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和微流控芯片技术,建立一种适合现场快速检测登革病毒的方法。方法?利用RT-LAMP,针对登革病毒基因组中3’非编码区中特异性序列进行扩增,建立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LAMP检测方法,优化检测体系,并对该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估。结果?基于LAMP 和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登革病毒检测方法,通过对病毒模板进行扩增,发现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同时,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登革病毒检测灵敏性可达61.2 pg/μl,与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所达到的检测灵敏性一致。结论?基于LAMP和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登革病毒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对设备要求低等优势,并且灵敏性、特异性均较好,是一种便于开展现场快速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人类Pegivirus病毒主要经非消化道途径传播,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该病毒对人类的致病性不强,单独感染对健康人群、肝炎患者以及器官移植患者预后均无明显影响。但是该病毒感染后可降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埃博拉出血热等传染病的死亡率,由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保护性病毒"。同时,该病毒也是某些疾病(如非霍奇金淋巴瘤、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危险因素。对于该病毒在不同疾病中表现出的致病性,目前尚缺乏深入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保定市新发现的1株pol区不能明确分型的HIV-1毒株(BD226AJ)进行近似全长基因组扩增,并分析其亚型、重组模式和基因特点。方法?提取患者血浆中HIV-1RNA并逆转录为cDNA,使用近末端稀释法分2段对其进行近似全长基因组扩增并测序。使用jpHMM和SimPlot 3.5软件对近似全长基因组序列进行重组模式和重组断点分析,采用MEGA 6.0软件分片段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进一步确认重组断点的准确性。构建该近似全长基因组序列及各亚型片段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分析该毒株的亲本来源。结果?经过近似全长基因组扩增、测序、序列拼接后,获得1条长度为8830 bp的HIV-1近似全长基因组序列。重组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是由CRF01_AE和B亚型重组形成的,其近似全长基因组序列被3个断点分成了4个亚型片段,分别为ICRF01_AE(HXB2, 823—4224 nt)、ⅡB(HXB2,4225—5991 nt)、ⅢCRF01_AE(HX B2,5992—9295 nt)、ⅣB(HXB2,9296—9406 nt)。各亚型基因片段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表明该序列的可能亲本来源为CRF01_AE和B亚型。HIV BLAST的结果显示,该序列与CRF112_01B的相似性为96%,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验证该序列与北京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中的CRF112_01B序列聚集。结论?本研究在保定市MSM人群中发现了1例由CRF01_AE和B亚型重组的新型重组毒株CRF112_01B,提示HIV-1 CRF112_01B已通过MSM人群传入河北,并开始在保定市传播,因此加强该亚型或者类似新型毒株的监测,对有关部门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和遏制新型重组毒株在本地区的传播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检测HBV DNA的682 331例乙型肝炎患者, 其中男性481 159例, 女性201 172例, 年龄(41.34±16.13)岁。根据HBV DNA结果分为HBV DNA阳性组(219 879例)和HBV DNA阴性组(462 452例), 收集其乙型肝炎5项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HBsAg-QN)、肝功能、甲胎蛋白(AFP)和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结果及基本临床资料, 统计分析HBV DNA阴性和阳性与HBV患者的各年龄段、临床诊断以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682 331例HBV DNA检测乙型肝炎患者中, HBV DNA阳性率为32.22%(219 879/682 331)。各年龄段中以18~44岁青年人HBV DNA阳性率最高(40.34%, 128 038/317 380)。HBV DNA阳性组的<1、45~59和≥60岁患者比例低于HBV DNA阴性组, 而1~17和18~44岁患者比例高于HBV DNA阴性组(P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评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肝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PBC患者93例,其中Ⅰ/Ⅱ期(轻度组)63例,Ⅲ期(重度组)30例。使用血常规分析仪检测血液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计算NLR,采用激光电阻抗法检测RDW,应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肝损伤程度的因素,应用ROC曲线分析RDW和NLR评估肝损伤的价值。结果 重度组RDW和NLR显著大于轻度组【分别为(15.8±3.2)%对13.3±2.9)%和(2.1±0.4)对(1.5±0.3),P<0.05】;重度肝损伤组有饮酒史的比率(33.3%对7.9%)、血清GGT水平【(395.3±6.5)U/L对(189.2±6.1)U/L】 、血清ALP水平【(352.1±49.2)U/L对(281.0±46.9)U/L】、RDW≥14.8%的比率(70.0%对46.0%)和NLR≥1.8的比率(76.7%对41.3%)显著高于轻度肝损伤组(所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饮酒史【OR(95%CI)为1.8(1.1~2.9)】、GGT≥293.1 U/L【OR(95%CI)为1.7(1.2~2.5)】、ALP≥327.6 U/L【OR(95%CI)为1.9(1.2~2.8)】、RDW≥14.8%【OR(95%CI)为1.9(1.2~2.8)】和NLR≥1.8【OR(95%CI)为1.7(1.3~2.2)】是严重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RDW=14.8%和NLR=1.8为截断点,其联合诊断严重肝损伤的AUC为0.854,其灵敏度为86.7%,显著高于两指标中任一指标的评估,而特异性为71.4%,稍低于两指标的单一评判。结论 应用NLR评估PBC患者肝损伤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简单、易得,联合RDW可提高灵敏度,但特异性较差,两者联合应用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病住院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9年至2021年血液病和非血液病住院患者送检的血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用VITEK-2微生物分析仪进行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血液病患者血培养阳性标本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1.2%),其次是革兰阳性菌(26.8%)、真菌(2.0%);主要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主要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较高;葡萄球菌属未发现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分离的真菌对二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率高。对血液病和非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进行比较,发现血液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构成比高于非血液病患者,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明显低于非血液病患者(P<0.05)。血液病患者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的耐药率高于非血液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非血液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引起本院血液病住院患者血流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与本院非血液病患者病原菌分布结果大致相同。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高。本研究发现血液病患者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的耐药率高于非血液病患者,在临床诊治中应加强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的关注和监控,及时进行病原菌和耐药性监测、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及早控制血流感染,对预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免疫抑制和危重患者IFD发生率持续上升。早期诊断IFD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G试验是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FD)重要的血清学方法之一,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医源性污染、细菌感染、肠道黏膜受损会导致G试验结果假阳性;抗真菌药物治疗、突破性念珠菌感染等会导致G试验结果假阴性。文章对G试验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和实验室正确根据G试验结果及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