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4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07篇
内科学   7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77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1.5T场强MRI联合动物专用线圈是否可以活体示踪经门静脉移植的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为介人性门静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方法供体大鼠5只,梯度密度离心分离BMSCs,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和脂质体转染BMSCs,体外经普鲁士蓝染色和HE染色确定细胞标记率。受体大鼠15只,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经门静脉移植人正常大鼠肝脏后2h、3d、7d及2周组。1.5T场强MRI联合动物专用线圈行T1W、T2W和T2*序列扫描,观察肝脏信号改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并且与组织切片对照。结果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和脂质体转染BMSCs,细胞标记率〉95%。经门静脉移植人正常大鼠肝脏后,T2*序列扫描显示经标记的BMSCs在肝内显示弥漫性的结节性低信号影,移植后2h到2周均可见到细胞在受体肝脏内存在,组织学切片显示信号缺失部位与铁颗粒标记细胞相一致。结论纳米级超顺磁性铁氧体颗粒标记的大鼠BMSCs经门静脉移植后可以通过1、5T场强行MRI活体示踪,为临床干细胞移植的应用提供可行的示踪方法。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ACC)的CT表现及其动态增强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CC11例,术前均经CT平扫、动脉期(30S)和门静脉期(70—80S)扫描,复习CT扫描表现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结果11例ACC中,右侧5例,左侧6例。直径4.1—16.0cm,其中,〈5.0cm者2例,5.0—10.0cm者4例,〉10.0cm5例;肿瘤境界清楚3例,邻近脂肪间隙见条索状异常密度影3例,邻近实质脏器受侵犯5例。肿瘤实质成分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CT值分别为21.9~46.7HU(平均35.3HU)、30.5~65.8HU(平均47.1HU)和52.6~97.0HU(平均74.2HU)。肿瘤中央坏死形成假囊肿4例,网络状改变6例,实质为主伴小囊变1例;6例网络状改变者动脉期可见显著强化的不规则肿瘤血管:结论ACC具有较明显的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尤其是动脉期扫描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肾嫌色细胞癌(CCRC)的影像表现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CCRC的资料,其中10例经CT检查,包括平扫、皮质期和髓质期动态增强扫描(1例无皮质期扫描)。2例经MR检查,包括平扫T1WI、T2WI及皮质期和髓质期动态增强T1WI。结果病灶位于左肾4例,右肾8例,最大径24.0~125.0mm,平均56.7mm。10例CT检查中,6例在平扫上密度均匀一致,5例增强后扫描强化均匀一致,与病理上该肿瘤较少发生坏死、囊变、出血对应。皮质期,9个病灶的强化程度均高于髓质,低于皮质,强化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髓质期,10个病灶密度均明显低于髓质。2个体积较大的病灶内见中央星状瘢痕。4个病灶周围见假包膜。MR检查的2例相对于髓质,病灶在平扫T1WI上呈高信号,在T2WI上,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病灶的强化方式与CT相似。结论CCRC在CT及MRI上的均质性特点、独特的强化方式及T1WI上呈相对于髓质的明显低信号,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4.
