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4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50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目的 探讨纳米氧化铝颗粒致小鼠脑氧化应激损伤效应.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ICR小鼠6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同等条件饲养)、溶剂对照组(每日鼻腔滴注生理盐水)、微米氧化铝组(给予100 mg/kg微米氧化铝)及纳米氧化铝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给予50、100、200mg/kg纳米氧化铝),每组10只.不同剂量的纳米氧化铝经鼻腔滴注染毒30 d.测定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17.32±6.23)U/gHb]相比,纳米氧化铝低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SOD活力[(17.89±1.82)U/gHb]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氧化铝中、高剂量组小鼠SOD活力[分别为(14.23±2.21)、(4.93±2.30)U/gHb]下降,但只有高剂量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0.24±0.09)nmol/ml]相比,纳米氧化铝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MDA含量[分别为(0.76±0.13)、(1.00±0.30)、(1.16±0.39)nmol]ml]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1.55±0.34)mg/gpro]相比,纳米氧化铝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GSH含量[分别为(0.72±0.08)、(0.55±0.19)、(0.61±0.20)mg/gpro]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小鼠GSH-Px活力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5.79±0.96)U/mgpro]相比,纳米氧化铝低、中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CAT活力[分别为(10.40±3.84)、(10.40±2.00)U/mgpro]升高,高剂量组[(3.25±1.04)U/mgpro]CAT活力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氧化铝可以导致ICR小鼠脑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52.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是实体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1]。评价肿瘤血管生成传统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血管成像技术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2-3]等,然而其分辨率均不高。而同步辐射相位衬度成像(phase  相似文献   
53.
针刺外关穴和非穴SPECT脑功能成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SPECT脑功能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外关穴、针刺非穴不同状态下,青年志愿者不同脑区的激活情况,以印证"经穴特异性-脑相关假说"。方法:18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外关穴针刺组、非穴针刺组,分别接受不同的处理。同时,运用GE公司M illennium MG SPECT系统完成脑部扫描。所得图像采用SPM2软件包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关穴针刺后BA 3、2、20、46区、以及壳核、尾核、岛叶等区域有激活点;非穴针刺后BA10、18、19、30、21、9、8、6、22区等区域有激活点,激活区域都集中在左侧;外关穴针刺组与非穴针刺组比较则表明,BA10、9、8、18、19、21、22、30区、以及小脑扁桃体等区域有负激活点。结论:针刺对脑区血流状态有着肯定的影响;针刺外关穴与针刺非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4.
55.
本文根据红细胞聚集的分形特征,首次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了单层红细胞由分散到集的全过程,避免了以往模型中的缺陷,并就分形维数与聚集能的关系对集机理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索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脑灰质体积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双相情感障碍I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于2012年1月-2014年7月,随机入组22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患者组)和25名健康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匹配良好(P均0.05)。收集两组头部结构相磁共振影像资料,使用SPM8对结构相影像资料进行分割、标准化、平滑,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灰质体积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灰质体积降低的脑区包括右侧颞上回(P0.01)、右侧中央前回(P0.01)及右侧楔叶(P0.01);患者组灰质体积增大的脑区包括左侧小脑上部(P0.01)、左侧颞中回(P0.01)及左侧颞下回(P=0.001)。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相情感障碍I型患者灰质体积降低的脑区主要集中于右侧,体积增大的脑区主要集中于左侧。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纳米纯铁粉的急性毒性及其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按照固定剂量(5 g/kg)法以纳米纯铁粉一次经口灌胃,14天后处死;分别测定肝、肾脏器系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纳米纯铁粉组小鼠肝脏器系数(0.054 9±0.004 1)明显高于对照组(0.049 3±0.006 2,P<0.05);血清铁(Fe)和总铁结合力(TIBC)则无显著性变化(P>0.05)。纳米纯铁粉组小鼠血清总铁未饱和度(UIBC)、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分别为(8.93±7.39)%,(301.78±120.50)U/L,(1.48±0.26)μmol/L和(1.01±0.42)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65±9.82)%,(407.75±101.29)U/L,(1.96±0.59)μmol/L和(1.73±1.02)μmol/L,差异有显著性(P<0.05)。纳米纯铁粉组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和葡萄糖(GLU)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纳米纯铁粉基本无毒,其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可能与一般铁材料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8.
静电层层自组装是微胶囊载药简单有效的方法。本文采用硫酸钠沉淀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正电荷的壳聚糖微球模板,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装载抗凝血药物肝素。壳聚糖(CS)作为聚阳离子和肝素作为聚阴离子,在壳聚糖微球的模板上层层自组装形成{CS/Hep}3。{CS/Hep}3包被壳聚糖微球模板的微胶囊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激光粒度分析进行了表征。壳聚糖和肝素的层层自组装过程通过Zeta电位分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CS/Hep}3包被壳聚糖微球模板的微胶囊平均直径1μm,包封率和载肝素量分别为83.8%和3.05%。  相似文献   
59.
探索DEI显示多种类生物医学解剖组织层次与病变细微结构的潜力。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形貌站4W1A束线上,对42个源于人体6个系统、12个脏器、6种组织类型的手术标本样品及8个取自动物病理模型样品进行了包括X-ray吸收衬度成像(XACI)与硬X-ray衍射增强成像(DEI)两种机制下的多次多类对比性二维DEI(2D-DEI)成像扫描;对所获影像予以半定量与定量两种不同方法评价。首次以2D-DEI方式直观显示了人眼环、胃肠道、肾上腺、胰腺、脾脏、子宫、胎盘等解剖结构与病变组织的微观改变,最高影像空间分辨率达40μm,衬度分辨率达0.15~0.8。表明较之XACI单一衬度机制像质,基于DEI多衬度机制像的影像像质显著优越,十分适于展示多由低Z轻元素软组织构成的位相信息丰富的多种类生物医学样品的组织层次与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60.
目的:通过比较针刺外关穴得气对脑中枢的激活与负激活,探索针刺得气的物质基础和疗效作用机制。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5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成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分别以外关穴针刺与假针刺作为刺激因素。采用Block方法设计刺激程序,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收集脑中枢刺激信号。扫描完毕随即使用针刺感觉量表评价受试对象的感觉,依据感觉量化结果将图像数据分为针刺得气组与无感觉对照组,再在Matlab平台上采用SPM2.0软件包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针刺效应:针刺组有20例以酸麻胀重等得气指征为主,VAS评分4.85±2.47;对照组有15例无感觉,6例轻微刺痛感。(2)脑功能成像结果:以P≤0.01,K>30为统计检验显著性标准,以对照无感觉为基线,针刺外关穴得气同时激活、负激活双侧BA3、左侧BA40;激活双侧BA6、20、40、47、小脑后叶和半月小叶,右侧8、24、37、39、Sub-lobar、尾状核,左侧10、13、21、22、边缘叶、海马、海马旁回、丘脑、中脑红核、脑干、小脑扁桃体;负激活右侧BA4、9、18,左侧BA5、6、7、10、24、小脑前叶和蚓部山顶。结论:针刺外关穴得气激活与负激活的脑区不同,激活脑区与外关穴主治作用相关,负激活脑区大部分为非任务依赖性,其余负激活脑区亦与外关穴主治作用相关,针刺的治疗效应与脑中枢的激活及负激活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