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的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发生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 SA)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ic-pituitary-thyroid, HPT)轴功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轴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近1年有NSSI史的13~19岁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根据近一年是否存在SA将患者分为非SA组和SA组。根据SA发生的时间段(1个月)将SA组患者分为近期SA和既往SA。收集患者临床特征、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 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 F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al triiodothyronine, TT3)、总甲状腺素(total thyroxine, T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生物学指标数据,并使用R(version 4.2.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2 027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其中417例(20.6%)伴有自杀意念或行为。与不伴自杀的患者相比,自杀组患者女性和躯体合并症的比例更高,血清IgA和睾酮水平更高(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A和躯体合并症与伴自杀意念和行为显著正向关联。结论 高血清IgA水平以及伴有躯体合并症极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建议作为早期风险识别的指标。  相似文献   
83.
目前,新冠肺炎流行,轻症有一般肺炎症状,重症可导致呼吸困难、炎症因子风暴和呼吸窘迫综合征。本研究从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综述了腺苷作为先天免疫的介质在炎症和损伤的肺组织中高度分泌,通过腺苷受体A1、A2A、A2B、A3的激活,在急性肺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到抗炎、抑制免疫风暴产生、保护脏器损伤、修复重塑组织的作用。蛹虫草虫草素也是腺苷受体A1、A2A、A2B、A3的激活剂,在临床或动物模型中表现了增强人体免疫力、抑制RNA病毒繁殖、抗炎、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产生、保护肝脏、保护心脏、保护肾脏、抗肺纤维化的功效。本研究探讨了蛹虫草虫草素作为可培育的、安全的新资源食品或腺苷受体的激活剂,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可起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4.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影响全世界大约5%的儿童。现有疗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 的有效性、依从性、耐受性和可获得性低是ADHD 治疗面临的问题。基于儿童患者的年龄特征,游戏治 疗更容易被患儿所接受,作为传统治疗的替代方法,有希望改善ADHD 相关的症状以及弥补传统治疗 的不足。2020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个电子游戏EndeavorRx(AKL-T01)成为处方 药,用于治疗8~12 岁的ADHD 患儿,正式将电子游戏纳入临床治疗。现主要就电子游戏治疗在儿童 ADHD中的应用做进一步详述。  相似文献   
85.
摘要:<正>1 病例资料患者女,21岁,因"疑心被害、自语自笑,加重1周伴感觉被人控制"于2019年4月27日首次入院。患者2015年6月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疑心周围人议论自己,认为有人害自己,凭空对话,自语自笑,情绪不稳,冲动,曾多次在当地住院治疗,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利培酮、氨磺必利及喹硫平等药物治疗,院外服药不规律,疑心症状时轻时重。  相似文献   
86.
目的比较米那普仑25 mg·d~(-1)起始剂量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非劣于50 mg·d~(-1)起始剂量。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非劣效临床试验设计。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给予米那普仑25 mg·d~(-1)起始,逐渐增加到100 mg·d~(-1);对照组患者给予米那普仑50 mg·d~(-1)起始,逐渐增加到100 mg·d~(-1)。试验周期共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6周末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相对于基线的减分值。结果共纳入180例患者,用药6周末, FAS和PPS中试验组和对照组HAMD-17评分相对于基线减分值的组间差异的校正均数(95%可信区间)分别为-1.91 (-4.17~0.34)和0.32 (-1.43~2.07),区间上限低于预先设置的δ=2.5的非劣效界值,试验组非劣于对照组(P=0.095, P=0.721)。两组患者在用药后2周及6周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米那普仑25 mg·d~(-1)起始剂量治疗抑郁症的疗效非劣于50 mg·d~(-1)起始剂量。  相似文献   
87.
目的 了解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报告康复效果的相关因素,为完善康复技术、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自编康复调查问卷收集接受精神康复训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结果 自编康复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Cronbach's alpha 系数为0.768和0.874。纳入 102例康复患者,根据患者自我报告的康复训练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其中有效组78例,无效组24例。有效组和无效组相比,婚姻状况、居住情况、交友状况、康复次数、康复时间、人际关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婚姻(OR=0.083,P=0.019)、居住状况(OR=0.093,P=0.025)、朋友(OR=0.011,P=0.001)、每年康复次数(OR=1.029,P=0.027)与康复效果有关。结论 自我报告的康复效果评估是临床康复评估的有益补充,婚姻状况为单身、居住无独立空间、无朋友、康复次数少是影响康复效果的危险因素,在康复训练中,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靶向训练,以提升康复疗效,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比较磁惊厥治疗(magnetic seizure therapy, MST)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对抑郁发作早期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组45例抑郁发作患者,分别接受MST和MEC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Scale,CGI)进行临床症状评估,采用重复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the 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 RBANS)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评估时间点包括基线、治疗3次后、治疗6次后。结果 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间治疗前后HAMD-17、HAMA、CGI-S、CGI-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其中HAMD-17、HAMA、CGI-S评分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两组RBANS总分,均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时间<0.05);各时点,MST组RBANS总分高于MECT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且随时间延长,MST的治疗效应组间增大(P交互<0.05)。治疗3次和治疗6次后,HAMD减分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T治疗抑郁发作早期治疗疗效果与MECT相当,MST治疗6次后可改善患者的部分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数万名患者被隔离治疗,轻/中症患者被隔离在方舱医院集中治疗,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应激相关障碍。对出现焦虑、抑郁、胸闷、心跳加快等症状,病程不足3 d,且无法进行心理干预的患者,可以经验性给予苯二氮[艹卓]类(BZD)药物治疗;当患者应激反应症状持续3 d没有明显改善时,建议启动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支持疗法、心理危机干预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以对症治疗应激引起的焦虑、抑郁为主,其中抗抑郁药起主要治疗作用,BZD药物起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0.
背景 目前,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缺乏有针对性的治疗结局评估。生活质量作为一种以患者价值为导向的次要结局,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国内缺少关于评估抑郁障碍急性期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急性期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抑郁障碍患者优化治疗结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访队列研究,于2020年8月24日-2021年11月29日,在中国18个城市的22家医院中,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发作或复发性抑郁障碍的患者1 330例。根据抑郁障碍急性期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单药治疗组(n=969)和联合治疗组(n=361)。分别于基线期、治疗半月末以及治疗1、2、3、6、9、12个月末,采用抑郁症状量表(IDS-SR30)、简明幸福与生活质量满意度问卷(Q-LES-Q-SF)、简明健康风险跟踪量表(CHRT)以及席汉残疾量表(SDS)进行评定,于治疗后各访视时间点进行频率、强度及负担自评量表(FIBSER)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杀风险、不良反应以及社会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3个月末,单药治疗组Q-LES-Q-SF评分高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8,P<0.05)。两种治疗方案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11.393,P<0.01)。治疗3个月末,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Q-LES-Q-SF评分与CHRT和SDS评分均呈负相关(r=-0.660、-0.712、-0.634、-0.718,P均<0.01)。结论 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均有助于改善急性期抑郁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单药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可能优于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