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5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3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械牵张对缺血缺氧离体培养心肌细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东  黄跃生  张东霞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206-8207,F003
目的:在严重缺血缺氧时,细胞形态已受损的基础上,细胞接受力学刺激其形态变化如何?探讨机械牵张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建立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机械牵张模型,以缺氧加无糖培养模拟烧伤早期缺血缺氧损害,心肌细胞形态变化采用F-actin荧光染色,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细胞面积、长度。结果:缺氧3h后微丝破坏,失去正常网络状结构;缺氧12h部分微丝断裂,细胞收缩变形,细胞失去正常铺展外观。牵张3h细胞形态完好,与周边界限清楚,细胞面积增加,微丝沿细胞受力方向排列,局部呈增强趋势;牵张12h可见微丝沿受力方向排列,核周明显增强,胞体宽大。缺氧牵张3h微丝破坏明显,细胞形态不规则,胞浆内见空泡;缺氧牵张12h细胞形态严重受损,微丝结构几乎完全破坏,细胞铺展面积变小,细胞完整性严重受损。牵张12h细胞面积增加达22.4%,长度增加19.59%,缺氧牵张12h后细胞面积则减少22.1%。结论:机械牵张加重了缺血缺氧对心肌细胞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γ射线照射剂量及照射后培养时间对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 (BMSC)损伤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BMSC随机分为正常组和不同剂量照射组 ,利用流式细胞仪 (FCM)、HE染色等技术观察处理后BMSC凋亡率和坏死率的变化。结果 :照射剂量从 0增至 5 0Gy时 ,凋亡率和坏死率随照后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增加的幅度较小 ,当照射剂量从 5 0Gy增至 70Gy时 ,其增加幅度较大 ;当剂量大于 70Gy时 ,BMSC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坏死率的相对增高。结论 :BMSC的凋亡和坏死与照射剂量和照后培养时间有关 ,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全身放射损伤对皮肤伤口组织细胞的影响及康复新(W11-α12)的促愈作用,探讨放创复合伤时创伤难愈的机制与促愈措施。方法100只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体质量(20±2)g,以随机数字表法设单纯创伤(单伤)和全身放射损伤合并创伤(复合伤)组。小鼠6Gy照射后,于背部造成两个皮肤切口伤,观察伤后伤口愈合速度、伤口炎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及表皮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变化。结果伤后3,5,7d,单纯创伤组(单伤组)伤口愈合速度(%)为63.22,83.47,94.61,放创复合伤组(复合伤组)则显著降低(t=7.84,7.26,8.18,P<0.01),分别为52.67,69.18,82.88。伤后1,3,5d,复合伤组伤口炎细胞数量分别比单伤组下降26.53%,62.11%,38.91%;成纤维细胞数量下降43.73%,52.70%,25.32%;毛细血管数量在伤后5d降低55.97%;应用康复新后,两伤组均见伤口愈合速度加快、细胞数量增加,但复合伤组的增幅要大于单伤组。伤后3,5d,复合伤组表皮细胞bFGF含量比单伤组低59.15%和36.15%,当应用康复新后,复合伤组增幅分别比单伤组高35.90%和10.97%。结论伤后伤口局部细胞数量减少和表皮细胞中bFGF含量下降是合并放射损伤后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康复新对伤口的细胞游走、增殖及表皮细胞分泌bFGF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人羊膜为半透明的薄膜,含有多种促进细胞增殖的营养成分,是一种较好的负载角朊细胞的生物材料.目的将人羊膜负载培养猪角朊细胞构建皮肤表皮替代物,并观察猪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生长增殖的形态特点.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单一样本研究,重复测量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1/11在创伤、烧伤和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完成.猪角朊细胞取自3月龄贵州小香猪.方法将贵州小香猪的角朊细胞原代培养,传代扩增后,将角朊细胞以1.63×105/cm2的密度接种于人羊膜基质面,逐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角朊细胞的生长增殖变化情况,并于培养3 d与15 d进行光镜、电镜观察,检测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的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的生长情况.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接种后30 min内明显见到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黏附,24 h内大部分黏附生长,3 d形成单层完全覆盖人羊膜.光镜下人羊膜负载角朊细胞3 d,可见角朊细胞在人羊膜基质面黏附呈单层生长,细胞扁平紧密排列.扫描电镜下可见胞体呈多边形,多见胞膜突起.透射电镜下可见角朊细胞与人羊膜黏附良好,生长在人羊膜上的角朊细胞内有许多角质丝.生长至15 d,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均可见,细胞因过于拥挤而隆起,因老化而形成较多碎片,部分细胞有空洞形成.结论人羊膜是角朊细胞在体外培养的良好载体,对角朊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但人羊膜负载角朊细胞生长至15 d,因老化部分细胞有空洞形成.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葡萄糖钾盐与胰岛素体外抗炎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葡萄糖钾盐是否具有协同增强胰岛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群(PBMCs)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作用. 方法: 用Ficoll-Hypaque液分离10例健康人PBMC,随机分为胰岛素葡萄糖钾盐(GIK)组、胰岛素(INS)组、葡萄糖钾盐(GK)组和基础对照(C)组. 四组PBMC培养24 h后,加脂多糖继续培养48 h后,离心收集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TNF-α,IL-6和IL-4,IL-10含量. 