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4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2例骨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骨孤立性浆细胞瘤(SBP)少见,目前国内有关该病的相关临床报道较少。本研究对其特点与预后作一探讨。方法:收集1998--2007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的12例SB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SBP患者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49.6岁,男女比3:1。免疫表型:11例表达CD79a,10例表达VS38C,均不表达CD20。随访12-8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0±22)个月。4例(33%)转为多发性骨髓瘤,其中2例死于感染,中位存活时间73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75%。结论:SBP好发于中老年男性,预后较好,部分可转化为多发性骨髓瘤。  相似文献   
92.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 月至2013年4 月,全国8 个研究中心入组100 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d1、2,每21天1 个周期,最多8 个周期)。 主要终点指标为总反应率(ORR ),次要终点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DCR )、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安全性评估。结果:全组100 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28~74)岁,共计化疗447 个周期,中位4(1~8)个周期。93例患者完成至少2 个周期治疗,可评价疗效。15例(16.1%)获得完全缓解(CR),52例(55.9%)获得部分缓解(PR),22例(23.7%)稳定(SD),4 例(4.3%)进展(PD),ORR 为72% ,DCR 为95.7% 。中位随访时间26.6(2~48.4)个月,59例(63.4%)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 为8.53个月(95%CI:6.518~10.542),1 年PFS 率(40.6 ± 5.3)% 。48例(48%)出现3/ 4 级不良事件,3/ 4 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6% 、24% 和11% 。结论: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 细胞惰性淋巴瘤客观缓解率较高,骨髓抑制为最常见不良反应,系二线治疗惰性B 细胞淋巴瘤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联合依托泊苷/替尼泊苷和/或博来霉素,有或无美 罗华(cyclophosphamideplus,epirubicin,vincristine,prednisone plus etoposide and/or bleomycin,with or without rituximab, R±BEACOP)方案对预后不良淋巴瘤的有效性。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2年至2012年间接受1次以上R± BEACOP方案治疗的89例预后不良淋巴瘤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总反应率为 62.9%(56例),对于霍奇金淋巴瘤及T/NK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较好。有效率在不同年龄、分期、国际预后指数 的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BEACOP方案对部分预后不良患者依然有效,尤以霍奇金淋巴瘤 患者为著,可开展前瞻性大样本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94.
目的: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遗传学异常,探讨其在MM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初发MM患者,利用CytoScan 750K芯片对其骨髓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另外通过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利用多个荧光探针(D13S319、RB1、p53、1q21、IgH、IgH/CCND1、IgH/FGFR3、IgH/MAF、IgH/MAFB)FISH检测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异常。结果:20例MM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者3例(15%);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13例(65%),而芯片检出18例(90%)患者具有染色体拷贝数异常(CNV),包括拷贝数增加(106个)、拷贝数缺失(156个)以及单亲二倍体(23个),除了5号、9号、18号、21号以及Y染色体未发现CNV外,其余染色体上均包含不同数量的拷贝数增加和/或缺失。FISH和芯片检测比较显示,13号染色体缺失(D13S319、RB1)发生率分别为35%(7/20)和40%(8/20);1q21扩增分别为40%(8/20)和50%(10/20);P53缺失均为15%(3/20);FISH检出IgH重排阳性8例,芯片检出4例11q13(CCND1基因)扩增,3例16q23(MAF基因)扩增,1例4p16(FGFR3基因)扩增,2例20q12(MAFB基因)扩增。另外,芯片还可以发现了新的如7号、8号、12号、X等染色体异常。结论:半数以上MM患者都存在染色体改变,而且大部分均为复杂异常,利用微阵列芯片可以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MM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分子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疗效。方法:收集54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同时探索生存和预后因素。结果:MCL占本中心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率为4.0%,患者中位年龄63岁,男女比例为1.4∶1,Ⅲ、Ⅳ期患者占96.3%,98.1%患者存在结外器官受累,最常见结外受累部位依次为:骨髓(72.2%)、脾脏(51.9%)、胃肠道(25.9%)。治疗总有效率为66.7%,完全缓解率为37.1%,3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7%和34.7%;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60.4%和49.6%。联合高剂量阿糖胞苷治疗组疗效优于未联合治疗组,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KI-67水平、B症状、肝功能、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近期疗效、是否使用高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是否应用auto-HSCT?是否为复发难治状态为预后相关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近期疗效及是否为复发难治状态为预后独立相关因素。与国际预后指数(IPI)相比较,根据简易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IPI)及KI-67与MIPI联合的预后指数(MIPI-c)危险分层的患者生存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常有结外器官受累,预后不佳,对于年轻患者采用包含大剂量阿糖胞苷的化疗方案诱导治疗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巩固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生存优势;预后指数MIPI和MIPI-c更适用于套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近期疗效及是否为急发难治状态是预后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6.
