重建技术在脊柱损伤扫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创伤是由于一种或多种暴力造成的不同类型的骨损伤,同时会累及周围软组织,过去脊柱损伤的诊断多依赖于常规X线检查,因而存在诸多的局限性[1]。与常规X线摄片相比,CT扫描提供了独特的横断面图像,它可以清楚地显示脊髓及其周围结构,尤其是进行三维(3D)及立体(OBLIQ)重建后的处理,可更加清楚地显示压迫脊髓的骨片及椎管内小而完整的碎骨。因此它与X线相比,能更好地预测脊柱的创伤程度和范围。临床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对例病人,男18例,女3例,平均年龄引岁,均有程度不同的脊柱损伤。其中颈椎2例,胸推6例,胸腰椎8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结直肠癌肝转移灶肝内的分布规律。 方法收集9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临床资料,对原发灶部位,肝转移瘤的位置、数目、不同时相CT值及肠系膜下静脉回流汇入门静脉的位置进行记录。 结果9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患者转移灶实性部分平扫及增强三期CT值如下:平扫(35.05±8.04)HU、动脉期(50.24±10.91)HU、门脉期(55.77±14.86)HU、延迟期(58.14±12.07)HU,表现为明显的持续上升型。CT平扫及三期增强图像中,门脉期检出病灶比率最多96.94%(634/654)。右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肝右叶优势占77.78%(28/36),肝转移灶在肝左右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左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转移灶在肝脏右叶、左叶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3)。左半大肠癌肝转移患者,IMV汇入SPV组有71.43%(15/21)患者转移灶主要分布在肝左叶,转移灶在肝左、肝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V汇入SMV组有71.43%(20/28)患者转移灶位置主要分布在肝右叶,转移灶在肝左、肝右叶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IMV汇入SPV与SMV汇合处时,转移灶在肝左、肝右叶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右半大肠癌患者与左半大肠癌患者相比,肝右叶与肝左叶转移瘤分布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13,P=0.000)。 结论左右半大肠癌原发灶位置对肝转移灶分布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有助于在初诊及随访时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64排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60例TIA患者进行头颈部64排CT血管造影检查,采用血管减影成像技术,对比剂总量60~70 ml,注射流率4.5~5 ml/s;重建方法包括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及血管CT仿真内镜(CTVE)重建.1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49行颈动脉超声(US)检查,2例行脑CT灌注成像(CTPI).结果 60例TIA患者中35例(58.3%)可见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26处、中度狭窄8处、重度狭窄4处,血管闭塞3处.共发现斑块49块,其中钙化斑块21块,脂质斑块16块及混合斑块12块.斑块位于颈总动脉13块,动脉分叉22块,颈内动脉14块.30例狭窄患者与超声检查结果相比,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判定一致的有26例.15例患者与DSA对照,CTA的敏感性为94.7%,特异性90.9%,准确性93.3%.结论 64排CT血管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