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5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Negative bias in cogni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susceptibility to recurrent episodes of depression. Given the high recurrence rate of depress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attentive level in late-life depression (LLD), but depression relapse is difficult to detect as a lower chief complaint in elderly people. Facial expression mismatch negativity (EMMN) is a tool that can measure cognitive bias in pre-attentive processing. In this study, we sought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bias in pre-atten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LLD. Thirty patients with remitted LLD and 30 non-depressed, age- and gender-matched normal controls (NC)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utomatic emotional processing was elicited by using an expression-related oddball paradigm in all participan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N170 amplitude and latency between remitted LLD and NC. Compared with NC subjects, patients with remitted LLD demonstrated an attenuated mean amplitude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MN, whereas the mean amplitude of negative EMMN in remitted LLD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positive EMM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lthough basic processing of facial expressions is intact in remitted LLD, automatic processing of facial expressions in remitted LLD is impaired with a negative bias in cognition.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negative bias in EMMN to susceptibility to recurrence of LLD is warranted.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氯氮平所致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发生特点、规律及其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8年期间上报的怀疑药品为氯氮平的ADR/ADE报告表,并对患者年龄、用药剂量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纳入ADR/ADE报告表共224份,其中一般ADR/ADE 207份,严重ADR/ADE 17份。男性145例(64.73%),女性79例(35.27%),男女比例为1.84∶1,年龄16~79岁。累及器官或系统多见于神经系统(32.70%)和消化系统(24.34%),主要临床表现为便秘、锥体外系反应和流涎等。不存在超适应证使用情况,但有22份(9.82%)每日用量超过600 mg。共94份(41.96%)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其中8份为严重ADR/ADE,血药浓度>600μg·L^-1的严重ADR/ADE构成比最高(25.00%)。结论氯氮平因超说明书使用引起的ADR/ADE比例虽然较低,但仍能引起累及不同器官或系统的ADR/ADE。药师需重视氯氮平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以减少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蒙特卡洛模拟评价标准给药方案(600 mg/q12h)的利奈唑胺(LIN)静脉治疗中国成人休克患者常见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搜集LIN静脉给药在中国成人休克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参数及其对常见G+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和其分布频率,分别以24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MIC之比(AUC24h/MIC)和稳态最小血药浓度(CminSS)作为研究微生物学疗效和临床安全性的目标指数,模拟10 000例次后得到对应目标(AUC24h/MIC ≥80,CminSS<7 mg·L-1)的达标概率(PTA)。结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仅当MIC≤2 mg·L-1时方可达满意抗菌活性(PTA=100%),而对肺炎链球菌,均可达满意抗菌活性(PTA=100%);CminSS与协变量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关系,当CminSS <7 mg·L-1时的PTA为6.53%。结论:对于LIN静脉治疗中国成人休克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感染,当MIC≤2 mg·L-1时,标准给药剂量能获得较好抗菌疗效,而对于肺炎链球菌感染则均可达满意抗菌活性。此类患者标准给药剂量方案下其血小板减少症风险亦较高,必要时应根据临床情况适当减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谷氨酸转运体基因(SLC1A1)与中国汉族人群强迫症(OCD)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125例患者(OCD组)和125例正常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SLC1A1基因的3个位点(rs301430、rs301434、rs301979),分析这些位点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以及单倍体与OCD之间的关系。结果: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在OCD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性别分层分析,相较于对照组,女性患者rs301979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5,P=0.019;χ2=7.331,P=0.007),而男性患者中所有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位点单倍体T-A-G在2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6,P=0.013)。结论:SLC1A1基因rs301979位点可能是女性OCD的易感基因位点,rs301430、rs301434、rs301979的单倍体T-A-G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OCD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6.
7.
认知功能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三大原发症状之一,在疾病早期发现和高危人群风险预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了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负载状态下的脑电图特异性,本试验收集1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9例健康受试者的脑电信号作为对照,基于小波变换提取各频段信号,计算非线性动力学及脑功能网络属性等特征,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将两类人群进行自动分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两组受试者在认知负载状态下,Fp1和Fp2导联在α、β、θ、γ这4个频带的关联维数和样本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大脑额叶功能损伤是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分类分析结果表明,将非线性动力学与脑功能网络属性相结合作为分类器的输入特征,所得分类效果最优,其结果显示准确率为76.77%、敏感度为72.09%、特异性为80.36%。本研究结果表明,脑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和脑功能网络属性等特征,或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的潜在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9.
10.
精神分裂症(SZ)为慢性精神疾病,常伴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MRI可用于观察SZ患者脑结构及功能异常,为识别精神障碍生物标记物提供重要支持。多项研究基于多模态MRI构建脑结构及功能网络,采用人脑连接组学分析方法,发现SZ脑复杂网络异常,如最短路径长度增大、聚类系数及网络效率下降、核心节点受损等,进一步支持SZ失连接假说。本文针对SZ脑结构及功能网络、多模态网络等最新研究进行综述,探讨SZ脑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及属性特异性的特点,讨论现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