结果: GIK组和INS组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1),IL-4和IL-10含量却均明显高于C组(P<0.01);GIK组IL-4和IL-10含量明显高于INS组(P<0.01),但GIK组TNF-α和IL-6含量降低,与IN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胰岛素葡萄糖钾盐和胰岛素均能直接抑制内毒素刺激的PBMCs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同时提高内毒素刺激的PBMC分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葡萄糖钾盐对胰岛素促进PBMCs分泌抗炎细胞因子有协同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BMP-4基因联合TGF-β1对火器性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方法 用火器性钢珠造成兔股骨中段缺损,伤后2周于骨缺损上、下端和中部注射经体外鉴定的BMP-4基因和TGF-β1.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BMP-4 mRNA与蛋白在体内的表达,用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钙含量检测局部组织的成骨能力,用病理学和X线检查成骨过程和质量. 结果 注射后BMP-4 mRNA和蛋白可在体内表达6周.实验组ALP活性伤后8周时增加到(13.17±0.51)U/100 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7±0.44)U/100 ml,提示实验组的成骨能力增强,钙含量检测与此相符.病理学和X线检查证明实验组成骨过程加快,成骨质量提高. 结论 BMP-4基因/TGF-β1对火器性骨缺损有明显的促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折损伤后不同时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变化,分析其对骨折损伤后组织修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2/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复合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建立成兔桡骨骨折模型。②创前(0d)及创后1,5,10,15,20d分别采取骨髓有核细胞,纯化间充质干细胞。③成骨分化培养基诱导培养间充质干细胞。④通过Western-blot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在间充质干细胞上的表达。结果:①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表达:创后1d,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表达与0d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创后5d,Bek表达与0d相比显著增高(P<0.05);创后10d与5d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但与0d相比,其表达显著增高(P<0.05);创后15d,20d的Bek表达较0,5d及10d均明显增高(P<0.01)。②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表达:创后1d,5d,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表达与0d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创后10d,15d其表达与0d比较显著增高(P<0.05);创后20d其表达与0,1,5,10,15d相比,明显增高(P<0.01)。结论:创伤后体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其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受体Bek及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Ⅱ的表达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3基因敲除对脂多糖(LPS)诱导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蛋白表达水平及核转位的影响.方法 健康清洁SRC-3 / 小鼠、SRC-3-/-小鼠各20只,雌性,体质量约20 g,分为SRC-3 / 组和SRC-3-/-组,每组设正常(N)、1 h、4 h、12 h四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各5只小鼠.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肝、脾组织GR及SRC-1、SRC-2的蛋白表达.结果 无论是SRC-3 / 组还是SRC-3-/-组,LPS刺激引起肝组织GR蛋白表达及核转位显著降低,但SRC-3-/-组降低程度明显小于SRC-3 / 组;SRC-3 / 组和SRC-3-/-组小鼠脾组织GR表达水平4 h后开始下降.但SRC-3-/-组下降幅度显著低于SRC-3 / 组,GR核转位在SRC-3 / 组显著降低,而SRC-3-/-组则无显著变化.LPS刺激后SRC-3 / 组、SRC-3-/-组肝组织SRC-1均显著降低,但SRC-3-/-组变化程度均显著小于SRC-3 / 组;两组脾组织中未能明确检测到SRC-1蛋白表达.LPS刺激后两组小鼠肝组织SRC-2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但在相应时相点SRC-3-/-组小鼠显著高于SRC-3 / 组;SRC-3 / 组小鼠脾组织SRC-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SRC-3-/-组却显著增加.结论 炎症反应中GR蛋白表达及核转位显著降低,产生明显的糖皮质激素抵抗(GCR),SRC-3基凶敲除后可缓解其程度.SRC-3基因敲除对炎症反应中肝、脾组织GCR程度的不同影响,可能与SRC家族成员的不同补偿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同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相关的创伤修复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利用贴壁生长的特性分离大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用Hpure提取伤口液刺激前后dMSCs和创伤前后大鼠皮肤组织中总RNA。PCR扩增已构建抑制消减杂交差异表达文库中485个克隆的插入片断,送北京博奥制作基因芯片。提取的RNA反转录后分别同芯片杂交,找出在细胞水平和组织水平同时高表达的克隆。将这些克隆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分离的大鼠真皮间充质干细胞呈纺锤形,在体外显示多向分化潜能。抽提伤口液刺激前后dMSCs和创伤前后大鼠皮肤组织中总RNA,反转录后和基因芯片杂交,发现可能同创伤愈合相关的13条基因,其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因子(SLPI)等可能在创伤愈合中有重要意义。结论抑制消减杂交和基因芯片结合是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一种有效方法。伤口液刺激前后dMSCs中差异表达基因的发现能为从基因水平探讨dMSCs参与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研究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