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及先进统计分析方法,对阳江高本底地区10多万人20余年的健康随访研究资料和剂量学调查资料进行储存、管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调研和比较分析,确定采用Foxbase系列数据库管理系统按专题建立数据库,借助于ID号实现记录连接;一般统计分析由SAS完成;交叉分组人年列表由Epicure中的Datab完成;癌症相对危险分析用AMFIT程序。结果 建立了40MB的各专题研究库,主要包括:10余万人的人口学数据库(1979~1995)、1.2万人的死因数据库(1979~1995)和526个村庄6783户、5273人的剂量数据库。提出了动态群组研究资料(1979~1986)与固定群组研究资料(1987~1995)的合并方法:首选方法是建立假想的基于记录连接的以1979年为起点的(固定)群组。另一方法是将不同阶段群组研究的人年表分层直接相加。计算了每个成员基于卧室内、起居室内、室外村平均剂量率与性别-年龄别居留因子的累积剂量。完成了以性别、atainedage、随访年代及剂量交叉分组的人年列表,对癌症死亡资料(1979~1990)进行了危险分析。结论 应用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与统计分析技术使阳江高本底地区研  相似文献   
2.
p53基因是与人类恶性肿瘤关系最密切的基因之一,与多种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6]。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2例喉鳞癌组织标本和10例喉正常组织标本进行了p53抑癌基因产物检测,探讨p53异常在喉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喉癌生物学行为及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绝经对身体脂肪分布的影响。方法:手术绝经者32例,进行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自身比较。用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体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及下肢脂肪量,并计算体脂肪率、躯干脂肪量/下肢脂肪量比(T/L)、上半身型的百分比。结果:手术绝经者术后6个月下肢脂肪量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T/L明显高于手术前(P<0.01),手术前后的上半身型各占19.4%和36.6%。结论:手术绝经也可能会使身体脂肪分布向上半身型移行,且最初可能是下肢脂肪量的减少。上半身型脂肪分布会引起一系列代谢合并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糖及洛沙坦对正常人类系膜细胞(NHMCs)增殖及环氧化酶表达的影响,及洛沙坦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环氧化酶(COX2)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体外实验采用高糖培养NHMCs,分二组(洛沙坦组,非干预组),用WST-1法检测NHMCs增殖,Western印迹和RT-PCR检测COX2表达.体内实验采用链脲菌素方法制备DN大鼠模型,洛沙坦干预4周后,分别检测大鼠肾脏病理改变、尿血栓素B2(TXB2)、24 h尿蛋白定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肾脏COX2及TGF-β1表达.结果:洛沙坦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高糖引起的NHMCs增殖,同时还能减少高糖及低糖引起的NHMCa的COX2高表达;体内实验中,DN大鼠组肾体质量指数、尿TXB2和24 h尿蛋白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洛沙坦能减少DN大鼠肾体质量指数、尿.TXB2、24小时尿蛋白,同时显著抑制肾组织COX2和TGF-β1表达.结论:洛沙坦能减少NHMCs的COX2表达,在高糖条件下更为明显.洛沙坦能抑制DN大鼠肾组织COX2和TGF-β1表达,从而改善DN肾损害.  相似文献   
5.
