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乙醇胺乳膏预防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三乙醇胺乳膏(比亚芬)预防肛门会阴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需要作包肛门会阴区的盆腔大野或腹股沟区放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40例在第1次放射治疗后给予三乙醇胺乳膏涂抹为用药组,36例只做常规放射治疗宣教和健康教育为对照组。结果:轻度皮肤放射反应(1、2级)对照组为41.7%(15/36),用药组为80.0%(32/40),重度放射反应(3、4级)对照组为58.3%(21/36),用药组为20.0%(8/40)。在照射剂量40Gy以前对照组83.3%(30/36),用药组37.5%(15/40)出现皮肤反应。结论:三乙醇胺乳膏能有效减轻和预防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保证放射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招翔放疗科  江苏  淮安  )  嵇先国放疗科  江苏  淮安  ) 《医学综述》2013,19(10):1895-1897
目的研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联合多西他赛+顺铂(DP)方案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6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放疗组(单放组)和DP方案同步放疗组(放化组),各33例。两组放疗方法相同,均采用3DCRT,每次2.0 Gy,每日1次,每周5次,总剂量60~66 Gy。放化组在放疗的同时给予多西他赛40 mg、顺铂40 mg,每周化疗1次,共5~6次。结果单放组和放化组有效率分别为51.5%和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是Ⅰ~Ⅱ级放射性食管炎、Ⅰ~Ⅱ级放射性肺炎和Ⅰ~Ⅱ级骨髓抑制,放化组高于单放组(P>0.05)。结论3DCRT联合DP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轻,患者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利用机载千伏级锥型束CT(KV-CBCT)每次治疗前进行图像扫描可以很好的纠正摆位误差达到精确摆位的目的,但每次进行CBCT扫描同时和给病人带来了额外的照射剂量。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Elekta Synergy X线容积扫描系统(XVI)的扫描剂量。方法和材料:将粉末热释光(TLD)放置在拟人模体的体表和体中心及特定的感兴趣区域,采用XVI系统自带的扫描条件进行扫描。结果:胸部CBCT扫描条件下扫描剂量在0.8~1.43cGy,在机架角度转到270度的时候模体表面剂量比较大。锥形束CT扫描剂量和毫安秒(mAs)成线性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模拟机扭曲变形的数字图像进行矫正处理研究。方法:利用标准网格模板获取矫正形变参数,然后使用形变参数对实际图像进行形变矫正处理。结果:处理的图像在边缘效果变化明显。整个图像得到较理想的矫正。结论:模拟机直接输出数字图像一定的形变扭曲。利用本方法可以对模拟机图像进行很好的形变矫正,以便保证放射治疗的质量。可以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ArcCHECK在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治疗验证中两种不同评价方法通过率比较。方法:选择94例宫颈癌在Pinnacle计划系统中进行容积旋转调强治疗计划设计,然后将计划传输至MOSAIQ网络系统上。同时把治疗计划导入ArcCHECK模体中计算。对比模体计算的结果和ArcCHECK测量得到的剂量,采用DTA方法和Gamma方法对其进行分析。阈值选用3%,3mm,10%,使用Excel统计方法选用配对t检验。结果:Gamma方法相对量通过率97.67±2.94%,DTA方法相对量的通过率为95.86±3.31%,Gamma和DTA计划通过率有明显差异(t=1.99,P<0.001)。结论:容积旋转调强治疗的宫颈癌验证中,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验证结果有差异。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方法的本质才能客观评价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利用盆腔迭代锥形束CT(CBCT)图像用于治疗计划剂量计算的可行性分析,为自适应放疗提供图像保障。方法 使用Varian Halcyon 2.0环形加速器对CIRS 062 M模体(CIRS,Norfolk,VA,USA)进行扫描,测量其不同散射条件下的CT值并计算其平均值,建立锥形束CT-电子密度转换曲线(iterative Cone-beam CT to electron density,ICBCT-ED)。采集CIRS 002PRA盆腔调强专用模体的CT和不同位置的ICBCT图像,设计基于CT图像的VMAT计划,移植至ICBCT图像上,重新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及三维体积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以患者实际治疗计划为基准,回顾性分析10例盆腔患者全流程三维剂量γ通过率的差异。结果 无散射体的孤立模式与全散射中心位置的CT值偏差较大,最大偏差144 HU。其他全散射位置与中心位置CT值相近,最大偏差<50 HU。基于盆腔模体不同位置处的ICBCT图像的计算结果,无论靶区还是危及器官的剂量偏差均<1 Gy。与基于CT图像的计划相比,基于ICBCT图像的三维剂量γ通过率1%/1 mm和2%/2 mm的平均值分别为(88.86±1.18)%和(98.38±0.89)%。10例盆腔肿瘤患者2%/2 mm和3%/3 mm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90.03%~95.43%和93.58%~97.78%。最差结果为膀胱过充盈引起的外轮廓变化造成的剂量差异,2%/2 mm和3%/3 mm的三维剂量通过率仅为85.90%和92.90%。结论 在足够的散射条件下,重建ICBCT-ED转换曲线,利用Halcyon直线加速器的ICBCT图像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其精度是可以满足临床应用的标准的,为将来的自适应放疗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SP)法和流式细胞术对63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及15例正常喉组织进行Survivin蛋白检测和DNA含量分析。结果 Survivin在正常喉组织中不表达,在喉癌标本中阳性表达为45/63(71.4%),其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无关(P>0.05)。喉癌的DNA指数(DI)和增殖指数(PI)均比喉正常组织高(P<0.05),且PI值与Survivin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喉癌中Survivin均有表达,其可能导致喉癌细胞过度增殖,影响喉癌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成为今后喉癌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体外实验细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甲基-4-苯基-四氢吡啶离子(MPP+ )对小鼠胚胎中脑原代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在体外建立帕金森病(PD)实验研究的细胞模型。方法:采用小鼠胚胎(孕14 d)中脑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实验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0.1、1、10和15 μmol•L-1)MPP+药物实验组,应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化学细胞染色方法 和Hoechst33342荧光染色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及凋亡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为(875±23)个/孔。在0.1、1、10和15 μmol•L-1 MPP+实验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分别为(612±25)、(586±32)、(459±16)和(435±19)个/孔,与对照组比较,MPP+实验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量均明显降低(P<0.05),多巴胺能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和长度明显减少。Hoechst33342 染色发现,对照组中凋亡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5.45±0.29)%,10 μmol•L-1 MPP+药物治疗组细胞凋亡率为(26.97±1.36)%,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0.1、1、10 和15 μmol•L-1 MPP+均引起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数量显著减少,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的程度越显著。MPP+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可能通过凋亡途径所诱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得力生注射液配合T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综合获益。方法联合组50例患者接受得力生注射液配合TP方案治疗,对照组48例单用TP方案;两组均以21d为1个周期,重复3个周期。结果联合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2%和4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84%和%5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主要毒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得力生注射液联合TP方案对进展非小细胞肺癌有效,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提高生存质量和减轻毒副作用均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MRI is the standard modality in the pre- and post-treatment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particularly in those cases with locally advanced disease. We routinely employ a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SPIO) contrast enema to distend the rectal lumen and achieve maximal tumor-to-lumen contrast gradient. This practice also allow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fistula in 24% of patients treated for rectal cancer. Contrast agent-related low intensity signal could be seen filling the tract and eventually opacifying surrounding organs (i.e., vagina) or collections (i.e., presacral abscess). Fistula formation after radiochemotherapy and surgery for rectal cancer is not uncommon. MRI with dark lumen contrast enema allows an effective demonstration of this complication in a high number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