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职类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春娟  温泉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109-110
目的了解高职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性观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苏州市2所高职院校大一学生512名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8.7%的学生有过性行为,17.7%的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7.4%的学生赞成婚外性行为,不同性别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性观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均超过80%,对某些非传播途径知晓率相对较低,只有22.8%的学生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高职类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结论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相似文献   
2.
陈斌  刘轩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5):614-616
探讨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家庭、个人及情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判别模型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江苏、安徽10所高校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构建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关系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良好,个人因素在家庭因素和自杀意念之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969;情境因素在个人因素和自杀意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274.构建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质量良好,对自杀意念组的判别准确率为85.71%,对无自杀意念组的判断准确率为86.52%.结论 大学生自杀意念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情境因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苏春娟  温泉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8):123-124
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客观标志。为了解高职类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为以后的社会公德教育提供依据,笔者选择苏州某高校1170名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高职类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在整体上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适应与职业倦怠状况及两者的关系,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江苏如东、浙江下沙、湖北鄂州、吉林通化、四川宜宾、广东惠州等地区55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45%的大学生村官有情绪耗竭,44.18%有成就感降低,29.09%有去人格化问题;村主任助理、村支书助理及其他岗位大学生村官职业倦怠得分分别为(36.96±12.20)、(37.80±12.36)、(38.81±13.51)分,均低于借调乡镇政府大学生村官的(46.07±14.80)分(均P<0.05);工作<6个月以及工作13~24个月的大学生村官职业倦怠得分分别为(34.16±11.29)、(37.09±12.88)分,均低于工作>36个月大学生村官的(41.73±14.39)分(均P<0.05),工作适应得分分别为(217.27±22.96)、(213.96±24.90)分,均高于工作25~36个月大学生村官的(206.34±22.50)分(均P<0.01);大学生村官情绪耗竭、成就感降低、去人格化与工作适应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适应水平影响其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5.
高正亮  胡光娇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2):1515-1516
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消极行为,具有伤害意图、伤害行为、伤害后果等基本特征[1].有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中,攻击行为的发生与自尊、人格存在着联系[2].近年来,大学生暴力攻击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的宁静和大学生的形象.有调查显示,27.7%的大学生表现出中度以上的攻击行为倾向[3].心理压力感主要是指个体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压力源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4].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国外的研究认为主要包括学业因素、社交因素、生活与经济因素、择业因素等方面[5].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也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苏州市某高校一起肺结核病疫情进行分析,为今后类似疫情处置提供参考。方法按《江苏省结核病疫情处置工作规范》,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接触者进行X线胸片、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痰检及预防性服药。结果 2017年10-12月,该校共发生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肺结核病例17例,发病率为688.82/10万。病例均为男生,年龄19~22岁,涂阳1例,涂阴16例,分布在7个班级14个宿舍。首次PPD强阳性率、复查PPD反应级别增强比例密切接触者均高于一般接触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近期复查PPD反应级别增强者发病率为4.90%,首次PPD强阳性者发病率为3.66%,PPD非强阳且复查反应级别未增强者发病率为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应预防性服药115人,实际服药41人,服药率为35.65%。采取消毒通风、疫情监测及健康教育等综合干预措施后,截至本学期结束未有后续病例出现。结论 PPD试验结果与和患者接触程度及后续是否发病有一定关系。建议尽早对单纯PPD强阳性者及复查PPD发应级别增强者进行预防性服药,加强学校肺结核健康教育及疫情处置长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大学生自杀和暴力心理的发生机制,建立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整合结构方程模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攻击问卷(BPAQ)等,对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暴力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家庭、人格、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产生机制,建立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整合结构方程模型成立。家庭教养、人格和心理压力对危机心理有直接影响(系数分剐为0.316,0.272,0.553,P〈0.05),心理韧性通过心理压力对危机心理产生影响(系数为0.347,P〈0.05)。结论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发生机制存在共性,未来可以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心理韧性是个体自杀和暴力心理的重要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现状,分析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取样获得100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心理压力感和心理韧性进行调查评定,分析心理压力在性别、户籍及家庭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并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了解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的影响。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在户籍和家庭收入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841,P均〈0.05),多重比较表明,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较来自城市的学生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学生感受到更高的压力。相关分析(r=-0.104~-0.365,P〈0.01)和回归分析表明,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感有负向预测作用(P均〈0.05)。结论来自农村及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大学生感受到更高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心理韧性是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素质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暴力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在性别、年级、户籍、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等的分布差异,并从家庭、个体、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学生自杀风险检出率为16.5%,暴力风险检出率为15.4%。自杀意念者在性别(X2=11.92,P〈0.01)、家庭结构(r=4.49,P〈0.05)和年级(X2=7.97,P〈0.05)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暴力风险在性别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r=4.17,P〈0.05)。家庭、人格、心理压力与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父母对子女的干涉限制、神经质倾向人格以及心理压力感会增加自杀和暴力的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