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线粒体DNA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eng X  Pu W  Gao D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3):174-177
目的:探讨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LHON)相关的线粒体DNA原位点突变在视神经疾病中的诊意义。方法:79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双侧视神经疾病中,16例为临床诊断的LHPON患者,44例为可疑HLON患者,2例为酒精性弱视患者,4例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5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视神经萎缩患者,4例为原发性开角型 青光眼患者,3例为脊髓小脑退行性变和1例乙胺丁醇引起的视神经萎缩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tction,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外周血DNA中提取的线粒体DNA的3460位点、11778位点及14484位点,分析3个原发位点的突变。结果:31例(39.2%)呈11778位点突变阳性,其中包括16例临床诊断为LHON的患者、13例(29.5%)可疑LHON患者及2例酒精性弱视患者,余48例均未检出上述3个原发位点突变。结论:线粒体DNA的检测分析为确立或排除LHON提供了诊断依据,尤其是对无家族史或原因不明的双侧性视神经炎的患者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皮质醇对大鼠胃底腺主细胞个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外源性皮质醇可以使幼鼠的胃粘膜提前发育,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和分子原位杂交技术,探讨皮质醇对主细胞个体发育的影响.方法各取Wistar大鼠6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在出生后7,9,11d皮下注射醋酸可的松,剂量100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在幼鼠出生后8,10,14,20,28d取出胃底腺,固定,包埋于石蜡及LowicrylK4M树脂.以胃蛋白酶原为主细胞标志物进行光镜及电镜的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原位杂交.为区别主细胞成熟和不成熟的分泌颗粒,电镜染色中采用了胃蛋白酶原的抗体和PA-TCH-SP双重染色.结果实验组动物的免疫染色明显增强,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阳性细胞的分布区域和对照组相一致.电镜染色发现,在出生3wk以前的大鼠,两组动物胃底腺均未发现典型的颈粘液细胞,实验组主细胞分泌颗粒的胃蛋白酶染色明显增强,但仍表现为未成熟颗粒的性质.在出生4wk以后的大鼠,实验组的颈粘液细胞和主细胞的未成熟分泌颗粒的胃蛋白酶染色明显增强,主细胞成熟分泌颗粒的胃蛋白酶染色未见明显改变.分子原位杂交的结果和免疫染色的结果相一致.结论外源性皮质醇可以使未成熟主细胞的胃蛋白酶mRNA表达增加,胃蛋白酶分泌量增加,但对主细胞的个体发育过程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NK/T细胞淋巴瘤p53和β-catenin基因突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53和β-catenin基因在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突变情况.方法:用PCR-SSCP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20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p53基因外显子4~8,β-catenin外显子3的突变情况.结果:8例p53基因发生突变,突变方式主要为错义突变,G:C→A:T转换多见;6例β-catenin基因发生突变,均为错义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可能是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发生的生物学机制之一,但突变位点并不集中,无明显的突变热点;错义突变是鼻型NK/T细胞淋巴瘤p53和β-catenin基因突变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紫外线作为损伤因素,并加以定量,以观察紫外线照射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程度的紫外线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变园浮起、细胞溶解的不同的形态变化特征,当照射量大于1J/cm~2时,其存活率显著降低(P<0.01)。同时,在紫外线照射作用下,内皮细胞表面的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简称TM)活性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照射量及照射后经过的时间有关。0.1J/cm~2照射量组24小时后可见明显下降(P<0.05);1J/cm~2照射量组3小时后显著降低(P<0.01);13.3J/cm~2照射量组照射后立即测定TM活性.可见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时间的增加呈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用蓖麻凝集素(RCA Ⅰ)对3、4、5、6、7、8个月和出生前人胚食管和食管癌组织采用ABC法进行了石蜡切片标记。结果发现,人胚食管上皮在8月前后,有较明显的分化过程。3-7月,RCA Ⅰ所识别的半乳糖残基仅出现在顶部细胞纤毛的膜上,8月起,食管上皮逐渐由纤毛型演变为非纤毛型,RCA Ⅰ染色中见到基底细胞向表面分化出RCA Ⅰ阳性细胞取代RCA Ⅰ阴性细胞。意味着胞膜上半乳糖残基的表现早于上皮细胞形态学的改变。食管癌细胞,RCA Ⅰ受体的分布和着色的深度都与正常细胞不同、染色加深,不仅在胞膜而且在胞浆,都呈现强的阳性反应。结果提示:蓖麻凝集素对食管上皮的发育、分化以及癌变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温泉疗法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温泉疗法是一种古老的物理治疗方法,在民间用于战伤的疗养及皮肤、骨关节疾病的治疗。随着近代医学的进展,温泉对人体的作用机理逐步被阐明,特别是近几年来被称为第四医学的康复医学迅速发展,带动了温泉医学的发展和进步。1.温泉疗法的作用原理温泉主要是通过水的温度、静水压、浮力及水的化学成分作用于人体。人体对水温的感受性随人种、环境、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而不同。入浴时对人体不产生温度性刺激的水温称为不感温度。日本人的不感温度为36℃~36.5℃,欧美人较之低1℃~2℃[1]。在不感温度时入浴,人体的血压、新陈代谢不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