MRI结合数字化钼靶诊断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数字化钼靶与动态增强MRI检查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67例患者共78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恶性32个,良性46个),均经数字化钼靶及MRI检查(包括T1WI、T2W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并进行BI-RADS分级,计算2种方法以及联合应用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数字化钼靶和MRI对乳腺癌检出的敏感度分别为78.13%和9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对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73.91%和8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运用检出病变的敏感度为98.63%,特异度为97.16%.结论:数字化钼靶摄片与MRI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脊柱转移瘤的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已广泛用于脊柱溶骨性转移瘤的姑息治疗,止痛效果确切,经动脉化疗栓塞(TAE)可以抑制肿瘤生长,缩小肿瘤体积,缓解疼痛。联合应用PVP和TAE(双介入疗法)可增加止痛效果,控制肿瘤生长,增加骨稳定性,提高生活质量。本组收集行PVP4-TAE治疗脊柱转移瘤9例,结合文献初步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血管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对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8例肝移植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8例,行肝动脉造影及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行内支架置入术;胆瘘及胆道狭窄8例,行PTCD治疗。结果:胆道并发症8例,PTCD治疗后症状消失;肝动脉狭窄8例,溶栓后肝动脉完全开放6例,1例血流部分开放,1例肝动脉血流未恢复再次肝移植治疗;下腔静脉及肝静脉狭窄2例内支架置入术后下腔静脉梗阻及肝肿大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肝移植后胆道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Ѫ������Ӱ��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成人尸检发现率为 2 0 % ,多发者占 10 %左右 ,以成年女性多见。血管瘤诊断的重要性在于和肝脏恶性肿瘤的鉴别 ,其治疗方法和预后完全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血管瘤发现的概率明显提高且诊断准确性也大大提高 ,但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点不同 ,在血管瘤的诊断中也各有优缺点。1 核素显像核素显像对于血管瘤的检出率与病变的大小和位置有关 ,对直径 <2cm的病灶以及位置较深、靠近大血管的肝血管瘤很难检出。随着核素显像方法的不断改进 ,平面显像的γ照相机逐渐被断层显像的单光子发射计算机…  相似文献   
8.
1963年Starzl成功开展了世界上第1例肝移植术(1iver transplantation,LT),自此揭开了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新篇章。截止2001年底,全世界共有100179例病人接受了LT;至2002年底,国内的LT数也已累计达到1840例。然而,随着LT在国内外的蓬勃开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类型的术后并发症。为了进一步提高LT术患者后近远期的存活率,及早发现并干预各型并发症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P-4)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时脑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DWI)探讨脑水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5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急性组(25只)、慢性组(25只)和对照组(15只),分别诱发急、慢性肝功能衰竭。行DWI观察异常信号分布情况,测量顶部皮质区、外侧部皮质区和邻近侧脑室区的DWI信号强度。处死后进行血氨检测,取与DWI检查对应的大脑层面切片行病理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检测AQP-4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组肝细胞坏死及脑水肿明显,慢性组呈肝硬化改变,脑水肿不明显。血氨浓度急性组、慢性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16±46)、(158±26)和(148±3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325,P〈0.01)。顶部皮质区、外侧部皮质区和邻近侧脑室区的DWI信号强度对照组分别为516±160、727±183和656±181;急性组分别为1766±438、1223±503和1216±446;慢性组分别为700±213、820±263和713±2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4.612、3.422和5.581,P值均〈0.05)。相应区域AQP-4蛋白表达水平(用平均灰度值表示)对照组分别为7379±1617、8104±2093和4851±2178;急性组分别为9580±2616、11057±2334和2949±1735;慢性组分别为12137±2332、11135±3102和7688±2925,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1.414、4.602和7.002,P值均〈0.05)。急性组AQP-4蛋白表达水平与DWI信号强度有相关性(r=0.756,P〈0.05),慢性组AQP-4蛋白表达水平与DWI信号强度无相关关系(r=0.236,P〉0.05)。结论在急、慢性肝功能衰竭中血氨增高是导致脑内能量代谢异常、星形胶质细胞内AQP-4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的主要因素;DWI技术发现的信号异常可很好的反映脑水肿、AQP-4蛋白表达异常的范围、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簧圈在脑血管痉挛期 (4~ 14d)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 0 0 4年 3~ 8月共栓塞颅内动脉瘤 14例 ,其中颈内动脉瘤 1例 ,后交通动脉瘤 8例 ,前交通动脉瘤5例 ,所有患者均在 4~ 14d内采用DCS MATRIX材料进行栓塞。结果  11例栓塞 10 0 % ,2例栓塞 70 %~ 90 % ,1例栓塞 5 0 % ;其中有 6例发现有脑血管痉挛。结论 在脑血管痉挛期 ,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也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