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7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1.
肝细胞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肝血流变化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参数变化。方法 HCC患者30例,其中手术切除6例,穿刺活检证实4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对象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50ml,流率4.0ml/s,曝光时间50s,采用去卷积模型,通过灌注参数图获得多种灌注参数。结果 肝癌组灌注参数HBF、HBV、HPP降低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脏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癌组HAP、HAI明显升高,与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各灌注参数在癌旁和正常肝组织中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定量反映HCC的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灌注信息。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预防及诊断CAD可以有效地降低本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多层螺旋CT以其扫描速度快、无创伤及分辨率高等特点,使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150例多  相似文献   
13.
中药威麦宁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威麦宁对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2002-01/2004—04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明确病理诊断并预计生存期〉3个月的中晚期(Ⅲ,Ⅳ)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疗+威麦宁胶囊治疗组(n=32)和单纯化疗组(n=33)。化疗+威麦宁胶囊组在化疗的同时,给予威麦宁胶囊饭后口服,3次/d,6-8粒/次,2个月为一个疗程;单纯化疗组单纯化疗,每4周为1个周期,重复3个周期。治疗前后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估。该量表有12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1~5分)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满分为60分,最差为12分。临床受益情况评估以KPS评分和体质量变化为指标。KPS评分为反应患者体力变化情况的百分制评分方案。治疗后KPS评分增加≥10分为改善;减少≥10分为降低;变化〈10分为稳定。体质量变化:治疗后增加≥1.0kg为改善;减少≥1.0kg为降低;增加或减少〈1.0kg为稳定。于化疗3个周期后进行评估。毒性反应按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毒性分级0-Ⅳ度标准进行评价,同时进行T细胞亚群的检测和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的观察。 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患者63例。①生活质量:化疗+威麦宁胶囊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高于单纯化疗组(P〈0.01)。②临床受益情况:化疗+威麦宁胶囊治疗组KPS评分稳定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65%,38%,P〈0.05);化疗+威麦宁胶囊治疗组体质量变化稳定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显著意义(68%,34%,P〈0.01)。③免疫功能:化疗+威麦宁胶囊治疗组T细胞亚群细胞数较化疗前提高[(2.23&;#177;0.7),(1.90&;#177;0.6),P〈0.05];单纯化疗组化疗后T细胞亚群细胞数较化疗前明显下降[(1.10&;#177;0.9),(1.80&;#177;0.7),P〈0.051。④副反应与血液学毒性:单纯化疗组白细胞减少以及恶心、呕吐反应比化疗+威麦宁胶囊治疗组严重(P〈0.05以及P〈0.0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毒性反应。⑤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咳嗽。气促等症状缓解。 结论:威麦宁胶囊对晚期肺癌患者的毒副反应小,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免疫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威麦宁对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01/2004-04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明确病理诊断并预计生存期>3个月的中晚期(Ⅲ,Ⅳ)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化疗 威麦宁胶囊治疗组(n=32)和单纯化疗组(n=33)。化疗 威麦宁胶囊组在化疗的同时,给予威麦宁胶囊饭后口服,3次/d,6~8粒/次,2个月为一个疗程;单纯化疗组单纯化疗,每4周为1个周期,重复3个周期。治疗前后采用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生活质量评估。该量表有12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1~5分)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满分为60分,最差为12分。临床受益情况评估以KPS评分和体质量变化为指标。KPS评分为反应患者体力变化情况的百分制评分方案。治疗后KPS评分增加≥10分为改善;减少≥10分为降低;变化<10分为稳定。体质量变化:治疗后增加≥1.0kg为改善;减少≥1.0kg为降低;增加或减少<1.0kg为稳定。于化疗3个周期后进行评估。毒性反应按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毒性分级0-IV度标准进行评价,同时进行T细胞亚群的检测和咳嗽、气促等临床表现的观察。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患者63例。①生活质量:化疗 威麦宁胶囊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高于单纯化疗组(P<0.01)。②临床受益情况:化疗 威麦宁胶囊治疗组KPS评分稳定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65%,38%,P<0.05);化疗 威麦宁胶囊治疗组体质量变化稳定率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显著意义(68%,34%,P<0.01)。③免疫功能:化疗 威麦宁胶囊治疗组T细胞亚群细胞数较化疗前提高[(2.23±0.7),(1.90±0.6),P<0.05];单纯化疗组化疗后T细胞亚群细胞数较化疗前明显下降[(1.10±0.9),(1.80±0.7),P<0.05]。④副反应与血液学毒性:单纯化疗组白细胞减少以及恶心、呕吐反应比化疗 威麦宁胶囊治疗组严重(P<0.05以及P<0.01),两组均未发生严重毒性反应。⑤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咳嗽,气促等症状缓解。结论:威麦宁胶囊对晚期肺癌患者的毒副反应小,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免疫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15.
