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4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透析依赖性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安全性。方法入选接受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透析依赖性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资料完整及完成随访者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1.7±8.8岁。术后6~12月冠状动脉造影术复查,门诊和电话,随访6~12个月。结果12例患者于术后6~12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术,病变段、支架内均未见>50%的狭窄,随访12月心脑血管MACE发生率14.3%(2/15),心血管MACE发生率0%(0/15)。一年生存率85.7%。1例(76岁)患者术后11个月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另1例(73岁)患者8个月后出现大面积脑溢血。结论透析依赖性终末期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近期支架内再狭窄、MACEs发生率低,安全性高。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直接经皮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接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症状发作后2~14小时施行冠脉内支架术。结果:所有患者冠脉再通均获成功。TIMI血流均达到3级。无残余狭窄,血管再通距症状发作时间平均5.7小时,所有患者胸痛均在术后2小时内明显缓解;除2例ST段持续抬高外,其余病例均在术后2小时ST段下降〉50%;心肌酶峰明显提前。1例左主干病变于术后1周发生严重泵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系统合并图像融合(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用Carto系统治疗组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间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的连续68例房颤患者,其中单纯 Carto标测系统指导下手术患者11例(A组), 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手术患者57例.消融策略先行左房肺静脉电隔离,必要时加行左房碎裂电位消融 左房顶部、底部、峡部 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口部消融.结果 A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56.24±13.92 min,平均随访15.08±1.82个月,7例(57.14%)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为60%,2例接受第二次消融后治愈.B组平均X线透视时间33.32±13.84 min,平均随访8.97±6.28个月,51例(89.47%)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房颤发作;其中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达95.12%;其X线透视时间,总体及阵发性房颤手术成功率均与A组有明显差异;B组中3例扩张型心肌病和1例肥厚型心肌病房颤消融成功,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在Carto-Merge技术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房颤能提高手术效率及成功率,进一步减少X线曝光时间.左房肺静脉电隔离 左房碎裂电位消融 左房顶部、底部、峡部 右房三尖瓣峡部、上腔静脉、冠状窦口的消融可能通过改良心房基质而提高房颤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04例接受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加支架植入术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Ⅰ组Q波心肌梗死54例、Ⅱ组非Q波心肌梗死12例和Ⅲ组不稳定心绞痛38例)的冠状动脉病变和心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完全闭塞Ⅰ组占75.55%,Ⅱ组占33.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组无冠状动脉完全闭塞。3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Ⅰ组:前壁心肌梗死多于下壁(32/54:22/54),发生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率高。Ⅱ组:广泛持续性ST-T改变或以T波深倒置演变特征或Q波迅速消失,ST-T动态改变。Ⅲ组:胸痛发作时ST-T改变或伪性改善,不发作时ST-T正常或仍有改变。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表现有多种形式。无Q波心肌梗死并不少见。心电图的易变性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cNavX与CARTOxP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融合技术EnSite—Fusion与CARTO—Merge指导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环肺静脉电隔离(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的有效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随机(电脑随机数字表法)抽取药物无法治疗未能控制症状的PAF患者24例,分别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NavX与CARTOXP指导环肺静脉标测电极完成肺静脉与左心房建模,分别结合CT影像融合技术分为EnSite.Fusion组(n=12)与CARTO—Merge组(n=12).指导完成CPVI,终点为消除所有肺静脉电位。术后每个月至少经受1次体表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明确维持窦性心律情况。