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1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185篇
口腔科学   48篇
临床医学   169篇
内科学   173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72篇
综合类   6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53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80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18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henfu Injection, SFI) on the secondary aplastic anemia (AA) of tumor patients after chemotherapy (CT).Methods: The 15 cases of SFI treated group, 10 cases of control group, 25 cases of SFI +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MCSF) treated group and the group of 23 GM-CSF-treated tumor cases of secondary AA after CT were compared, with their increasing rate and the rebound speed of neutrophil, platelet, bone marrow nucleated RBC, granulocyte, and megakaryocyte all being investigated.Results: The increasing rate and rebound speed of granulocyte, platelet, and the increasing rate of bone marrow nucleated RBC, granulocyte, megakaryocyte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also obviously improved. The increasing rate of platelet, bone marrow nucleated RBC, megakaryocyte of the SFI + GM-CSF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group which used GM-CSF alone, while the increasing rate of granulocyte in blood and bone marrow in both groups was similar.Conclusion: Significant efficacy was shown in SFI for the treatment of secondary AA of tumor patients after C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开胸食管剥脱术治疗颈段食管癌的效果。方法自1995年7月至2004年12月对21例颈段食管癌患者行不开胸食管剥脱术并Ⅰ期行胃咽吻合或胃食管端侧吻合术。结果本组病人的手术切除率100%。手术后发生各类并发症8例,其中吻合口瘘3例,肺部感染3例,伤口裂开1例,气胸1例。18例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胃液反流。1例住院期间因胃大出血死亡。除2例失访外其余患者获得随访27个月~12年,13例存活超过1年,6例存活超过3年,3例存活超过5年。结论不开胸食管剥脱术手术简单,效果满意,适用于颈段食管癌。食管剥脱术后行胃代食管者胃液反流严重,手术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用喉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上皮细胞的方法及诱导条件。方法:将E14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形成拟胚体后,在人喉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及因子诱导条件下共培养 14 d,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上皮细胞的角蛋白Ck 4、14、19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诱导14 d的培养系统中较对照细胞可见更多上皮样细胞出现,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上皮样细胞胞浆中可见角蛋白Ck 4、14、19均有表达。结论:胚胎干细胞在喉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条件下可形成上皮样细胞,为组织工程制作人工喉上皮材料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VEGF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单发性和多发性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检测,观察单发性和多发性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F表达的关系。结果:多发性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VEGF的高表达明显高于单发者的高表达;VEGF高表达的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低表达者的复发率。结论:VEGF表达的高低与浅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定向分化胚胎干细胞(ESCs)为造血干细胞(HSCs)对体内造血功能的重建作用。方法:将小鼠E14.1胚胎干细胞采用“三步诱导法”在体外分化发育为HSCs,造血克隆形成(CFU)实验观察其体外造血集落形成情况,免疫磁珠分选纯化HSCs移植给经亚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的雌性SCID小鼠,观察其植入及小鼠造血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经过分阶段诱导,多种造血刺激因子联合应用能有效促进ESCs定向分化发育为HSCs,流式细胞仪检测HSCs特异性表面标志物CD34+/Sca-1+表达最高为(58.64±4.20)%,CFU培养能形成较多的红系、粒系/巨噬细胞系及混合细胞集落, Wright-Giemsa 染色显示为原始的造血细胞。此阶段的HSCs经分选纯化后移植给经γ射线照射后的小鼠,移植组小鼠+10 d造血功能开始恢复,观察40 d后除血小板恢复较慢外,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已接近正常,植入率为71.4%,存活率为43.0%,染色体检测证实已由受体鼠的XX转为供体鼠的XY。结论: 采用分阶段诱导的方法,可在体外定向诱导小鼠ESCs分化发育为HSCs,此来源的HSCs可以有效重建体内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鼠同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淋巴细胞趋化因子(lptn)的表达情况及环孢菌素A(cyclosporine A, CsA)的抑制作用。 方法: 改良Banff评分系统判断同种小鼠移植心急性排斥反应程度,RT-PCR检测移植心组织内淋巴细胞趋化因子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心脏移植小鼠脾细胞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活性。 结果: C57BL/6-Balb/c急性排斥组小鼠移植术3 d后脾脏显著增大。术后第5、7 d移植心肌间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评分分别为2.667±0.577和2.333±0.577。C57BL/6-Balb/c+CsA组小鼠移植术后脾脏肿大明显减轻,术后第5、7 d心肌间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评分分别为1.000±0.000和1.333±0.577。急性排斥组和CsA处理组小鼠移植心脏在术后第5 d和第7 d都可检测到Lptn mRNA阳性表达,但CsA处理组Lptn 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急性排斥组。治疗剂量的CsA可以完全抑制NFATc1活性。 结论: Lptn在早期移植免疫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CsA仅能部分抑制Lptn mRNA的表达。活化T细胞Lptn的表达调控存在NFAT以外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胚胎干细胞源性肝干细胞在治疗性肝再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治疗性肝再生模型进行胚胎干细胞(ESC)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 观察其在肝组织替代、体内的生长分化及成瘤性等情况,为ESC移植在难治性肝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倒千里光碱+70%肝部分切除建立BALB/c小鼠的治疗性肝再生模型。用荧光示踪剂CFDA SE 标记移植细胞,将经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体系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入治疗性肝再生模型小鼠肝内。然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检测移植细胞体内分布、整合与肝细胞替代、体内生长分化等情况。2周后行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血清白蛋白水平检测其功能状况。并通过观察其体内成瘤性对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CFDA SE标记的ESC源性肝干细胞肝内移植1周,受体小鼠肝实质内可见散在绿色荧光分布。2周后,肝实质内绿色荧光分布区域明显扩大,且可见类似肝索样结构排列。共焦白蛋白荧光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受体小鼠肝组织内可见标记细胞表达白蛋白阳性信号(呈黄色荧光),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无明显差异(P>0.05)。6周内未见畸胎瘤形成,而将未分化的ESC移植入小鼠腋区皮下6周后则可见畸胎瘤形成。结论: 经淤胆血清“病理微环境”筛选体系筛选出的ESC源性肝干细胞移植入治疗性肝再生模型小鼠肝内后可有效整合入宿主肝板、在肝内能进一步生长分化并部分表达肝细胞功能。其安全性较好,6周内未见畸胎瘤形成。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质干细胞诱导为肌样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向肌样细胞分化前后骨骼肌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方法:体外分离成年SD大鼠骨髓干细胞,培养增殖,用5-氮杂胞苷诱导分化,RT-PCR检测分化前和分化后1 d、2 d、5 d和7 d骨骼肌特异性转录因子生肌决定因子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RF4以及肌肉特异性肌酸磷酸激酶MCK的表达 。结果:MyoD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在诱导后1 d表达显著上调(P<0.05);myogenin、MRF4和MCK在诱导前无表达,诱导后2 d开始出现myogenin和MRF4的表达,诱导后7 d开始出现MCK的表达。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能表达一定水平的骨骼肌细胞的分化调控基因MyoD,它向肌样细胞的分化可能与MyoD、myogenin和MRF4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