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dexmedetomidine, a selective alpha 2 adrenergic receptor agonist, on mechanical and thermal hyperalgesia and dorsal root ganglia ERK activation induced by neuropathic pain. Methods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dexmedetomidine was repeatedly given once daily for 7 days or 14 days with the first injection one day before partial sciatic nerve ligation ( PSNL) surgery. Mechanical and thermal nociceptive thresholds were assessed in all animals. Then, animals were killed at corresponding time points, and the L5 DRG was removed for L5 DRG ERK activation status analysis by using immunoflurecence and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1) Partial sciatic never ligation produced a robust mechanical and thermal hyperalgisia and ERK activation of the L5 DRG in P7 and P14 groups. At the dose of 40 μg/kg, dexmedetomidine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PSNL-induced ipsilateral hyperalgesia on the day 7 and 14 after surgery. But the dose of 20 μg/kg of dexmedetomidine had no effect on pain behaviorl; (2) PSNL-induced up-regulation of 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pERK on ipsilateral side of the L5 DRG was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by day 7, 14 post-PSNL following 40 μg/kg dexmedetomidine application, whereas 20 μg/kg dexmedetomidine had no effect; (3) Western blotting revealed that up-regulation of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p-ERK on ipsilateral side of the L5 DRG wa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on the day 7, 14 post-PSNL following 40 μg/kg dexmedetomidine application,whereas 20 μg/kg dexmedetomidine had no effect. Conclusion Systemic dexmedetomidine inhibits the activation of ERK signals in L5 DRG, which is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its antihyperalgesia in rats with neuropathtic pain.  相似文献   
62.
法舒地尔于1995年作为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药物在日本上市,当时对它的定义是新型钙离子拮抗剂,直到Rho激酶(Rho associated kinase,ROCK)被发现后,它的作用机制才真正被阐明。它主要通过抑制ROCK起到强效扩张血管,保护缺血心脑组织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法舒地尔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神经性疼痛等都有着显著的疗效。为提高法舒地尔对ROCK的选择性,对它的结构进行改造,得到一系列类似物,其中一些还显示出比法舒地尔更强的活性和更高的选择性。本文就法舒地尔其类似物对神经系统疾病潜在的治疗作用及联合用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3.
脊髓栓系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由于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压迫,牵拉脊髓,造成脊髓圆锥张力异常增加,圆锥低位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疼痛,大小便失禁,双下肢运动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64.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身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身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90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将6个月内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遭受组护士SCL-90各因子得分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进行比较。结果:有效问卷264份,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107名(40.5%),在年龄、工作时间上均小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P〈0.01),施暴者多数为病人家属(54.2%);遭受的暴力大多数为言语的辱骂、污辱、折磨和骚扰(67.6%),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护士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方面的因子分高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其心身健康严重受到影响,因此管理者在处理各种工作场所暴力的同时,应注意护士的心理反应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1月收治的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103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103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中,3例尿崩症需药物治疗,其他并发症患者经治疗后康复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经鼻蝶窦入路行手术切除虽然创伤少,但仍存在手术后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是提高手术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颅内动脉血管壁炎症反应和血管重塑的可能作用。方法: 雌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32只,随机分为4组: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对照组、卵巢切除去势组、去势后雌激素替代组和卵巢切除去势对照组,每组8只。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静脉血的雌激素水平,获取标本后光镜下观察血管壁的病理变化,运用Western blotting 检测颅内动脉Willis环血管壁组织TNF-α和MMP-9蛋白的含量。结果: 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对照组雌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卵巢切除去势组(P<0.01);卵巢切除去势后雌二醇替代组的雌激素水平较卵巢切除去势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所有大鼠均未见进展期动脉瘤。在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对照组中未见动脉瘤样改变,在卵巢切除去势组、卵巢切除去势对照组和卵巢去势后雌激素替代组中分别发现2个、3个和1个早期动脉瘤样改变。自发性高血压模型对照组颅内动脉血管壁TNF-α和MMP-9的含量明显低于卵巢切除去势组,雌二醇替代治疗组颅内动脉血管壁的TNF-α和MMP-9表达明显低于卵巢去势对照组(P<0.01)。结论: 雌激素能通过抑制颅内动脉的炎性反应,降低血管壁MMP-9的表达,影响颅内动脉的血管重塑。  相似文献   
67.
鼻-前颅底骨化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侵犯前颅底的鼻窦骨化纤维瘤的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侵犯前颅底的鼻窦骨化纤维瘤的手术方式,其中3例采用冠状切口加鼻侧切开,3例采用冠状切口加鼻内镜手术。结果 术后无并发症,随访1年6个月~7年无复发。结论 冠状切口加鼻侧切开术式能最大限度暴露病变,彻底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冠状切口加鼻内镜手术术式不仅兼具上述特点,还可避免颜面部遗留手术瘢痕,符合微创和美容要求。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可吸收固定系统对开颅游离骨瓣复位的固定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2月,对67例开颅游离骨瓣成型切除颅内病变后患者,采用可吸收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5个月~73岁,中位年龄32岁。病程3个月~6年,中位病程25个月。幕上病变41例,幕下病变26例;其中位于额颞部13例,额顶部12例,颞顶部8例,颞枕部5例,顶枕部4例,后颅窝25例。诊断为胶质瘤15例,脑血管性疾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海绵状血管瘤)8例,脑膜瘤和蛛网膜囊肿各7例,听神经瘤和原发三叉神经痛各5例,胆脂瘤和脑脓肿各3例,垂体瘤、颅咽管瘤、转移瘤及放射性脑病各2例,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生殖细胞瘤、非典型畸胎瘤/横纹肌样瘤、面肌痉挛及硬膜下血肿各1例。颅内病变范围3 cm×2 cm~7 cm×5 cm。观察术后局部切口及全身情况变化。结果术后有2例幕上和3例幕下病变患者少许皮下积液,均经穿刺抽吸2周后消失;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红肿、发热等表现;术后2周内复查CT或MRI示骨瓣复位良好,内、外颅骨面均平整,无任何影像伪影。6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0个月,平均10.3个月。切口无不适,头颅外观正常,无局部凹陷、积液等。CT或MRI复查未见骨瓣移位凹陷及伪影。结论应用可吸收固定系统进行骨瓣复位固定简便、安全、可靠,且能消除术后CT或MRI复查时金属固定材料导致的伪影,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9.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挖掘, 探究转移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脑转移的关键调控基因、生物学特征和通路。方法使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转移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脑转移的样本数据集GSE8401、GSE46517和GSE12237进行差异基因筛选, 设定P<0.05及logFC>2具有统计学意义, 找出差异基因(DEGs)。进一步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分析和DAVID数据库通路分析, 使用String数据库制作DEGs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利用Cytoscape可视化, 使用分子复合物检测(MCODE)插件用于筛选Cytoscape中PPI网络的显著交互模块, 使用cytoHubba插件对网络进一步分析, 采用六种算法来选择枢纽基因, 最后使用GeneMARIA数据库构建了枢纽基因和具有共同生物学功能的基因的共表达网络。结果最终得到158个DEGs(P<0.05, logFC>2), 其中45个基因显著下调, 113个显著上调。筛选所得的DEGs主要GO富集为:(1)生物过程(BP):DEGs主要富集在RNA剪接的调控, 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