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4篇
特种医学   1篇
肿瘤学   20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术后联合放化疗(S+CRT)或术后放疗(S+RT)对Ⅱ、Ⅲ期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7—2010年间行根治术且术后辅助放疗或放化疗的Ⅱ、Ⅲ期胸段食管鳞癌215例患者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S+CRT与S+RT组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5~0.988)。随访满1、3、5年者分别为203、133、108例。全组患者1、3、5年OS和DFS分别为94.0%、61.4%、49.3%和74.9%、53.5%、46.7%。患者术前CT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中食管病变与周边组织器官粘连程度、病理N分期、脉管瘤栓、阳性淋巴结个数和治疗方式均为OS影响因素(P=0.000~0.034),患者术前CT显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中食管病变与周边组织器官粘连程度、术后残端是否阳性、阳性淋巴结个数和治疗方式均为DFS影响因素(P=0.000~0.049)。S+CRT组OS、DFS均优于S+RT组(P=0.002、0.002)。分层分析显示Ⅱ期患者S+CRT组OS、DFS均高于S+RT组(P=0.041、0.001);N1期患者S+CRT组OS、DFS也均高于S+RT组(P=0.021、0.024)。S+CRT组≥2级放射性胃炎及骨髓抑制发生率均高于S+RT组(P=0.000、0.015)。结论 Ⅱ、Ⅲ期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患者接受S+CRT及S+RT均具有较好疗效;S+CRT较S+RT能提高Ⅱ期和N1期患者OS与DFS;S+CRT组不良反应较大但患者均可耐受;但最终结论需前瞻性Ⅲ期随机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放化疗食管癌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提供最佳结合模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6—2012年收治的232例接受根治性放疗联合化疗的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放疗采用3DRT技术,化疗方案以铂类药物为基础。Kaplan-Meier法计算LC率和OS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满1、3、5年者分别为232、84、35例。全组1、3、5年LC率分别为66.1%、42.2%、38.5%,中位LC时间为24.4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73.3%、37.2%、19.5%,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LC和OS因素为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照射范围、≥3周期化疗(P=0.112和P=0.000、P=0.031和P=0.000、P=0.009和P=0.000、P=0.074和P=0.030、P=0.218和P=0.001)。多因素分析N分期、临床分期、≥3周期化疗是影响OS的因素(P=0.006、0.000、0.001)。结论 食管癌放化疗能使临床分期偏早者的LC和长期OS明显改善,而照射范围及≥3周期化疗数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TGLN)转移患者3DCRT±化疗疗效。方法 对2003—2010年间符合入组条件的95例有TGLN转移的食管癌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分析疗效、预后影响因素及治疗失败模式等。 95例放疗 54~68 Gy分27~34次5~7周完成, 38例加“顺铂”为基础方案化疗,其中同期放化疗14例、序贯放化疗24例。Kaplan Meier 法计算生存率, Cox 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100%。治疗结束后患者食管病变总有效率为94%;转移淋巴结病变治疗后有效率为100%。1、2、 3年OS分别为53%、32%、24%,中位生存时间13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前有无胸背部疼痛(P=0.041)、病变造影长度(P=0.002)及食管病变近期疗效(P=0.000)为预后影响因素。全组患者出现单纯食管复发18例,单纯淋巴结转移或复发 4例,食管复发伴淋巴结转移或复发 5例,单纯远处转移 28例,食管复发伴远处转移4例,远处转移伴淋巴结转移或复发3例,食管复发合并淋巴结转移或复发并伴远处转移 2例。结论 食管癌伴TGLN转移患者接受3DCRT ±化疗较为安全,但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影响食管癌伴TGLN转移患者的主要预后因素与食管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4.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and upper 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radical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and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elective lymph node irradiation (ENI).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309 patients with cervical and upper 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ho underwent IMRT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in the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The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patients receiving different irradiation methods were assigned into different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 toxicity and side effects were analyzed among different groups. Results The 1-, 3-and 5-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and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were 76.7%, 37.4%, 19.3% and 59.7%, 27.4% and 14.4%, respectively, with median values of 26.8 and 15.5 month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gender, cTNM staging and chemotherapy wer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OS (P=0.003, P<0.001, P=0.022), and gender, cTNM stage and radiation mode wer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PFS (P=0.016, P<0.001, P=0.008). After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 the 1-, 3-, and 5-year OS and PFS were 77.2%, 39.3%, 20.0%, and 62.0%, 29.3%, and 15.4%, respectively, with median values of 27.1 and 18.2 month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gender, cTNM staging and chemotherapy wer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OS (P=0.026, P<0.001, P=0.017);cTNM staging and irradiation mode wer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PFS (P<0.001, P=0.008). A subgroup analysis of chemotherapy showed that patients receiving 3-4 cycles of chemotherapy were preferred. The side effects of the patients were mainly grade 0 to 2, which could be tolerated. Conclusions IMRT combined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is an efficacious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ervical and upper 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NI can improve the PFS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接受放(化)疗再治疗的疗效与预后。