肝脏疾病的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是一种功能成像,经静脉注射对比剂,同时对选定的某一层或多层兴趣层面进行动态扫描,可准确反映局部微血管的功能状况,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肝脏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肝硬化程度的判定、肝移植以及肝癌经导管栓塞治疗效果的判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曲面重建在面神经管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曲面成像技术(CPR)在面神经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中耳炎患者31例、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23例、颞骨外伤患者45例的颞骨薄层CT扫描表现,并将扫描原始数据进行面神经管曲面重建,观察面神经管受累情况。结果 31例慢性中耳炎累及面神经管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改变,CPR图像上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中断;先天性外耳道闭锁23例中,面神经管异常达18例,包括面神经管窄短(9例)、行程异位(6例)、骨壁裂缺(3例);颞骨外伤患者45例中,25例可见面神经管损伤,其中,迷路段骨折4例,鼓室部骨折9例,乳突部骨折7例,2例同时损伤乳突段、鼓室段及迷路段,3例同时损伤迷路段及鼓室段。所有征像在CPR图像上均能得到良好展示。结论 CPR技术可以直接用于临床诊断,为治疗面神经管的解剖变异、先天畸形、外伤、中耳炎累及面神经管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王金娥  姜慧杰 《癌症进展》2011,9(6):683-687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原发肝癌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实体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有超过一亿的新增病例。由于缺乏有效的癌前诊断手段和高复发率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复制出与人类肝细胞癌相似的动物模型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化学性预防及改善病人的预后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目前肝癌模型的制备方法包括自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C)64排螺旋CT双期边缘部强化特征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 52例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PHCC患者术前行全肝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观察其边缘部CT强化方式;手术标本行常规HE染色和HapPar1、CD34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各种病理改变.结果 CT平扫病灶边缘清楚者,病理上肿瘤多有或薄或厚包膜,肿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而边缘不清的病理上肿瘤浸润性生长多见;动态增强后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癌细胞浸润率高,边缘新生血管丰富,转移几率高,预后差;而呈低密度者癌细胞浸润率低,新生血管较少,转移几率低,预后相对较好.结论 动态CT双期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肿瘤边缘的强化特征,进而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0岁。高热、咳嗽、胸痛、进行性呼吸困难3个月于2005年4月入院。体检:体温39.8℃,心率110/分,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并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抗感染及抗结核治疗未见好转。胸部 CT 检查: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及大块状实变影,以双肺下叶为著,病灶边缘不规则,可见短绒毛状及絮状突起;部分病灶融合,病变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实变病灶周围肺实质内见絮状、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不清;病变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预测冠心病事件的可靠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预测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方法:既往有冠心病史或经心电图负荷试验和/或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87例(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患者125例(对照组),分别进行螺旋CT检查,记录年龄、钙化率、钙化积分、冠状动脉钙化的部位及支数。结果:两组均随年龄的增长钙化率逐渐增高,70岁以上钙化率达90%以上。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有显著性差异(t=-26.83~-9.93,P&;lt;0.01),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钙化血管支数与钙化积分呈正相关,以左前降支钙化发生率最高,为72%。结论:应用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对可疑冠心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的依据。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追踪观察是一种可靠、无创、可反复进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