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81篇
内科学   6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透明压迫装置用于永久起搏器术后压迫效果的观察。方法选择2013-2015年在我院住院的心内科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新型透明压迫装置压迫伤口;对照组采用沙袋压迫伤口。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负性生理效应、压迫袋移位次数、操作时间、患者满意度及医护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电极脱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负性生理效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医护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使用新型透明压迫装置既保证患者安全,又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护理质量,减轻医护负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在使用方面较为繁琐,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有待进一步改良。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为防止术后穿刺部位出血,造影结束后,穿刺部位通常会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弹力绷带具有粘贴牢固,松紧适宜,透气性能好,抗过敏及力度均匀的优点。但同时由于其粘贴牢固,在去除弹力绷带时存在造成患者皮肤受损的问题。最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有效的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室起搏管理(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MVP)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累计心室起搏比例(cumulative ventricular pacing proportion,Cum VP%)的影响。方法 (1)42例患者植入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后,分别在常规DDDR和MVP两种工作状态下进行随访研究。其中先以常规DDDR状态工作1个月后,再以MVP状态工作1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计算累计心房起搏百分比(Cumulative atrial pacing proportion,Cum AP%)和Cum VP%;(2)计算在两种不同工作状态下Cum VP%小于40%的人数比例;(3)了解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传统DDDR模式工作1个月后,42例患者Cum VP%为(95.12±26.32)%。MVP模式工作下第1、6和12个月Cum VP%分别为:(19.63±44.80)%;(17.11±39.63)%;(15.62±46.80)%,(P0.05);(2)常规DDDR工作状态下Cum VP%小于40%的人数为0;而MVP模式下随访期间分别为(95.21±7.81)%;(96.73±3.20)%;(97.70±2.80)%(P0.05);(3)随访期间无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与传统DDDR模式相比,MVP模式可显著减少Cum V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离、消化SD大鼠视网膜微动脉平滑肌细胞(RMASMCs)的方法。方法:取正常SD大鼠眼球,分离视网膜微动脉,利用不同消化酶消化不同时间后,分离RMASM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RMASMCs形态,并行免疫组化法鉴定。结果:解剖显微镜下成功急性分离视网膜动脉分支,即视网膜微动脉(直径40.23±5.61μm)。1、2、3号消化酶各消化10-16min,RMASMCs数量逐步增多,16min时最多(13.4±1.3个/低倍视野),与其它消化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收获的RMASMCs呈长梭形、细胞膜完整、边缘光滑;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其胞浆呈α-action阳性表达。结论:采用急性分离、逐步消化的方法能成功获取较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RMASMCs。  相似文献   
5.
心率与人类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率是新陈代谢的重要标志之一,1997年,Levine等曾综述了心率与寿命的关系。一般而言,体型越小的动物心率就越快,寿命越短。研究表明哺乳动物一生的心率是一个恒定的值。Azbel则强调寿命的长短与存活细胞的基础能量有关。人类的平均心率为70次/min,而预期寿命则为80岁,若将人类的基础心率从70次/min降为60次/min可将寿命从80岁延长至93.3岁。  相似文献   
6.
磁导航系统由两块磁铁、磁消融导管和导管推送器组成,结合X线影像和三维标测构建的心脏电解剖图像,可以实现远距离摇控(控制室内)磁消融导管的走向,实现靶点消融。目前在其指导下消融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VT)的成功率在80%以上;非缺血性心肌病VT即刻成功率为50%或以上,无器质性心脏病VT成功率为86%~100%。明显高于手动消融VT的成功率;而复发率与手动消融相似。心脏损伤风险大大降低,也明显减少了医护人员的X线照射。  相似文献   
7.
1例因房室传导阻滞(AVB)植入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当房室传导功能正常时,以AAIR模式工作。出现间歇或短暂AVB,提供心室备用起搏。出现持续性AVB,转换为DDDR模式工作。具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可降低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的影响。方法入选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确定为稳定性斑块的135例患者,分为3组:辛伐他汀20mg组47例,阿托伐他汀20mg组45例,瑞舒伐他汀10mg组43例。随访3-6个月,观察给予不同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的3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wdensitv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onprotein,hs—CRP)浓度变化及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斑块体积的动态变化。结果3组血清LDL—C、HDL—C、hs.CRP浓度及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斑块体积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6个月后,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治疗的3组血清LDL.C浓度与基线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均达标(P〈0.01),且瑞舒伐他汀最优,阿托伐他汀其次,辛伐他汀最后(P均〈0.01)。辛伐他汀组血清HDL-C浓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明显高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8),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2)。辛伐他汀组血清hs—CRP浓度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明显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P=0.02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通过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成像技术(intravascularuhrasound—virtualhistology,IVUS—vH)检测,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在辛伐他汀组明显高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3%-+15.38%眦7.87%-+1.04%,P〈0.01);阿托伐汀组治疗后与基线相比,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64%±3.25%帆7.91%±1.27%,P=0.007);瑞舒伐他汀组斑块坏死核所占百分比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3)。斑块体积在辛伐他汀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286);但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斑块体积明显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65±10.77)mm。vs.(33.31±10.75)mm3,P=0.041;(30.69_+8.12)mm3ys.(36.337-+12.15)mm。,P=0.013],且治疗后两组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2)。结论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标准剂量对稳定性斑块疗效不同:对于LDL—C,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标准剂量治疗后均可达标;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能升高HDL—C,降低hs—CRP;辛伐他汀无遏制斑块向不稳定进展的作用,阿托伐他汀有促进斑块稳定,逆转斑块的作用,瑞舒伐他汀可阻止斑块进展及逆转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有机体中,包括细菌、病毒、各种动植物和人,是一组其有重要功能的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家族,在细胞内主要起分子伴侣的作用,协助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多肤的折叠和展开,形成有功能的蛋白,并把合成的蛋白质移位或转运到相应的器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