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核技术在工业,医学领域等方面应用的迅速发展,人们遭受辐射损伤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辐射损伤防治药物是救治与防护辐射损伤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手段,但目前的辐射损伤防治药物作用效果有限。铈纳米材料因独特的价态结构,使其具有多种酶学模拟活性和可再生性,体现出优越的抗氧化性,强大的清除自由基功能,可以保护细胞免受辐射损伤,可作为理想的辐射防护剂,并应用于多种生物学领域。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可知,铈纳米颗粒的抗氧化性、高SOD模拟活性、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抗辐射能力均源自于Ce3+/Ce4+相互间的转化、氧空位的形成。本文主要介绍铈纳米颗粒的抗辐射活性基础、辐射防护效应及放疗增敏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铈纳米颗粒在辐射方向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础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全面推进基础医学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能够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然而对当前我国医学医学教育和考核进行研究,发现受到整体医学教育事业起步较晚的影响,我国整体基础医学教育和考核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国外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基础医学教育尤其面临着多种问题。本文从国内外基础医学培养目标的差异、教育与考核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国内外考核标准差异出发,对国内外基础医学教育、考核关联性进行了综述分析,力求能够为我国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提供相应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污染伤员的去污洗消是核应急医学救援的重要环节,是开展相关演训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核应急医学救援演训中伤员去污洗消的实践经验,对于去污洗消实践中人员的分级防护、伤员污染的控制标准、辐射检测的方式方法、污染伤口及身体孔洞部位的处理等一些在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若干模糊、界定不清的重要问题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了去污洗消的原则、工作流程,着重对洗消实践中个人辐射防护、洗消标准的把控及辐射检测的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考与贴近实际的建议,并对实践中的其他受制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干细胞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75只C57 BL/6实验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及治疗组。采用胸部单次照射剂量14 Gy建立放射性肺损伤模型,治疗组照前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50 μg·kg-1·d-1,连续5 d)行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照射后逐日动态观测小鼠一般状况、死亡率,主要于3、4个月时相点通过组织学结合图像分析等方法,比较研究肺损伤及防治效应。结果 胸部局部照射14 Gy是造成小鼠放射性肺纤维化的适宜剂量。单纯照射组小鼠死亡率为37.5%,死亡时间主要在照后11周。治疗组及健康对照组全程无动物死亡。照射后3个月肺系数(肺/体重)单纯照射组(10.8±1.49)和治疗组(8.53±1.55)较健康对照组(5.83±0.45)明显升高(F=23.20,P<0.05),但治疗组较单纯照射组减小(P<0.05)。病理组织学变化3个月时主要为肺组织的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伴成纤维细胞及局灶性纤维增生;4个月时肺泡及间质炎减轻,而纤维增生及胶原沉积则愈加明显,但治疗组的病理变化均较单纯照射组为轻。组织学评分肺泡炎在3个月时单纯照射组、治疗组均与健康对照组存在差异(F=11.93,P<0.05),纤维化评分在3、4个月时相点单纯照射组、治疗组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F=28.73、16.85,P<0.05),但治疗组较单纯照射组降低,4个月时存在差异(P<0.05),天狼猩红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测定胶原含量(IOD值)4个月较3个月升高,3、4个月单纯照射组各为4 653±1 018、11 174±1 999,治疗组为2 380±314、6 687±661,较健康对照组的251±54、2 001±264明显升高(F=17.70、17.79,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采用照射前G-CSF行自体干细胞动员可减轻放射性肺损伤,降低死亡率,提示其对放射性肺损伤的防治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 探讨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SD)对骨髓造血干细胞放射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6~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56只,以60Co γ射线对小鼠进行全身照射5.0、7.5 Gy。通过睡眠障碍仪建立SD模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小鼠分为对照组(Con组)、睡眠障碍组(SD组)、单纯照射组(IR组)、照后SD组(IR+SD组)、照后SD给磷酸盐缓冲盐溶液(PBS)组(IR+SD+PBS组)、照后SD给GSK2795039组(IR+SD+GSK组)、照后SD给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IR+SD+NAC组),共7组,每组8只。取小鼠尾静脉血,检测5.0 Gy受照后外周血变化;并观察7.5 Gy照后小鼠生存率。采用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观察骨髓细胞致密性与细胞数量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干细胞(LSK)的数量,以及凋亡水平和细胞周期变化,分析LSK的活性氧(ROS)、线粒体来源活性氧(mtROS)等指标。