结果两组临床基线水平、总x线曝光量及建模所需X线曝光时间、总手术时间及消融位点至cT模型平均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Site—Fusion组建模时间、消融位点至cT模型最大距离多于CARTO-Mer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VI时间及其所需x线曝光时间少于CARTO—Merg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随访(9.6±3.8)个月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EnSite-Fusion组、CARTO-Merge组各有10例(83%)与9例(75%)维持窦性心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Site-Fusion与CARTO-Merge指导PAF患者行CPVI安全、有效,两者对指导手术操作存在一定差异,但手术成功率相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消融(CPVI)联合连续心房碎裂电位(CFAE)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64例经药物治疗无效且有症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患者,CPVI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A 组)及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 组),未转复窦性心律患者行左心房连续CFAE(CFE-mean≤70ms)标测与消融后,分为转复窦性心律组(B1 组)与未转复窦性心律组(B2 组).两者终点分别为消除所有肺静脉电位与连续CFAE 或转复窦性心律.结果 A 组年龄、术前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手术前后心房颤动周长(AFCL)明显高于B 组(P<0.05).B1 组术前LAD、LVEDD 及手术前后AFCL 明显高于B2 组(P<0.05).A 组15 例(23%)与B1组21 例(45%)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B1组患者中3 例(6%)二尖瓣峡部依赖与2 例(4%)三尖瓣峡部依赖心房扑动经线性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1 例(2%)二尖瓣环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28 例(57%)维持心房颤动患者行体外直流电复律成功.随访(5.8±2.3)个月,36 例(56%)维持窦性心律,A 组发生3 例(20%)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明显低于B 组25例患者(51%,P<0.01).B1组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动过速,低于B2组患者(33%、64%,P<0.01).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CPVI 联合连续CFAE 指导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有效安全,CPVI及CFAE消融对于心房电解剖重构程度较低患者的消融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前庭(PVO)和左房(LA)内连续碎裂电位(CFEAs)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入选2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依房颤节律分为阵发性房颤(PAF)组与持续性房颤(PeAF)组,每组各12例,根据距离肺静脉口远近,将肺静脉分成距肺静脉5~10 mm(Ⅰ区)与10~20 mm(Ⅱ区)两区。在房颤时,应用EnSite NavX标测系统高密度标测PVO和LA,比较两组平均CFE值(碎裂间期)≤70ms的CFAEs的电生理特点。结果①PeAF组LA内径大于PAF组(P<0.05),PAF组LA后壁CFAES分布比例最低,顶部最高,PeAF组前后壁最低,左心耳最高;PAF组PVO较LA高(P<0.05),PeAF组PVO和LA无差异。②两组间总PVO区域连续CFAEs比例无差异,PeAF组LA明显高于PAF组(P<0.05),PAF左下PVO连续CFAEs分布比例高于PeAF(P=0.02),另三支PVO无明显差别。除顶部PAF组连续CFAEs分布高于PeAF组(P=0.02)外,PeAF组下壁、左心耳及二尖瓣环均显著高于PAF组(P均<0.001)。③PAF组各支Ⅰ区连续CFAEs分布高于Ⅱ区(P<0.05),PeAF组左下PVOⅠ区高于Ⅱ区(P<0.05),右上PVOⅡ区高于Ⅰ区(P<0.05),另两支PVO无差异。④PAF组PVO平均CFE明显低于LA(P<0.0001),PeAF组两区域及两组间PVO则无差异;PeAF组LA平均CFE值较低,连续CFAEs数量较多,房颤周长较短。结论 LA电解剖重构在房颤维持中起重要作用,PeAF LA内连续CFAEs分布较PAF广泛,碎裂程度更高,房颤周长较短。PVO绝大多数连续CFAEs位于5~10 mm区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选择因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40例,根据造影结果分为CSF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分别于静息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结束时立即抽取血标本,检测血浆内皮素1、血清NO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CSF组静息时血浆内皮素1浓度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负荷试验后血浆内皮素1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60±6.93)ng/L vs(14.16±5.73)ng/L,P<0.01]。CSF组静息时和药物负荷试验后血清NO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36±9.72)μmol/L vs(50.39±9.77)μmol/L,(24.88±9.28)μmol/L vs(61.06±8.20)μmol/L,P<0.01)]。结论 CSF患者无论静息或者药物负荷状态下均存在内皮素1及NO平衡失调,负荷状态下这种平衡失调现象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心电图 (ECG)检查常作为冠心病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的重要依据。随着冠脉造影的广泛开展 ,对冠心病有了更直接可靠的诊断 ,同时对无创性ECG的诊断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组结合冠脉造影 ,探讨分析冠心病与非冠心病两组ECG异常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选 1997年~ 2 0 0 1年 6月本院 182例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者 ,造影证实冠心病者 10 9例 ,年龄 42~ 83 ( 65± 9)岁 ,男5 4例占 77 0 6% ,女 2 5例占 2 2 90 %。冠状动脉无狭窄病变者 73例 ,年龄 3 4~ 84( 60± 12 )岁 ,男 3 2例占 43 83 % ,女 41例占 5 6 16%。所有…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表现为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可引起多种恶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致患者突发晕厥甚至心脏性猝死。对于先天性LQTS,可以通过肾上腺素负荷试验明确其基因型,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TdP发生的目的。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进展就先天性LQTS的诊断与TdP急性期治疗与慢性期预防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