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4篇
临床医学   112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257篇
综合类   249篇
预防医学   5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8篇
  22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药物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疾病治疗手段之一,然而临床长期使用一些药物的副作用逐渐在机体各系统中显现,甚至可能造成病人死亡。本文主要对临床几种常用药物副作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与分析利培酮联合丁螺环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独组与联合组,每组各30例,单独组给予利培酮治疗,联合组给予利培酮与丁螺环酮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认知功能。结果联合组与单独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数字广度测试和数字符号测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WAIS-RC数字广度测试和数字符号测试评分增加,联合组与单独组相比上述评分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培酮联合丁螺环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显著,帮助改善了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的60名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给予利培酮治疗)和齐拉西酮组(给于齐拉西酮治疗),并以健康对照组比较,对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量血浆IL-2、IL-6及TNF-α水平,并对患者进行PANSS量表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IL-2、IL-6及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IL-2、IL-6及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L-2水平与PANSS量表阳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54,P0.05)治疗后TNF-α与阴性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r=0.41,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可以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细胞因子水平与精神病理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利培酮治疗儿童少年期首发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药物剂量。方法用利培酮对62例年龄<14岁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相应检查评定安全性及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85%。不良反应主要为锥体外系反应及失眠,平均治疗剂量(3.26±0.88)mg/d。结论利培酮对于首发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精神病的治疗,用药安全、疗效可靠、副反应小、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5.
孕期心理干预对产后情绪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孕期对孕妇及家属给予心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对270名孕妇和268名孕妇家属分别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269名孕妇接受一般教育,干预组及对照组在孕期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及SDS、SAS量表,产后1周、1个月、6个月填写SDS、SAS量表。结果干预组产后抑郁焦虑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孕期加强对孕妇及家属的心理教育有利于稳定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焦虑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在精神科病房内的作用。方法自2006年1月起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两个病房内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提出预警,对已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干预处理。结果运行3年来危机事件由2001—2003发生34件,下降为2004—2006年的15件/年。病人及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由92%提高到98%。结论在精神科病房内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可有效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服务对象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无抽搐电痉挛(Modified Electrocnvulsive therapy,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给予次数的关系。方法将60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住院患者按治疗次数随机分为两组,进行MECT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结果治疗次数≥6次组,显效率为83.3%,次数〈6次组显效率为76.7%,两者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每组治疗前后BPRS评分有显著差异,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MECF安全性高,有一定疗效,与治疗次数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8.
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帕罗西汀副反应。方法 将符合CCMD - 3诊断标准的 30例惊恐障碍患者每日给予 2 0mg帕罗西汀 ,连续治疗 6个月 ,同时给予认知行为治疗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和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疗效和药物副反应。结果 共有 2 8例患者完成了 6个月的临床观察。治疗前后HAMA减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 (P <0 .0 1) ,临床疗效评定显效率为 96 % ,有效率为 10 0 %。帕罗西汀副反应轻微。结论 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安全有效 ,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运用认知疗法结合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强迫症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2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老年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组疗效优于阿米替林组(uc=1.81,P<0.05),副作用轻于阿米替林组(t=5.01~15.91,P<0.05、0.01)。结论西酞普兰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新型抗抑郁药,适用于老年抑郁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