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患者常见非发酵糖细菌的耐药性。方法 用VITEK -ATB系统对该院1999至2 0 0 3年间ICU感染患者常见非发酵糖细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11%和12 % ,其次对头胞吡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2 4 %、36 %、37%、39%和4 0 % ,其耐药率有上升趋势的抗生素是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基异亚唑、培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 %、7%、11% ,其次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32 % ;在ICU ,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暂无耐药性,其次对头孢吡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8%、2 9%、35 %和38%。结论 常见非发酵糖细菌的耐药性各有特点;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必须随时监测各病原菌的耐药性,做到合理用药,才有助于控制感染,延缓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电针阳明经穴对急性脑梗塞患者偏瘫下肢功能及PAC-1、CD62p和D—Dimer表达影响。方法将5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用Barthel指数、NIHSS量表和Fugl—Meyer法评估,观察治疗前后PAC-1、CD62p和D—Dimer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NIHSS及简化的Fugl—Meyer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变(P〈0.05),电针组简化Fugl-Meyer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两组治疗后CD62p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电针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相比CD62p水平下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针组PAC-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PAC-1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D—Dimer水平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所升高(二者均P〈0.05),但电针组D—Dimer水平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电针阳明经穴治疗能显著并改善ACI患者瘫痪的下肢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减缓纤溶系统激活速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癌中医药治疗的治疗原则。方法:通过对辨证论治、辨病用药、随症加减三方面分析,总结肺癌中医药治疗的治疗原则。结果:肺癌的关键是扶正和祛邪。扶正常用补益脾肾、养阴润肺,祛邪常用化痰散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辨病论治多选用抗肺癌经验用药、实验筛选用药;随症加减主要针对咳嗽、喘促、胸痛、咯血、骨痛等症用药。结论:中医药治疗肺癌疗效肯定,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549肺腺癌多细胞球体放射抗拒细胞的化疗药物敏感性。方法 放射抗拒细胞为6MV高能X线照射25Gy后的第10代再增殖细胞,对照组为A549亲代细胞和MCF-7长春新碱耐药(MCFT/VCR)细胞。6种化疗药物分别为顺铂(DDP)、长春花碱酰胺(VDS)、5-氟尿嘧啶(5-Fu)、羟基喜树碱(HCP)、丝裂霉素(MMC)和阿霉素(ADM),异搏定(VPL)作为耐药逆转剂。MTT比较药敏试验效果,RT—PCR检测mdrl和MRP耐药基因表达。结果 A549亲代和放射抗拒细胞对DDP耐药,对VDS、5-FU、HCP、MMC和ADM敏感。VPL的抑制率分别为98%和25%(P〈0.001)。未加药组A549亲代细胞的A值为放射抗拒细胞的2倍(P〈0.001)。MCF7/VCR细胞对DDP和MMC耐药,对VDS、5-FU、HCP和ADM较敏感。VPL的抑制率80%。A549所有细胞的mdrl/β2-MG为0,MRP/β2-MG为0.7左右,MCFT/VCR分别为35和4.36。结论 A549放射抗拒细胞的化疗药物敏感性无明显变化,对VPL的敏感性减低不能以mdrl和MRP耐药基因的表达水平来解释,可能与某种膜蛋白的变化,以及细胞增殖能力减低有关。与化疗引起的多药耐药不同,对于放射抗拒细胞,VPL可能不是一个理想的耐药逆转剂,应寻求新的生物制剂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放射抗拒复发肿瘤。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细胞生物学、医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的相互渗透,补阳还五汤的抗脑缺血机制得到了更为全面及深入的阐释。本文对补阳还五汤抗脑缺血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乳积方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患者4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拟方乳积方对化疗治疗乳腺癌患者的增效减毒作用。方法:41例乳腺癌患者均给予至少一周期化学治疗,在化疗期间配合以乳积方为基础方的中药治疗,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治疗前和治疗两周后血液学、肿瘤标志物和细胞免疫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各血液学指标都基本正常,未出现明显骨髓抑制,治疗后CD3^+/HLA-DR^+较治疗前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CA153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乳积方联合化疗可以减轻乳腺癌患者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拟定强直性脊柱炎 (AS)的早期 (Ⅰ期 )影像学诊断标准。方法 :14 63例骶髂关节CT检查中 ,正常 2 84例 ,AS 1179例 ,Ⅰ期 483例 ,并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 ,以及治疗前后影像学对比观察。结果 :正常骶髂关节 :①关节面光整 ,骨皮质密度均匀 ,厚薄一致 ;②关节间隙宽度呈左右、上下对称一致 ;③紧靠关节面骨皮质的松质骨小梁清晰可辨。Ⅰ期AS的影像学表现为 :①髂骨侧关节面骨皮质模糊 ,浓密不均 ,部分骨皮质消失或完全消失 ;②髂骨侧紧靠骨皮质的松质骨小梁难以辨认 ;③关节间隙狭窄。Ⅰ期AS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可完全痊愈 ,未经治疗的Ⅰ期变为Ⅱ期 ,即关节面出现缺损。结论 :拟定的Ⅰ期AS影像学诊断经治疗前后的影像对比证明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以益气化痰法为主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延长III、IV期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生存期中的作用,建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多中心、临床前瞻性队列研究的临床研究方法,以Ⅲ、Ⅳ期老年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益气除痰法为主治疗,针药并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用K-M法分析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并按既往接受过抗肿瘤治疗与否及不同病理类型等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病例315例,其中中医队列完成纳入167例,化疗队列148例。采用K-M法进行生存分析,中医队列、化疗队列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85 d、305 d(P=0.331);中位TTP分别为114.0 d、116.5 d(P=0.452)。进一步分层分析表明,对于初治患者中医队列、化疗队列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1 d、331 d(P=0.308),对于复治患者分别为477 d、264 d(P=0.025);对于鳞癌患者中医队列、化疗队列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7 d、389 d(P=0.042),腺癌患者分别为428 d、234 d(P=0.150),其他肺癌患者分别为287 d、146 d(P=0.050)。结论:益气化痰法为主的中医药综合治疗在延长III、IV期老年NSCLC的中位生存期与控制肿瘤进展方面,均与化疗作用相当,对于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一种有效替代治疗方案。分层分析提示对于复治患者和非鳞癌患者,中医药治疗有可能较化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泌尿生殖道情况及对9种抗生素耐受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对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生殖泌尿道拭子进行体外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319例标本中891份标本培养出支原体,阳性率为66.55%。其中单纯Uu阳性766例,阳性率为58.07%;单纯Mh阳性18例,阳性率为1.36%;Uu合并Mh阳性107例,阳性率为8.11%。20—35岁年龄段感染支原体的阳性率为62.5%,36~50岁年龄段感染支原体的阳性率为57.2%,〉50岁年龄段感染支原体的阳性率为47.0%,差别不显著(P〉0.05)。单纯Uu感染株对九种抗生素均具有一定的敏感性,Uu和Mh混合感染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和交沙霉素耐药性低。结论我院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药敏以大环内酯类药物效果最好,以交沙霉素和克拉霉素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丹皮酚缓释微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丹皮酚进行定性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皮酚缓释微丸中丹皮酚的含量,并对其释放度进行考察研究。色谱柱: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50∶50);检测波长:274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丹皮酚在浓度范围13.66~68.30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5%,RSD=1.13%(n=9);丹皮酚缓释微丸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无明显突释现象。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以作为丹皮酚缓释微丸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