PTPL1是一种大小为270 kD的蛋白质,在细胞存活、增殖、分化和运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有证据表明,PTPL1与肿瘤具有相关性,既对肿瘤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究竟哪种作用处于主导地位取决于相应的底物和所在的细胞环境。PTPL1在淋巴瘤中普遍处于低表达,而在髓系白血病中处于高表达。PTPL1已被认为是淋巴瘤的抑癌基因,PTPL1启动子的甲基化导致基因表达减少或缺失,导致其在淋巴瘤中的抑癌作用消失。本研究就PTPL1的结构域及其相互作用蛋白、PTPL1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7.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对HL-60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As2O3处理HL-60细胞,应用MTS/PES方法检测细胞增殖,NBT实验测定细胞分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分化相关抗原CD11b的表达,SYBR Green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C-FES、BCL-2、BAX、Survivin、P21和P27 mRNA水平变化。结果:As2O3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其效应呈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性(r=-0.967;r=-0.954);低浓度(0.1、0.5和1.0μmol/L)As2O3能明显促进细胞分化,NBT阳性率和CD11b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较高浓度As2O3(2.5和5.0μmol/L)能明显诱导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分化。HL-60细胞经1.0和5.0μmol/L浓度As2O3处理后,C-FES mRNA表达均明显上调,但以1.0μmol/L组更为明显,证实C-FES mRNA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化程度成正比。此外,5.0μmol/L浓度As2O3显著下调了HL-60细胞BCL-2和Survivin的表达,相反明显上调了BAX、P21和P27的表达。结论:As2O3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促使细胞分化成熟及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涉及C-FES以及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调控。  相似文献   
98.
本研究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疾病的疗效。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自199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运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56例,霍奇金淋巴瘤16例。预处理方案为:55例患者采用以全身放疗(TBI)联合环磷酰胺为基础,部分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再联合应用足叶乙甙和/或表阿霉素;另外22例患者采用卡氮芥、足叶乙甙、阿糖胞苷、马法兰(BEAM)联合化疗方案。回输CD34+细胞均值为(6.6±4.9)×10^6/kg。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建造血,移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恢复(ANCI〉0.5×10^9/L)平均时间为12±4.4d,血小板恢复(Plt≥20×10^9/L)平均时间为14±4.9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4.2%。移植后随访6—2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3.5个月。1年、3年、5年、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2.3±3.2)%;(81.4±4.9)%;(77.6±5.3)%;(68.9±6.8)%。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疗效较好,长期随访患者生存率较高,且安全性良好。移植前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的患者疗效显著优于未达CR患者。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氟达拉滨替代改良BuCy方案中环磷酰胺的预处理方案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23例采用改良BuCy预处理化疗,22例采用BuFlu方案(氟达拉滨每天40 mg/m2,用5d,来替代改良BuCy方案中的环磷酰胺)进行预处理化疗.移植均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观察比较两组预处理方案相关不良反应、植入、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发生和长期随访下的无病生存情况.结果 除改良BuCy组1例患者死于预处理后脑出血,其余患者均获得成功植入.两组患者预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Flu组患者病毒感染较改良BuCy组高(P=0.009),而Ⅲ~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较低[26.1%(6/23)比4.5%(1/22),P=0.046].中位随访41个月,改良BuCy组非复发死亡4例(17.4%),BuFlu组非复发死亡2例(9.1%)(P=0.665).两组复发率分别为30.3%(7/23)和40.9%(9/22)(P=0.47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1±l 1.9)%和(61.4±10.8)%(P=0.659),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44.5±12.1)%和(22.1±12.3)%(P=0.747).结论 氟达拉滨替代改良BuCy方案中环磷酰胺的预处理化疗耐受性较好,严重GVHD发生率低,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应用时应注意移植中感染及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