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史:患者,男,6岁11个月。发现易疲倦6年余,于2009年9月21日入院。患者于出生后家人发现活动相对较少,容易疲倦。上幼儿园时会不定时出现上课易睡着现象,但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及四肢抽搐等症状。查体:神志清楚,语言留利,智力正常。左眼睑略有下垂,双眼视力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向活动良好。嗅觉正常。心肺及腹部均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实验室各项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学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7例位于硬膜外,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颈胸段,2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胸腰段,2例位于腰骶段.肿块多呈不规则形,2例包绕硬脊膜生长,4例突入相邻的椎间孔生长,病灶典型的MRI表现为T1W1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病理显示肿块为异常薄壁血管丛,腔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含大量红细胞.结论: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MRI有助于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总结双重病理(DP)所致颞叶癫痫(TLE)的边缘系统MRI影像学改变及特征。方法:对DP所致TLE 36例(左侧组20例,右侧组16例)与正常对照组(36例)进行多模态MR成像,分析两组边缘系统所在脑区T1WI灰质体积、指数化表观扩散系数(eADC)、脑血流量(CBF)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构像及功能像均发现左侧、右侧TLE组边缘系统脑区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DR校正,P≤0.001),功能成像显示更广范围脑区分布,检出最明显异常为病侧海马及海马旁回、眶额皮质,其次为杏仁核、扣带回、内侧额上回,最后为额叶直回、丘脑,右侧组可累及对侧部分边缘系统脑区。结论:左、右侧DP所致TLE边缘系统损伤具有差异性,右侧组异常范围大于左侧。多模态MRI对边缘系统损伤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椎管内脊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l资料,并与临床及病理学资料作对照分析。结果: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7例位于硬膜外,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2例位于颈胸段,2例位于胸段,2例位于胸腰段,2例位于腰骶段。肿块多呈不规则形,2例包绕硬脊膜生长,4例突入相邻的椎间孔生长,病灶典型的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病理显示肿块为异常薄壁血管丛,腔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内含大量红细胞。结论: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征象具有一定特点,MRI有助于椎管内髓外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通过与局部感兴趣区法(ROI)进行比较,探讨基于全瘤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分析方法在鉴别颅内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AM)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2例SFT/HPC及16例AM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DWI数据经单指数模型进行后处理可获得ADC图,分别采用局部及全瘤ROI直方图分析方法测量肿瘤的ADC值以及ADC直方图参数,包括ADCmean、ADCmedian、ADCmax、ADCmin及第5、10、25、75、90、95百分位数(ADCP5、ADCP10、ADCP25、ADCP75、ADCP90及ADCP95)。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采用局部ROI法测量的ADC值在SFT/HPC与AM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全瘤直方图分析中,SFT/HPC组中ADCmin(P=0.001)及ADCP5(P=0.045)低于AM组(P<0.05),两组间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及其它直方图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min鉴别SFT/HPC与AM的诊断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6,以569.00×10-6mm2/s为截断值时,敏感度为81.3%,特异度为83.3%。结论:基于局部ROI法测量的ADC值不能有效鉴别SFT/HPC与AM,而ADC图全瘤直方图分析法可用于鉴别两类肿瘤,其中以ADCmin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灌注成像在后颅窝髓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髓母细胞瘤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DWI检查,12例行MRS检查,5例行3D ASL检查。结果9例位于蚓部-四脑室,5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1例多发。MRI表现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FLAIR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实性成分DWI均为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肿瘤囊变、坏死多见(n=12),钙化少见(n=1),无明显出血。增强扫描呈轻度斑片状(n=6)或明显强化(n=10)。12例可见梗阻性脑积水,3例并发脑脊液种植转移。MRS上Cho峰明显升高,NAA峰明显降低,Cho/Cr(≥3.5)和Cho/NAA(≥4.0)比率明显增高。此外,8例可见Tau峰,4例可见Lip峰。5例ASL均呈低灌注。结论髓母细胞瘤的DWI、MRS及ASL灌注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对不典型髓母细胞瘤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观察阴性亚型与阳性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下局部脑活动改变。方法 采集4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静息态fMRI数据,根据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将其分为阳性亚型(n=25)和阴性亚型(n=19)组,分析2种亚型患者与对照组间静息态下脑活动局部一致性(ReHo)的差异,获得有差异脑区。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阳性亚型患者右侧额上回眶部及左侧颞中回ReHo值减低,左侧枕下回、右侧壳核和双侧舌回ReHo值增高;阴性亚型患者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上回眶部ReHo值减低,左侧小脑-8区、颞下回及右侧壳核ReHo值增高。结论 阳性亚型及阴性亚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存在广泛的静息态脑活动异常,但其功能差异脑区不尽相同,推测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70岁,7年前无明显诱因鼻梁左侧皮肤出现放电样疼痛,进食及洗脸可诱发,疼痛间歇性发作,部位较固定,间有游走性,近3个月疼痛发作频繁,于2010月5月4日就诊.体检:神清合作,语言清晰,问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角膜直接、间接反射存在,颈软,下颌关节活动自如.左侧眼周、鼻梁左侧皮肤触痛明显,可诱发放电样疼痛,临床拟诊"左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5岁,患者5年前发育良好。5年前开始学习成绩差,记忆力下降,既往学会的技能逐渐丧失,至2011年2月就诊为止,患者不能写自己的名字,不能顺利数数到10;同时患者说话出现构音不清,全身皮肤开始变黑。3年前患者出现行走时四肢不协调,  相似文献   
10.
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是探测大脑神经元兴奋时产生的电流所伴随的磁场变化,为一种无创伤性脑功能成像技术.全头型MEG具有毫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和毫秒级的时间分辨率,因此可以实时准确地记录大脑功能的动态活动.此外,MEG还可以将采集到的全脑生物电磁信号分析结果与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成像(CT)等所获得的结构影像信息进行叠加,从而将脑功能和解剖结构图像进行融合,形成磁源性影像(magnetic source imaging,MSI),以确定脑内磁信号源的精确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