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林芝地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林芝地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林芝地区2008-2012年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84例,无危重及死亡病例.全年除2月份外,其余月份均有发病.发病流行特征呈双流行高峰(4月-7月为主高峰,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9.32%;10月为次高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3.39%).报告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共计253例,占病例总数的65.89%.男女性病例数之比为1.45:1.不同年份间比较,男女性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x2=0.997,P>0.0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不同年份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x2=39.773,P<0.05).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致病病原体为科萨奇A16 (CoX16)与其它肠道病毒.2008-2012年出现手足口暴发疫情1起,累计11人发病.结论 林芝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密切关注流行季节(4月-7月)的疫情动态,高危人群为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加强疫情监测和健全有效的防控体系是控制我地区手足口病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察隅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面积31 659km2,辖6个乡(镇,下同),96个行政村,25 823人,平均气温11.8℃。2006年8月20日~10月24日发生麻疹流行,报告麻疹304例,报告发病率117.72/万,是近23年来麻疹发病人数最多的一年,无死亡病例。1流行病学特征1.1首发病例男,26岁,西藏自治区察隅县人。2006年8月15日从拉萨市探亲后返回,8月20日出现发烧、咳嗽、食欲不振、结膜充血、畏光、咽痛、口腔溃疡,发病4d后出疹。1.2地区分布304例麻疹分布于全县6个乡,察瓦龙乡发病211例,占总病例数的69.41%。1.3人群分布304例麻疹中,男性160例,女性144例,男女性别比为1…  相似文献   
3.
巢氏PCR判定西藏疟疾流行区传疟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西藏墨脱县疟疾流行区的疟疾传播媒介。方法根据2005、2006和2007年疟疾发病情况,在墨脱县选择了3个疟疾发病较高的自然村,采用人诱、牛诱、灯诱及清晨人房全捕等方法捕获成蚊,经形态学鉴定后麻醉处死,密封干燥,带回实验室-20℃冻存备用,采用混合样本法随机抽取10只多斑按蚊复合体为一份混合标本,提取蚊虫DNA。根据文献采用巢氏PCR扩增疟原虫小亚单位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SSUrDNA),并对阳性结果克隆测序,比对证实。结果共捕获按蚊5345只,其中多斑按蚊复合体5190只,带足按蚊155只,提取的360份多斑按蚊复合体混合样本DNA中发现子孢子阳性扩增样品2份,种型鉴定2份阳性混合样本均为伪威氏按蚊,PCR产物经克隆测序,NCBIBLAST同源性比对证实为疟原虫SSurDNA基因片段。结论多斑按蚊复合体中的伪威氏按蚊为西藏林芝疟疾流行区的传疟媒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餐饮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分析2005~2010年餐饮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体检资料,HBsA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结果 HBsAg阳性率,2005年为2.86%,2006年为2.76%,2007年为3.59%,2008年为3.39%,2009年为3.22%,2010年为3.53%;男性为3.36%,女性为3.27%;51~60岁组阳性率最高为4.24%,并随年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不同性别及不同民族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林芝地区从业人员中乙肝病毒感染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年龄升高HBsAg阳性率有逐渐升高趋势,男女性别和民族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藏墨脱县不同海拔自然村按蚊种类和构成。方法 2010年7月14日~8月17日,选择4种不同高度海拔的6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在高海拔的甘德乡甘德村(海拔1966m),中高海拔的达木乡达木村(海拔1408m)与珠村(海拔1510m),中海拔的墨脱镇墨脱村(海拔1178m),低海拔的背崩乡地东村(海拔853 m)和背崩村(海拔831m),采用人诱、牛诱和灯诱等方法捕获成蚊,成蚊经形态学鉴定后处死,干燥保存带回实验室,多斑按蚊复合体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具体种型鉴定。结果共捕获按蚊5410只,其中高海拔区捕获按蚊2只,1只为大型按蚊贝氏亚种,另1只形态损伤无法鉴别,但形态学上可排除多斑按蚊复合体;中高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541只(36.9%),威氏按蚊906只(61.7%),带足按蚊21只(1.4%);中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260只(76.3%),威氏按蚊2只(0.6%),带足按蚊79只(23.2%);低海拔区捕获伪威氏按蚊3265只(90.7%),威氏按蚊19只(0.5%),带足按蚊315(8.8%)。中高、中和低海拔区通宵灯诱蚊虫密度分别为,伪威氏按蚊25.7、28.3和62.8只/夜,威氏按蚊41.5...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西藏林芝地区农村人群的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在林芝地区林芝、波密等5县共抽查625人,采取静脉血并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结果 5个县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别,P<0.001,HBsAg阳性率米林县>波密县>墨脱县,林芝县和察隅县在这次监测中暂未发现乙肝病毒携带者;1岁、21~40岁、41~60岁和61岁以上4个年龄阶段HBs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男性和女性间的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别;5个县中门巴族和藏族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林芝地区应加强预防乙肝健康宣教和自身保护意识,并对易感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不同地理区域伪威氏按蚊的群体遗传结构与差异,发现伪威氏按蚊的群体遗传与进化规律。方法对云南、西藏和缅甸伪威氏按蚊,采用mtDNA-Cytb基因进行群体遗传分析;测序结果以Chromas(Version 2.13)进行核对,序列比对采用ClustalX进行,MEGA软件包统计序列特征,运用ARLEQUIN(Version 3.0)统计和计算各群体的基因序列碱基分化参数;群体遗传结构由ARLEQUIN的AMOVA模块计算群体间的分化参数Fst(F-statistics)、基因流水平Nm(Nm=1-Fst/4Fst)等指标;TCS 1.21计算群体中的单倍型并构建单倍型间的家系网络图;MEGA软件构建单倍型之间的系统聚类树。结果伪威氏按蚊mtDNA-Cytb基因均各扩增出单一清晰的目的条带;mtDNA-Cytb基因分子标志的TCS单倍型家系网络图显示高水平平行演化;单倍型NJ聚类未显示出聚类关系与地理距离之间的相关性;AMOVA分析发现群体内差异远远大于群体间差异,伪威氏按蚊不同群体2分子标志的Fst和Nm值分别为0.01696,4.168。结论 mtDNA-Cytb基因可以作为研究按蚊群体遗传结构的理想分子标志;伪威氏按蚊群体间交流频繁,目前尚未发生群体分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林芝地区性传播疾病(STD)患流行特征,分析其流行趋势,为相关部门采取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对林芝地区2001~2004年性病疫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西藏林芝地区蚊媒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及米林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存在与否,为制定针对性防制措施提供依据;了解林芝地区的媒介蚊虫种类、数量及其分布状况。方法采用诱蚊灯法、人帐诱法和人工捕捉法进行调查。结果在墨脱县发现三带喙库蚊,且该蚊密度相对比较高;墨脱县的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和多斑按蚊。米林县未发现三带喙库蚊分布,该地区的优势蚊种为米塞按蚊。结论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存在乙脑的传播媒介,该蚊种为该地区的新纪录;且该蚊种尚未扩散至米林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