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 男,10岁。因腹痛、消瘦2个月,腰痛1周就诊。体检:腹部增大,可扪及盆腔包块,腹水征阳性。左肾区及L(2~5)水平椎体叩痛。心、肺无异常。B超:示肝脏、盆腔肿块,肾积水、腹水。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6岁。因右乳腺无痛性肿块6个月,增大3个月入院。查体:右乳腺上部可扪及6cm×6cm大小肿块,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尚可,与皮肤无粘连。乳头及局部皮肤无异常。右腋下可扪及2cm×1cm大小肿大淋巴结。彩色B超检查:右乳腺外上象限可见低回声、不均质占位。99Tcm MIBI显像:右乳肿块及右腋下肿块弱阳性。胸片、腹部B超未发现异常。行右乳腺肿块穿刺,肿块内有淡血性液,抽取3ml离心沉淀行细胞学检查见较多红细胞,部分炎性细胞,少许上皮细胞核异质。于入院后第10d在局麻下行右乳肿块切除。快速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结果示右乳腺恶性肿瘤,细胞异…  相似文献   
3.
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睾丸活检5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前,无精子症获取精子用于单精子卵细胞胞质内注射(ICSI)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显微外科附睾精子抽吸术(MESA)、经皮附睾精子抽吸术(PESA)和睾丸细针空刺抽吸术(TFNA).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骨巨细胞瘤(GCT)的传统组织学分级与其生物学行为不甚相符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采用51例GCT为研究对象,以13例骨囊肿(良性)和15例骨肉瘤(恶性)为对照组,采用图像分析仪(IAT)对细胞核(GCT取基质细胞核),进行了形态计量研究(8项参量),DNA含量,DNA倍体类型研究,及术后复发病例的DNA倍性与其传统分级的比较研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发现GCTⅠ级和Ⅱ级之间无显著差别,且它们的生物学属性在潜在恶性和低度恶性范畴。研究还揭示GCT的DNA≥5c细胞数超过7%者系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危病例。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癌淋巴管生成因子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4例甲状腺癌中VEGF-C的表达情况,并以17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作对照.结果 VEGF-C在甲状腺癌中有高水平表达(81.8%),其中乳头状癌阳性表达(88.9%)高于其他类型,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阳性率(92.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8.4%,P<0.05).9例死亡病例中7例为阳性表达.结论 VEGF-C表达与甲状腺癌病理分型及预后可能有一定关系,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康复新液对乙酸诱导大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细胞因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乙酸灌肠建立急性UC大鼠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分别灌肠给予结肠宁、康复新液2.50,1.25,0.625 g·kg-1,测定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ucosa damage index,CMDI)及病理组织学评分(histopathological score,H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以及结肠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iNOS的含量。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结肠宁及康复新液高剂量能显著降低UC大鼠IL-6、CRP、iNOS、COX-2、MPO表达,升高EGF的表达水平(P<0.01),改善组织病变情况。结论 康复新液对乙酸诱导的UC有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大鼠体内炎症因子的表达量,上调EGF的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D168393对HER2不同表达水平的膀胱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细胞的HER2表达量,用不同浓度的PD168393作用于T24和BIU87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RT-PCR检测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T24细胞HER2表达阳性,BIU87细胞HER2表达阴性.PD168393作用T24和BIU87细胞72 h的IC50浓度分别为316.8和2 234.0 pmol/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5;而多柔比星对T24和BIU87细胞的IC50浓度分别为25.5和29.1mol/L,P=0.100 0.