采用酶标仪检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NADPH)和谷胱甘肽(GSSG/GSH)观察LSK的氧化应激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OX2)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表达,分选小鼠LSK细胞,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NOX1-4、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 与IR组相比,IR+SD组小鼠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恢复显著减慢(t=4.39、6.37,P<0.05),骨髓细胞计数由(2.14±0.38)×107降至(3.59±0.29)×107(t=8.55,P<0.05),LSK细胞的G0期比例显著降低,凋亡比例显著升高(t=7.53、8.21,P<0.05),ROS、mtROS、NADP+/NADPH水平均显著升高(t=22.99、29.47、3.77,P<0.05)。IR情况下,SD进一步促进NOX2及Caspase-1活化及下游IL-1β、IL-6、IL-18、TNF-α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升高(t=6.95、6.01、8.39、4.91、5.56,P<0.05)。抑制NOX2-ROS可以挽救SD诱导的照后造血损伤加重,从而显著减少LSK凋亡比例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最终加速LSK的损伤恢复(t=9.24、3.92,P<0.05)。结论 SD促进了IR介导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主要通过激活NOX2-ROS-Caspase-1轴使细胞内炎症因子和ROS水平升高,促进细胞凋亡,最终抑制骨髓造血恢复。  相似文献   
8.
在军事、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辐射暴露是一个持续而严重的威胁。针对辐射引起的损伤需要有效的预防或缓解治疗,但是目前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临床上少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辐射防护剂副作用大,限制其广泛使用。据报道,一些天然的无毒化合物(如蜂产品)可通过减轻辐射引起的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DNA损伤来预防和治疗辐射引起的口腔黏膜炎、食管炎、皮肤损伤、肝损伤、肠道损伤和造血系统的损伤等。这表明这些蜂产品有作为辐射防护剂的潜力。本文就蜂产品对防治放射性损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前发布的多个国家标准阐述的人员体表放射性污染的控制水平, 存在诸多差异和不协调, 给应用者造成困惑。因此, 拟对相关标准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进行比对, 并结合类似的临床核医学标准中的防护内容, 给出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情况下应正确应用的污染控制水平以及使用建议, 供应急人员参考使用。对争议较多的0.04~10 Bq/cm2的α污染和0.4~100 Bq/cm2的β污染人员, 根据对类似标准的讨论, 建议在二级以上医疗救治机构, 有条件充分洗消, 可以到达α污染< 0.04 Bq/cm2和β污染< 0.4 Bq/cm2的污染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胶原支架结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移植修复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将32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8):A组为假手术组,只暴露T_9、T_(10)段脊髓;B、C、D组切除长4 mm的T_9、T_(10)段脊髓后,C、D组分别于损伤处植入相应长度的线性有序胶原支架(linear ordered collagen scaffolds,LOCS)和结合了胶原结合结构域(collagen binding domain,CBD)-BDNF的LOCS。术前及术后3个月内每周对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实施神经电生理检测各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然后于L_2段脊髓组织注射荧光金(fluorogold,FG)实施逆行示踪,1周后取大鼠大脑及胸、腰段脊髓组织,脱水后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取包含损伤区的胸、腰段脊髓组织作切片。其中,脊髓冠状切片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计算FG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IA)值;胸段脊髓组织水平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全横断脊髓损伤造模情况、脊髓损伤区轴突再生情况、D组再生轴突的突触形成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B、C、D组BBB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P0.05);术后2~12周D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B、C组(P0.05)。电生理检测示,B组未观测到MEP;C、D组MEP潜伏期显著长于A组,C组显著长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组织形态观察示,B组脊髓损伤区域向两端延伸,损伤部位组织破坏严重;C、D组脊髓形态恢复较好,D组更接近正常组织形态。逆行示踪结果显示,各组大鼠损伤区以下的腰段脊髓灰质中均充满了FG阳性细胞;在损伤区以上的胸段脊髓中,A组FG阳性区域IA值显著大于B、C、D组(P0.05),C、D组大于B组(P0.05),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自同一脊髓背侧至腹侧选出的组织切片显示了明显异于正常组织的全横断脊髓损伤区域。A组NF阳性轴突数明显多于B、C、D组,C、D组多于B组,D组多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OCS结合CBD-BDNF移植可以促进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以及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