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2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12.
Nodal分子是胚胎发育中一个重要的形态发生素分子(Morphogen),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成员。它在维持胚胎干细胞的未分化状态、诱导中胚层和形成内脏器官左右不对称性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Nodal基因在胚胎发育早期高表达,而在胚胎晚期呈低表达,在成年正常个体中仅表达于少数几种生殖系统组织[2]。最近研究表明Nodal分子在多种恶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一种麻醉气体浓度监测装置,采用非色散红外线NDIR技术获取麻醉气体浓度信息,旁气流式测量,再用微控制器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送PC机显示,可实现手术过程中对病人呼吸中的麻醉气体含量的无创、实时和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根据全脑各体素的功能连接模式的相似性,以谱聚类的方式对杏仁核脑区进行分割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通过静息态功能成像,根据特定脑区内各体素全脑功能连接模式的相似性,以谱聚类对杏仁核脑区进行分割。结果右侧中央内侧核(centromedial,CM)亚区分割结果与图谱最接近,右侧浅表核(superficial,SF)脑区亚区与谱图相似度较低。聚类组的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信噪比大于70 db的情况下,各子区都保持了近乎与没有加入噪声的结果100%的相似性,在10 db的低信噪比下各区皮尔森相关系数也能保持0.7左右。结论本研究的聚类结果和julich图谱具有高度一致性,表明这一方法在可行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方面也取得了满意结果,相对于传统手动分割方法,本研究的聚类方法简单、高效、可重复性高。  相似文献   
15.
脑内源信号光学成像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研究大脑皮层神经群体活动的成像方法.内源性光学信号非常微弱,并且在穿过皮层组织时会发生扩散,使得图像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本研究通过对功能图像的二阶统计量分析,选取功能柱区域与非功能柱区域像素进行联合求解高斯函数,得到针对内源性光学信号的点扩展函数的估计,并对内源性光学信号图像进行恢...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极低频电磁场长期暴露对大鼠肺组织结构改变机理,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法研究暴露/假暴露于电场强度E=3.5~4 kV/m,磁场强度B=8~10 μT的极低频电磁场400 d后大鼠肺组织红外谱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根据大鼠肺组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酰胺I带的拟合分析,获得组织中蛋白质二级结构数目及其组成.结果表明:极低频电磁场暴露引起酰胺I带峰产生位移;暴露组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性下降,说明极低频电磁场长期暴露引起了肺组织中蛋白质变性;二维相关红外谱的变化规律同红外谱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暴露组大鼠肺组织发生的主要变化是蛋白质变性以及二级结构组成发生改变.本实验为在分子光谱水平上解释极低频电磁场生物效应提供了一种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提出采用一种分段的Prony方法(PPM),将非平稳EEG信号分解为幅度为指数上升或下降的正弦波,从而获得各频率成分的幅度、频率和初始相位,并计算两通道相位差;用香侬熵来衡量两路信号的相位同步程度.首先对该方法的频率、相位分辨率和检测同步程度的效果等进行仿真研究,结果显示了该方法具有高的频率和相位分辨率.最后将该方法用于实际的三组脑电信号,得到的结果与经典方法一致.将该方法与希尔伯特变换方法进行了比较,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噪性能,可作为非平稳信号的相位同步检测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19.
心脏三维标测中配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标测导管采集点与计算机断层(CT)或核磁共振(MR)成像建立的三维心脏模型进行配准。方法现有的方法通常是以三维标测点空间和CT/MR数据模型空间都是正交为前提,因此这些方法通常只调整三维平移、旋转和拉伸等9个自由度来实现配准。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这2个空间不一定同时正交。因此引入了基于12个自由度的仿射变换模型和相应的迭代最近点算法来实现配准,并研究了如何把该算法与手术操作结合起来。结合OpenGL,我们用Visual C++ 6.0软件实现了该配准方法。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平均误差由配准前的40像素降到了配准后的1.5像素;进一步的动物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结论本文提出的三维标测配准算法能够实现心脏三维标测中的配准。  相似文献   
20.
当前有许多用于预测模体的算法,但没有一种算法能有效地应用在所有场合.依据位置权重矩阵的模体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吉布斯采样算法来识别模体.该算法有效地克服了吉布斯采样算法的局部收敛性,并且可以直观地控制预测模体的保守度.同时引入了模体库的概念,并通过分析模体库数据,提高了模体预测的灵活性和准确率.设计了仿真数据,并选择了已被生物实验验证过的模体数据,证实本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与当前常用的基于吉布斯采样改进的算法比较,本算法有效地提高了模体预测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