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倍氯米松对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粒性活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和荧光技术,观察变应性鼻炎鼻分泌物中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经倍氯米松处理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变化.结果经倍氯米松处理后,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Ca2+]i明显升高.结论倍氯米松能够使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a2+]i升高,这可能是其抗炎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长回波时间(TE)的点解析波谱序列(PRESS)外标准和线性拟合模型(LCModel)定量检测活体脑肌酸(Cr)浓度的准确性.方法 10头2周龄猪及1个外标准模型用于本次实验.氢质子MR波谱(1H-MRS)实验采用GE 1.5 T MR扫描仪及标准正交头线圈.感兴趣区大小为2 cm×2 cm×2 cm,分别定位于动物脑和外标准溶液.PRESS序列按TE 135 ms,TR 1500 ms,128次扫描,获得感兴趣区Cr的波谱数据,然后用LCModel分析活体脑Cr浓度.每只动物做完MRS检查后即刻处死,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HPLC)分析离体脑Cr浓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活体和离体检测结果的差别.结果 1H-MRS测定的活体脑Cr浓度为(9.37±0.14)mmol/kg,HPLC测定的离体脑Cr浓度为(8.91±0.13)mmol/kg,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9.038,P=0.491).结论 长TE的PRESS序列外标准结合LCModel可以准确无创地定量检测活体脑Cr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优化成像参数,获得一种较高质量的利用血管外质子信号增强的颈髓功能成像。方法采用GRE-echoplan序列中的一种新的血管外质子信号增强(SEEP)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按TR、TE时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固定TR改变TE,同时通过选择使用呼吸门控或心电门控,是否加饱和带等不同参数下获得颈髓功能成像,比较上述不同参数下颈髓fMRI成像的影像质量,包括信噪比、显示激活区部位是否清晰、确定,是否可重复。结果采用SEEP成像技术能实现颈髓功能成像,TR 1065s与TE 45s时能获得较高质量的颈髓功能成像,使用心电门控较不使用心电门控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加前饱和带可减少呼吸与吞咽所致的伪影,呼吸门控对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GRE-echo plan序列的SEEP成像技术经优化技术参数后能获得较高质量的颈髓功能成像。  相似文献   
4.
欧美研究生教育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西欧和北美的研究生教育情况。重点介绍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近年来,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及发展,为使其应用价值更大,需要不断探寻新的或改进原有的技术方法。以基本原理为出发点结合目前研究进展,对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旨在探索、改进和开发多(双)量子滤波序列以及其在检测γ-氨基丁酸(GABA)中的作用和检测效率。方法:针对γ-氨基丁酸的检测,分析总结自旋回波(SE)序列、点分辨自旋回波序列(PRESS)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双量子点分辨自旋回波序列;利用量子滤波技术可以在单次激发中抑制其它信号,通过优化序列设计实现选择性的检测γ-氨基丁酸。结果:通过在点分辨自旋回波序列上编辑新的双量子滤波序列,实现了在体检测γ-氨基丁酸。结论:因γ-氨基丁酸是维持正常脑功能的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且由于γ-氨基丁酸的相对浓度很低以及其微弱的信号与其它物质信号的重叠,要有效地利用量子滤波技术能够很好地检测γ-氨基丁酸,对定位序列、读出脉冲、滤波梯度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改进。基于在MRS中量子滤波的技术特性,解决或改进其在序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将大大提高该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离辐射对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肌动蛋白的影响,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机制。方法 用0、2、4、6、8、10和12 Gy 60Coγ射线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照射,于照射后6 h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膜骨架蛋白,于照射后12和24h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测定F-actin的含量。结果 细胞膜骨架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破坏,这种变化呈剂量依赖性。F-actin的含量在照射后12 h明显减少,24 h后有所回升。结论 电离辐射能使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破坏和F-actin解聚,导致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司氟沙星治疗由沙眼衣原体(CT)或(和)解脲脲原体(Uu)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97例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患者每天1次口服司氟沙星,每次200 mg,疗程 7 d,停药 1 周后复查,病原体仍阳性者再服1疗程。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为92.8%,男女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 1 疗程结束时,CT和 Uu的总清除率分别为91.8% 和 73.7%,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 2 疗程结束时,CT和 Uu的总清除率分别为97.8%和91.2%,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2%,主要表现为光敏感反应(5.2%)。结论 司氟沙星治疗由 CT或(和)Uu引起的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疗效确切,但应注意预防其光敏感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氢谱(1 H-MRS)和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研究大肠癌(CRC)粪便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9.4T 1 H-MRS技术检测13例健康者和13例CRC患者的粪便上清代谢物,所得数据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PLS-DA)进行模式识别,确定CRC组和健康组的粪便差异代谢物,比较2种模式识别的判别能力.结果 CRC组和健康组粪便1H-MRS存在明显差异.CRC组中的短链脂肪酸、天冬酰胺、甲醇、葡萄糖的含量较健康组明显降低,而乳酸、甘油的含量则明显升高.PLS-DA模式识别方法明显优于PCA法,可以有效区分2组代谢物,模型解释了89.5%的Y变量,预测能力达到81.7%.结论 CRC组和健康组粪便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高分辨1H-MRS结合PLS-DA模式识别的代谢组学是研究CRC粪便代谢物的有效手段,为CRC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有价值的分子水平的代谢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9.4T MRS离体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疾病过程中的代谢物变化,探讨MRS早期诊断此病的生物学标识。 方法 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4个亚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6只。对实验组小鼠分别连续注射D-半乳糖和亚硝酸钠30天、40天、50天及60天,对照组小鼠连续注射生理盐水60天,各组注射药物结束后行水迷宫测试并处死小鼠取其双侧海马。利用9.4T MRS观察右侧海马代谢物变化;对左侧海马行病理组织学染色。 结果 MRS显示对照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为(30.37±2.88)μmol/L, 谷氨酸(Glu)为(39.98±4.67)μmol/L; 40天实验组亚组NAA及Glu分别较对照组降低60.36%和72.36%(P<0.01);50天亚组NAA及Glu较40天亚组有所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60天亚组NAA及Glu再次降低。肌醇在对照组与实验组间变化无明显差异。水迷宫结果示60天亚组小鼠空间学习及记忆能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病理组织学染色示60天亚组小鼠海马神经元缺失、神经纤维缠结及老年斑形成。 结论 MRS可检测AD病变过程中代谢物变化。NAA及Glu早期降低可能是早期诊断AD的生物学标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日本部分地区TT病毒的检出率及基因亚型 …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比较中国及日本部分地区TT病毒(TTV)感染情况及基因亚型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Semi-nested PCR)检测中国和日本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人血标本中的TTV感染情况,并对阳性产物片段直接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发现中国部分正常人群TTV感染率为64%;慢性丙型肝炎患者TTV感染率中国国为68%,日本为49.1%,基因亚型分布中国TTV G2a+2b亚型占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