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1.
患者女,43岁.于2007年6月在锄地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咯血,颜色鲜红并有血凝块,约500ml左右,当时无头晕、冷汗、心慌,乏力等症状,未作任何处理咯血自行停止.同年11月~2008年05月30日上述症状间歇性发作,且渐频繁,发作时咽部异物感,咯血后仅感头晕,无其它明显不适.查体:神志清晰,精神较差,贫血貌,右上肢血压90/56mmHg,左上肢血压为0,左侧桡动脉搏动不能触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并总结肝癌合并动静脉/门脉分流的DSA分型及介入栓塞封堵治疗方法。方法:32例肝癌合并动静脉/门脉分流经DSA检查分型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分流速度将其动静脉分流分为3型:①快速型;②慢速型;③中速型,选择相应的栓塞材料进行栓塞封堵治疗。结果:快速型6例,慢速型16例,中速型10例。23例(72%)一次封堵成功,4例(13%)二次封堵瘘口消失,3例(9%)因分流口较大,同时伴有门静脉癌栓,未行封堵术,2例(5%)因分流口较多且分散,只进行了部分分流口封堵及栓塞化疗。32例中20例DSA同时显示合并门静脉癌栓,超声仅检出16例。结论:中晚期肝癌患者栓塞术前DSA检查可准确显示动静脉/门脉分流和癌栓情况,采用分流速度分型法简便、实用并对栓塞治疗有良好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PLCH)的临床、X线及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病理证实的PLCH患者的临床、X线和CT资料。2例患者均行胸部螺旋CT、高分辨CT(HRCT)扫描及X线胸部平片摄影,1例行头颅CT扫描。结果 2例患者CT及HRCT均为双中上肺野广泛分布的高密度小结节状影、纤维条索影及囊状和蜂窝状影。1例头颅CT示右枕骨局限性骨质破坏;胸部平片示双肺野透光度减低,双肺纹理模糊;另1例胸部平片示双肺纹理紊乱,右肺中野可见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区;纵隔影明显增宽。结论 PLCH的X线、CT及HR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HRCT显示病变更加清晰,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对此病的诊断,确诊仍需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4.
颈静脉体瘤是原发于胚胎期神经构成的副神经节组织肿瘤,又称化学感受器瘤、类颈动脉体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颈静脉球体瘤或鼓室体瘤等.颈静脉体瘤仅占颅内肿瘤的0.13%,占全身化学感受器瘤的6.5%[1].本研究分析讨论了我院收治的1例较典型病例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腘静脉穿刺治疗下肢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约有25%~50%的患者发展为栓塞后综合征[1],严重影响患肢功能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收集我院2007年6月至2011年4月36例DVT患者,行腘静脉穿刺经导管抽栓、溶栓、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等综合技术的应用,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7例,女29例;年龄36~64岁,平均(46.8±14.3)岁;治疗持续时间2~6d,平均(3.6±1.3)d。患肢:右下肢3例,左下肢33例。血栓部位类型:6例为中央型,30例为混合型。术前均行超声检查,16例行下肢顺行静脉造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为骨髓内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种复杂而特殊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很高,为常见的骨恶性肿瘤,但临床诊断率低,而漏、误诊率很高[1].影像学在MM诊断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核素及标记物分子代谢影像学的发展,SPECT、PET/CT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又提供了更好的方法[2].本研究就我院2年来具有完整资料的17例MM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正>肢体动脉缺血性病变常发生于双下肢,多采用股动脉置管法,一般无重大并发症。我院收治两例肢体动脉缺血性病变,经导管溶栓治疗,撤管后并发脑血栓,现报告如下。例1,女,40岁。右上肢发凉、麻木和疼痛2月加重20d。查体:右上肢皮温较左上肢低,色正常。右肱动脉搏动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 ,34岁。胸闷 ,活动后加重 ,伴咳嗽 ,咯痰 2个月。X线胸片及上消化道钡餐均示后上纵隔占位病变。胸部正侧位 :两肺纹理多 ,于上纵隔、气管分叉之上可见一不规则阴影 ,大部分偏左。左侧位观 ,该阴影位于后纵隔 ,向前压迫气管 (图 1)。诊断 :后上纵隔占位病变。CT平扫表现 :气管分叉平面以上有一 8 0cm× 4 5cm大小的软组织肿块 ,形状不规则 ,其内有高密度不规则钙化阴影。食管明显向右前方移位。食管下段及隆突部受压变形 ,亦向右前方移位。病变所在层面的气管、左右支气管变形 ,且向前移位 (图 2 )。CT诊断 :后上纵隔良性占…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59岁,因"间歇性头晕、头痛10年,加重伴恶心、多汗2个月"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儿茶酚胺、DHPG(脱氧苯乙醇醛),尿儿茶酚胺、香草基杏仁酸、3-甲氧基肾上腺素、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均未见异常.CT检查:平扫示左侧腹膜后见约7.9 cm×7.9 cm混杂密度肿块(图1),边缘清晰,降主动脉受压向右侧推移,肿块内密度不均,可见多发液性低密度区,其内见不规则分隔;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质部分可见细线状、结节状明显强化(图2),延迟期强化程度无明显变化(图3),左侧肾上腺显示不清.CT诊断:左侧腹膜后囊实性占位,考虑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正常圆孔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健康成年人和40例颌面部外伤病人(病变未波及圆孔)进行MSCT颌面部轴位薄层扫描后,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显示(VR),并对圆孔在轴位及重组图像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及测量.结果 正常圆孔79.0%在MSCT轴位图像呈矢状走行的管状结构;圆孔长度(6.9±1.8) mm,前口宽度(2.7±0.5) mm,后口宽度(2.8±0.6) mm.圆孔前口至颧弓下缘中点距离(40.4±2.1) mm,至眶外缘的距离(37±1.9) mm.12%轻度凸入蝶窦,7%圆孔明显陷于蝶窦腔内.圆孔前口至翼管前口及腭大孔的距离分别为(10.4±2.3) mm及(32.4±3.8) mm.圆孔的形态、走行及其周围毗邻结构可在VR三维切割图像中得到立体直观地显示.结论 MSCT可清晰、立体直观地显示圆孔及其周围邻近骨性结构,为颌面外科手术提供相关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