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接受治疗,且符合入组条件的501例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放疗同步接受化疗的患者274例,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情况、术后复发模式、再治疗的预后情况和影响再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等,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组501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复发时间为0.3~87.4个月,中位11.6个月,术后复发放(化)疗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2.1个月。其中,344例患者仅局部区域复发,157例患者合并远处转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pN分期、淋巴结阳性对数比(LODDS)大小、化疗周期数、复发时间和合并远处转移为影响患者的独立性预后因素(P<0.05)。患者术后复发时间、化疗周期数、处方剂量为影响患者术后仅局部区域复发的344例预后的影响因素(χ2=22.605、13.957、10.446,P<0.05)。本组患者中有157例患者合并远处转移,与仅出现局部区域复发的患者相比,放疗后1、3、5年生存率为43.3%、9.1%、5.5%vs.53.6、22.6%、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6,P<0.05)。结论 放(化)疗再次治疗食管癌术后复发患者安全有效,但男性、pN分期较晚、LODDS较大、化疗周期数≤2个、复发时间≤24个月和合并远处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T3N0M0期胸段食管鳞癌(TSCC)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同时比较不同治疗模式对预后影响。 方法 对2007—2010年间收治的 480例pT3N0M0期TSCC术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同时比较不同治疗模式对预后影响。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全组患者随访满1、3、5年者分别为439、333、278例,1、3、5年OS和DFS分别为90.0%、68.7%、57.9%和82.3%、60.4%、52.3%,中位数分别为87个月(95%CI=74.7~99.4)和71.3个月(95%CI=55.1~87.5)。三组患者部分临床病理资料的构成比有差异,经倾向得分匹配法法配对后每组各 55例患者且各组具有可比性(P均>0.05),倾向得分匹配法配对后单纯手术、术后化疗、术后放化疗/放疗患者的1、3、5年OS和D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6);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病变部位和治疗方式为影响患者OS和DFS的因素(P=0.029、0.004、0.000,P=0.009、0.003、0.002),另外病变长度为影响患者DFS的因素(P=0.003)。 结论 pT3N0M0期TSCC术后患者仍有较高的治疗失败率,术后放化疗或放疗可以改善pT3N0M0期TSCC患者的预后,提高术后患者 5年OS和DFS,但最终结论需要前瞻性大宗病例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不同放疗方式对临床T2-3N0M0期食管鳞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为此部分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007-2012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符合入组条件患者268例,将接受累及野照射的分为IFI组,接受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分为ENI组。分析不同放疗方式构成比、预后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中位生存期35.5个月(95%CI为30.12~40.88),中位无瘤生存期23.5个月(95%CI为19.00~28.00)。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1∶1配比后每组86例。PSM后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方式为总生存影响因素(P=0.038),T分期、放疗方式为无瘤生存影响因素(P=0.002、0.032)。两组≥2级不良反应相近(P=0.819、0.756),但联合化疗患者不良反应较大。结论 ENI可延长临床T2-3N0M0期食管鳞癌患者生存,同时不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不同放疗方式对临床T2-3N0M0期食管鳞癌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为此部分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收集2007-2012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符合入组条件患者268例,将接受累及野照射的分为IFI组,接受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分为ENI组。分析不同放疗方式构成比、预后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结果 患者中位生存期35.5个月(95%CI为30.12~40.88),中位无瘤生存期23.5个月(95%CI为19.00~28.00)。依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进行1∶1配比后每组86例。PSM后患者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方式为总生存影响因素(P=0.038),T分期、放疗方式为无瘤生存影响因素(P=0.002、0.032)。两组≥2级不良反应相近(P=0.819、0.756),但联合化疗患者不良反应较大。结论 ENI可延长临床T2-3N0M0期食管鳞癌患者生存,同时不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VEGF-C、SDF-1及CXCR4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 并分析其与食管癌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C、SDF-1及CXCR4在95例食管癌切除组织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结果  VEGF-C及SDF-1、CXCR4三种因子蛋白表达均主要位于肿瘤细胞的胞质, 阳性率分别为89.5%、84.2%、69.5%, 其中CXCR4在肿瘤细胞中未见到强阳性表达。VEGF-C和SDF-1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转移的个数以及病理TNM分期均有相关性, 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和SDF-1表达率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19, P=0.012;χ2=5.821, P=0.016)。而CXCR4在肿瘤细胞的表达仅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且分化越高表达越强。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病理TNM分期及SDF-1蛋白表达为影响预后的独立性因素(P < 0.05)。  结论  食管鳞癌组织中VEGF-C、SDF-1的表达与多项临床病理指标尤其是淋巴结转移程度有关, 其中SDF-1可作为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免疫病理学指标, 同时VEGF-C与SDF-1/CXCR4在淋巴结转移中可能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接受根治性放疗±化疗的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治疗后心源性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符合入组条件的140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及治疗计划DVH显示的心脏相关剂量体积因素对心源性死亡影响。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Logistic法行心脏剂量体积及临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共死亡103例,其中心源性死亡8例(7.8%)。心源性死亡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P=0.033)、有糖尿病史(P=0.043)、胸下段食管癌(P=0.017)及食管病变造影长度>5 cm (P=0.013)为危险因素,心脏Dmean(P=0.032)及心脏V50(P=0.045)为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心脏Dmean(P=0.044)能有效预测患者,其临界值为3325 cGy;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病变造影长度(P=0.013)及心脏Dmean(P=0.034)为影响因素。结论 食管病变造影长度及心脏Dmean为患者影响因素,且心脏Dmean大小能很好预测患者,建议在制定治疗计划时注意控制心脏Dmean受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