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收治1例眶内动脉性血管外皮细胞肉瘤(HPS),经供血动脉栓塞后,行肿瘤全切除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深部恶性蓝痣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痣(blue news)是1种较少见的黑素细胞增生引起的皮肤损害^[1]。恶性蓝痣不常见,而发生在颈深部皮肤以外部位者更为罕见。现将笔者搜集的1例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2岁。活动后胸闷、气促6个月,加重1个月。4个月前在外院诊断为子宫肌瘤,并行子宫全切术,术后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术后伤口愈合良好,但活动后胸闷气促症状仍未缓解,且逐渐加重。体检:心率84次/min,律齐,血压115/75mmHg(1mmHg=0.133kPa),口唇紫绀,胸骨左缘4~5肋问可闻及V级收缩期杂音,性质粗糙。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47例,性别不限,年龄32~99岁,VAS评分>8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C型臂组(C组,n =72)和神经导航组(N组,n=75).C组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C型臂引导下以卵圆孔为靶点进行穿刺;N组将头颅MRI影像传输至StealthStation手术导航系统进行重建,在半月神经节内确定靶点位置后设计穿刺径路和穿刺点.记录穿刺成功情况和穿刺及射频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后1d、7d、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记录VAS评分,并根据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术后1、24个月根据Barrow神经研究所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N组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刺相关不良事件及动眼神经损伤和耳鸣.与C组比较,N组首次手术穿刺成功率升高,术后不同时点镇痛有效率升高,治疗效果较好(P<0.05),神经定位时间和面部麻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导航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内靶点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穿刺成功机率高,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2岁,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右第Ⅱ、Ⅲ支).病程22年,长期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多次行右上颌神经和右下颌神经酒精毁损治疗,疗效不满意,病情反复发作.因反复行神经毁损治疗导致右咀嚼肌萎缩、颞下颌关节错位、张口受限等颌面部畸形.2年前病情加重入院,行C形臂X光机透视下右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采用Hartel前入路法穿刺未成功探及卵圆孔,治疗失败.18个月前再次入院,行CT引导下右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采用Hartel前入路法穿刺失败,术中CT示右翼突外侧板骨质增生,见图1,随后采用神经导航法穿刺,术前CT扫描及3D重建图像显示,由于存在颞下颌关节移位和右翼突外侧板骨质增生,无法设计可行的神经导航卵圆孔穿刺路径,遂改行右下颌神经射频热凝治疗,术后疼痛缓解.  相似文献   
6.
四肢深部软组织血管瘤的MRI诊断(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129-1130
血管瘤是软组织中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大量新生血管所构成,约占软组织肿瘤的7%。它是由胚胎期的成血管细胞发展而来,其中含有多种非血管成分,如脂肪、纤维等。软组织血管瘤好发于四肢,绝大多数发生于青年或青少年。位置表浅的血管瘤,如位于皮肤或皮下,临床根据其特征性皮肤颜色改变和体检多能明确诊断,但位置深的软组织血管瘤,如发生于肌肉内、肌间隙和滑膜,临床体检难以发现。随着影像技术特别是MPI技术的发展,深部软组织血管瘤的定位、定性正确率正在逐渐提高。本文对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肢深部软组织血管瘤的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例原发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其中8例经手术证实,4例经穿刺活检证实。12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2例病变均位于幕上,T1MI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瘤周水肿多较明显。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坏死囊变区强化不明显或不强化。结论: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通过认真的影像分析,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2004年10月至2007年7月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肿瘤良、恶性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汪荣  韩志江  舒艳艳 《浙江医学》2010,32(11):1712-1714
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居第2位,常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而造成延误诊治。笔者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存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CT、临床、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旨在探讨其CT表现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126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斑块数目,目测斑块的密度,测量病变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不同类型斑块的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检出57例患者存在111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其中31例为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钙化斑块79处,2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13处,10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混合斑块19处,15处伴冠状动脉狭窄≥50%。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伴冠状动脉狭窄≥50%的比例明显高于钙化斑块(均P〈O05)。结论16层CT能同时检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尤其是无狭窄的斑块,并发现冠心病患者常存在多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采用目测斑块密度的方法,16层CT还可以方便的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初步分类,发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钙化斑块居多,但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也较常见,并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