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蕈类又称蘑菇,属真菌类植物,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颇受人们喜爱。西藏林芝地区菌类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每当夏天连日不少群众纷纷外出采摘蘑菇,结果因误食毒蕈而中毒。2004年7月26日,林芝地区察隅县下察隅镇沙玛村发生了一起2人误食野生蕈造成死亡的食物中毒事件,现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1·1中毒经过2004年7月21日,察隅县下察隅镇沙玛村有母女二人在稻田耕作,13时在野外稻田边食用自采野生蕈,7小时后二人相继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7月25日经镇卫生所医务人员药物治疗,症状有所缓解,并自带药品回家。7月26日16时10分,由…  相似文献   
2.
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疾控中心性病麻风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组织专家调研组,于2002年9月16日至10月7日,与西藏自治区卫生厅疾控处及卫生防疫站专家一起,历时22天在西藏四个地区、行程四千多公里,深入拉萨、那曲、索县、丁青、类乌齐、昌都、左贡、芒康、八宿、波密、林芝、工布江达等十二个县(市),就该区麻风病流行与防治近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自1973年国内吴光先等人报告幼儿园儿童因吃泡饭后引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每至今,在中国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主要为米饭或淀粉类制品[1],由奶粉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的报道甚少。现将我们在1991年12月从奶粉检测样品中培养分离出蜡样芽胞杆菌的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奶粉由食检所采样提供,样品为400克袋装奶粉,无漏气、无缺损、在无菌室先用酒精棉球徐擦袋口,以无菌手续开封取样25克加入灭菌生理盐水225毫升中充分溶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部分)》(1985)将稀释1:10的样品取1毫升接…  相似文献   
4.
麻风病人群分布规律的研究报道甚少。为充分论证麻风病流行的聚集性特征及其变动状况,我们对西藏林芝地区麻风病人群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供有关部门拟订防治对策时参考。材料和方法1.麻风病疫情资料:收集林芝地区五个县1970~1991年麻风病发病资料,依藏族居住生活习惯(每个自然村为一个行政村),统计麻风病分布材,作人群分布分析。共计534个村,351例患者。2.数理统计模型:将统计所得资料分别拟合普哇松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并采用X2检验作拟合适度检验,方法和步骤参见文献1).普哇松分布:其中P(X)为出现计数为X的概率;N·p…  相似文献   
5.
根据《全国学生常见肠道蠕虫感染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的要求和方法,于1992年8月~12月,对西藏4个地区的12所中小学2456名学生进行了肠道蠕虫感染情况调查。通过调查共查出阳性者1043例,总感染率为42.47%。感染率最高者为林芝地区中小学,其感染率为67.32%;其次为拉萨和山南中小学,感染率分别为39.48%(347/879)和36.03%(196/544);日喀则中小学感染率最低,为2967%(154/519)。以上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这4个地区中,蛔虫、鞭虫、皖虫、带缘虫和钩虫感染率依次为31.82%、1349%、5.38…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核着酸序列的阐明,使得HCV抗原的基因重组表达和化学合成成为可能,以这些基因重组或化学合成抗原研制的执一HCV酶联免疫吸附诊断试剂盒(HCVELISA)可用于诊断HCV感染或血源筛查。目前所用的第二代抗一HCV检测试剂盒在灵敏度与特异度上比较第一代产  相似文献   
7.
西藏大骨节病患者血清Se与几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大骨节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清中硒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介素-1(IL-1β)的水平。从细胞因子角度为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西藏拉萨尼木县和墨竹工卡县的大骨节病区随机选取大骨节病患者30例(患者组),病区正常人30例(病区内对照组),在拉萨非大骨节病区选健康志愿者30例(病区外对照组),3组人群年龄和性别没有显著性差异。采取静脉血离心制备血清。采用荧光法测定血清Se,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西藏大骨节病病区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Se低于非大骨节病区正常人;患者血清中TNF-α、VEGF和IL-1β的水平高于正常。血清Se与TNF-α、IL-1β水平呈负相关趋势。结论:低硒和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在KB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8.
色吾乡系这次寄生虫分布调查的中签点,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曲松县境内。位于东经92°3,北纬29°5。海拔4300m。地形为高原、高山,河谷;高寒草原灌丛植。全乡共1500人口,均为藏族。以农为主半农半牧。畜牧有绵羊、牦牛、黄牛、山羊,少数养猪和鸡。农作物有青棵、萝卜、白菜等。主食糌巴、酥油茶。有生食牛、羊肉和饮青棵酒的习惯。饮用河水,山泉水。  相似文献   
9.
西藏拉萨、林芝地区四县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对西藏自治区4县8个调查点2746人进行调查,共查见寄生虫21种。其中原虫9种、蠕虫 12种,未查见吸虫。粪检结果有结肠内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哈氏内阿米巴、人毛滴虫、贾第虫、肉孢子虫、结肠小袋纤毛虫和人酵母菌,其感染率依次为23.4%、7.8%、4.4%、0.6%、0.08%、7.3%、7.1%、0.04%和0.6%。蠕虫有蛔虫、鞭虫、钩虫、蛲虫、带绦虫、微小膜壳绦虫、长膜壳绦虫和东方毛圆线虫,其感染率依次为18%、7.8%、1%、0.2%、20.4%、0.04%、0.04%和0.04%。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78人,其中烧虫感染率为13.5%;血清学检查463例,测得旋毛虫、包虫和囊虫阳性率分别为21%、16%和13%。结果表明,地理环境和人所处的经济、卫生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年龄是影响寄生虫分布和感染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西藏甲乙型病毒性肝炎双重感染的情况,我们对245例确诊为病毒性肝炎的病人进行了血清学病原标志物和临床观察,报道如下。观察对象为1987年3月至1988年1月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由人民医院和自治区防疫站各派专人负责,经临床,血清学和B超检查,按南宁会议标准进行确诊。发现双重感染者1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