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分析98例结直肠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MP-7、MMP-9蛋白表达.结果 MMP-7、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9.6%和77.6%)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结直肠组织(分别为10.0%和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7和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的瘤体大小患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肿瘤的分化程度、TNM分期、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与否、腹腔微转移与否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MMP-7和MMP-9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MMP-7的表达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r=0.532,P<0.01).结论 MMP-7、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进展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就诊时多数患者已属晚期,身心状况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对肺癌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使患者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252Cf中子射线内照射治疗食管癌的疗效与食管肿瘤外侵程度及病变长度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32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外照射加252 Cf腔内照射治疗,常规外照射38 Gy/19次(2 Gy/次,1次/日,5次/周)后,开始内外照射同期进行,内照射4 Gy/次,1次/周,共12 Gy/3次,外照射总量为50 Gy.结果 病变长度≤5 cm患者1、3、5年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明显高于>5 cm患者,分别为93.75%、76.70%、65.75%和93.75%、56.25%、43.75%(x2 =7.01,P<0.05);60.94%、27.08%、27.08%和75.00%、18.75%、12.50%(x2=5.96,P<0.05).最大浸润深度≤1.5 cm患者1、3、5年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明显高于最大浸润深度>1.5 cm患者,分别为92.31%、73.85%、61.54%和92.31%、61.54%、46.15%(x2=3.87,P< 0.05);67.67%、35.45%、35.45%和73.68%、21.05%、15.79%(x2=6.24,P<0.05).病变长度≤5 cm且浸润深度≤2.0 cm患者与病变长度>5 cm且浸润深度>2.0 cm患者比较,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9、7.97,P<0.05).结论 食管癌病变长度≤5 cm,CT最大外侵≤1.5 cm,可能是252 Cf中子射线腔内照射的最好适应证.而当病变长度≤5 cm且肿瘤最大浸润深度≤2 cm时也可作为252 Cf中子射线腔内照射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杂志》2017,(10):872-875
目的 :观察针刺十三鬼穴结合西医治疗对肝性脑病患者血氨、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86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门冬氨酸鸟氨酸、支链氨基酸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十三鬼穴,治疗1周后,评价疗效,复查肝功能、血氨、β-内啡肽的变化,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69.0%,治疗组9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肝功能、血氨、β-内啡肽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十三鬼穴,可增强西药对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肝功能,显著降低肝性脑病患者血氨、β-内啡肽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患者同期放化疗顺铂加氟尿嘧啶方案Ⅱ期临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n Q  Gao XS  Qiao XY  Chen K  Wang YD  Zhou ZG 《癌症》2008,27(10):1077-1081
背景与目的: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国内文献报道同期放化疗的疗效不尽相同,同期放化疗能否提高生存率尚无定论。本研究目的是评价PF方案同期放化疗对食管癌的疗效,并观察毒性。方法:44例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期放化疗组(简称同期组)和后程加速超分割组(简称后超组)。同期组22例,全程常规分割照射,每天一次,每次2.0Gy,每周5次,25分割,总剂量50Gy。于放疗的第1天开始化疗:顺铂52.5mg/m^2 d1,氟尿嘧啶700mg/m^2 d1-d5,每28d重复,共4周期。后超组22例:总剂量60Gv,前半程30Gv同放化疗组,3周完成;后半程30Gv加速超分割照射,每日2次,间隔至少6h,每次1.5Gy,每周10次,2周完成。结果:同期组有效率高于后超组,分别为95.5%和8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同期组2年局控率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2.2%和56.7%,后超组分别为39.0%和31.6%。同期组获得了更高的局控率和生存率,但只有局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的主要急性反应为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晚期反应为食管和肺损伤。两组的急性和晚期反应均较轻。结论:同期放化疗与后程加速超分割相比,显著提高了食管癌局控率,有提高生存率的趋势,毒性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MP-7、MMP-9在结直肠癌腹腔微转移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性。方法:收集98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中腹腔冲洗液,进行CEA、CK2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确定腹腔微转移。使用组织阵列仪制作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检测MMP-7、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腹腔微转移的关系。结果:CEA、CK20联合检测腹腔微转移率为32.7%(32/98)。MMP-7、MMP-9在伴有腹腔微转移的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75%和96.88%,明显高于无腹腔微转移结直肠癌表达率72.73%和68.18%(P〈0.05,P〈0.01)。结论:MMP-7、MMP-9可能在结直肠癌腹腔微转移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二线治疗效果不佳,可选择的方案有限。尽管单药多西他赛已经被证实能使患者获益,但其缓解期和生存期均较短,因此探索两药联合治疗方案对化疗失败的NSCLC患者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旨在评价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化疗失败的NSCLC患者的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方法:48例化疗失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卡培他滨联合多西他赛组(联合组)23例:卡培他滨625 mg/m2,每日2次,第5~18天,多西他赛30 mg/m2,第1、8天。单药多西他赛组(单药组)25例:多西他赛35 mg/m2,第1、8天。主要研究终点为至肿瘤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有效率(response rate,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rate,DCR)。结果:两组中位TTP、中位生存期(MST)和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个月、12个月、47.6%和3个月、12个月、39.6%。联合组中位TTP明显长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3,P=0.029)。联合组和单药组的RR和DCR分别为:13.0%(3/23)、78.3%(18/23)和12.0%(3/25)、76%(1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主要是粒细胞减少、乏力、恶心。联合组未出现严重手足综合征。结论: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患者TTP显著延长,获得了较好的DCR,且不良反应较轻,其对长期生存的作用值得在Ⅲ期试验中研究。  相似文献   
8.
60例癌症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癌症住院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癌症组、糖尿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各60例的心理状况。结果:癌症组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高于糖尿病组和健康组(P〈0.01)。结论:癌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心身状况较差,因此,在恶性肿瘤进行手术、放疗、化疗、中医药治疗的同时,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内侵程度对肾部分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的影响,评估肾部分切除术对早期肾癌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 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行肾部分切除术的T1N0M0 肾癌患者157 例,以肿瘤边缘与集合系统或肾窦脂肪距离<1 cm与≥1 cm分组。统计两组围手术期结果及病理类型,记录术后并发症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是否累犯中极、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肿瘤病理类型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肿瘤边缘与集合系统的距离<1 cm组的患者术中的热缺血时间与手术时间较长,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与P=0.033)。 术后并发症10例。术后中位随访1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肿瘤边缘与集合系统的距离反映肾部分切除术的复杂程度,并与手术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相关,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M0N0 肾癌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或转移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MP-7、MMP-9在结直肠癌腹腔微转移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性。方法:收集98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中腹腔冲洗液,进行CEA、CK2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确定腹腔微转移。使用组织阵列仪制作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P),检测MMP-7、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腹腔微转移的关系。结果:CEA、CK20联合检测腹腔微转移率为32.7%(32/98)。MMP-7、MMP-9在伴有腹腔微转移的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75%和96.88%,明显高于无腹腔微转移结直肠癌表达率72.73%和68.18%(P<0.05,P<0.01)。结论:MMP-7、MMP-9可能在结直肠癌腹腔微转移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