用同一浓度的PD168393作用于T24和BIU87细胞72 h后,诱导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76.2±5.5)%和(40.4±5.9)%,P=0.010 0;而多柔比星诱导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4.1±6.4)%和(63.4±7.9)%,P=0.250 0.与多柔比星比较,PD168393能明显降低肿瘤细胞SurvivinmRNA的表达,尤其是T24细胞更为明显.结论HER2表达水平不同的膀胱癌细胞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敏感性不同,对HER2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传递途径的靶向治疗可能是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36 岁。因体检发现右附件包块于2005年8月1日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无自觉症状。妇科检查:右侧附件区可扪及约6 cm×6 cm×5 cm大小包块,活动度好,边界清楚,质地中等,无压痛。超声示右侧卵巢肿瘤。8月4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右侧卵巢肿块为囊实性,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盆腔未见种植和转移。病理检查巨检:肿瘤大小为7 cm×6 cm×5 cm,包膜完整, 切面为多房性,分叶状、内见毛发、皮脂等畸胎瘤成分及灰黄色结节,无出血、坏死。镜检示:肿瘤由甲状腺和类癌组织混合组成,有畸胎瘤和软骨成分。类癌细胞以梁状结构为主,混有小管状结构,细胞呈短梭性,大小较一致,胞质丰富,嗜酸,核为卵圆胞,染色质均细,核仁不明显。混有大小不等甲状腺腺泡,腺泡内衬扁平和立方上皮,腺腔内胶质丰富。甲状腺滤泡的数量在肿瘤的不同区域差别很大。免疫组化染色:神经内分泌标记syn(突触素)、cgA(嗜铬蛋白A)阳性,甲状腺腺泡TG阳性。病理诊断:右侧卵巢甲状腺类癌合并囊性成熟性畸胎瘤。 讨论 卵巢甲状腺肿性类癌是非常罕见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由类癌和卵巢甲状腺肿两种成分构成。1970 年由Scully首先提出,迄今为止,国外报告约100余例,国内由范娜娣首报,至今约10例左右[1]。本病发病年龄21~77岁,40岁以上占2/3。临床上自觉症状不明显,可有下腹疼痛及月经不调,少数病例可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男性化等症状,很少发生类癌综合征。其病理学特征独特,组织起源尚有争议。WHO(2003)肿瘤分类中将其归入单胚层畸胎瘤,认为肿瘤中的两种成分均为畸胎瘤内胚层起源。其中类癌成分含有淀粉样物及神经内分泌性颗粒,类似于甲状腺髓样癌,提示其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也有人根据其类癌形态主要为梁状,认为是由内胚层的后肠或支气管上皮转化而来[2]。Robboy等[3]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及所在部位将其分为三型:(1)瘤壁结节型,直径1~8 cm,位于皮样囊肿壁内,并突向囊腔。偶见瘤组织呈弥漫性分布,囊壁增厚。(2)纯型,肿瘤直径为012~20 cm,质地均匀,肿瘤内的类癌区呈灰白色或灰黄色,可有出血及坏死灶,甲状腺滤泡腔区充盈胶样物质。(3)混合型,类癌与畸胎瘤或其他肿瘤成分混合,本例即属于此型。通常畸胎瘤为囊性,囊内可见毛发及皮脂样物质,其他肿瘤则多为囊腺瘤。该瘤类癌成分中的腺泡样结构易与颗粒细胞瘤的Call-Exner 小体混淆,支持-间质细胞瘤具有小管或条索状瘤巢,也易与本瘤中小梁及岛状类癌成分混淆,免疫组化syn、CgA、TG染色有助于鉴别。本病预后良好,几乎全部为Ⅰ期,多为单侧,一般不转移[4]。手术无论行单纯患侧附件切除或双侧附件及子宫切除术,其预后相似。因此,若患者年轻,对侧卵巢无异常,行患侧附件切除术即可。若肿瘤内滤泡呈乳头状腺癌或滤泡癌变时,则术后应辅以化疗或放疗。  相似文献   
9.
卵巢肿瘤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种类繁多,不易早期发现,病理组织学形态复杂,诊断较困难,有的良、恶性尚难判定,分类及命名均不统一。卵巢恶性肿瘤,每发现较晚,治疗不理想,且发病率又高,据有关文献及我科资料统计,仅次于子宫颈癌,而高于子宫体癌,居妇科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本文对我院历年来经病理检查的卵巢肿瘤,按首届全国卵巢肿瘤病理学习班统一卵巢肿瘤的分类和一些诊断标准,并参考了 Serov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分类的标准,将我科的资料作一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10.
睾丸石化症,文献中未见此病之报导,现将笔者所见之一例报告如下。病例患者洪×男71岁云南籍农民住院号×县医院751 病检号79—2803一般资料:右侧腹股沟疝二十余年,伴有轻度疼痛,平卧时能回收。多年来未经任何治疗,于七九年四月十七日,突然剧烈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