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线粒体DNA、miR-223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9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98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脓毒症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单器官障碍组和多器官障碍组、休克组和非休克组,依据临床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另选4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受试者外周血线粒体DNA以及miR-223水平,同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脓毒症组患者外周血线粒体DNA以及miR-223高于对照组(P<0.05);多器官障碍组两指标水平均高于单器官障碍组(P<0.05),休克组患者两指标水平高于非休克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外周血线粒体DNA、miR-223水平及其联合用于评估患者多器官障碍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76、0.777、0.860,两指标单独及其联合用于评估脓毒症休克AUC值分别为0.717、0.644、0.773;死亡组患者外周血线粒体DNA、miR-223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两指标单独及其联合用于预测患者临床转归AUC值分别为0.867、0.556、0.966。结论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线粒体DNA、miR-223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转归情况密切相关,两指标联合有助于提高其在疾病严重程度评估价值和临床转归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儿科护士的体面劳动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唐山市8家公立医院的372名儿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儿科护士基本情况问卷、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工作-家庭支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体面劳动感知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72份,回收有效问卷364份,有效回收率为97.85%。结果儿科护士的体面劳动感知量表总分为(51.57±8.35)分,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总分为(109.69±12.62)分,工作支持量表总分为(92.48±17.14)分,家庭支持量表总分为(46.53±12.36)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为(42.45±6.47)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历水平、职称、工资收入、是否在编、是否担任领导职务、是否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参与学习次数、工作压力、工作支持、家庭支持、社会支持是儿科护士体面劳动感的影响因素(P<0.05),共解释总变异的41.8%。结论儿科护士体面劳动感水平较低,应重视儿科护士的待遇提升、职业发展、临床决策权,对儿科护士防范工作场所暴力进行培训,创造机会提高家庭及社会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认知和信任,给儿科护士创造更多外出学习及参加继续教育、学术交流的机会,以提升其体面劳动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观察奥美拉唑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5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雷尼替丁组)28例和观察组(奥美拉唑组)28例,然后将两组中不同出血量患者的出血治疗总有效率、再出血率、止血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不同出血量患者的出血治疗总有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中不同出血量者,再出血率、止血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之间的比较项目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奥美拉唑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均较佳,适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及比较不同剂量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黏滞度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本院诊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将64例患者遵照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A组(60万单位组)32例和B组(150万单位组)32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黏滞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黏滞度指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明显低于B组的发生率,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60万单位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黏滞度的影响较为明显,且安全性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观察参麦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本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组)35例和观察组(常规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加参麦注射液组)35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与2周时的甲襞微循环积分值及其他指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与2周时的甲襞微循环积分值均低于对照组,而其他指标也均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与2周时统计结果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麦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微循环的影响较大,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尤莉 《中国医药科学》2014,(7):168-169,202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34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34名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然后将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d、3d、5d和对照组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1d、3d、5d的血清MDA均高于对照组,血清TAC、SOD及GSH-Px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3d及5d血清MDA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d,TAC、SOD及GSH-Px则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d,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变化较大,治疗后3d后改善开始显著。  相似文献   
7.
急性延髓梗死引起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直接损伤,同时也存在咽喉部肌肉不同程度的麻痹及膈肌无力.急性延髓梗死可致患者突发呼吸停止危及患者的生命,必须引起临床重视,急性脑卒中的及时救治主要体现在院前(即"120"出诊)及院内(主要是急诊抢救室).  相似文献   
8.
学术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移植后感染是关系到移植成败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各阶段的感染的特点、预防及治疗,以进一步减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检索策略: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Medline 1994-01/2007-05关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移植后感染的文章,检索词为"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infection",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7-05相关文章,检索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防治",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纳入标准:随机对照研究;实验或临床研究包含平行对照组。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初检得到212篇文献,初审后选取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有关的文章126篇,删除明显无关及相关性不强的文章,进一步查找全文,29个实验符合标准,予以纳入。29个研究包括324例患者和140个实验动物,分别阐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的原因、途径、特点、种类及各种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措施。资料综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发病隐匿,由于患者免疫力低下,感染不易控制,在不同阶段致病菌的种类有所不同,细菌感染普遍,在移植后各个时期均可出现,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致死性强,故预防和治疗感染至关重要,其治疗分为预防治疗、抢先治疗、经验性治疗和针对治疗。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的治疗已成为影响移植疗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及早的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将成为移植后感染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抗逆力与组织支持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护士组织支持感问卷、医护人员抗逆力评价量表对354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组织支持感、抗逆力得分分别为(50.41±10.59)分、(63.32±9.66)分;较高月薪、专科护士、有培训经历者是抗逆力的影响因素(调整R^2=0.302,均P<0.05),组织支持感加入后提高影响度11.7%(R^2=0.434,P<0.01)。结论三级医院急诊科护士抗逆力及组织支持感水平中等偏低,专科能力较强及较高月薪者有较高的抗逆力,组织支持感越好抗逆力水平越高。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急诊科护士的继续教育及待遇,以促进组织支持感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抗逆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付盈菊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75-176
目的:分析该药中毒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30例急性乙草胺中毒患者来观察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30例患者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治愈率100%。结论:乙草胺大量使用对人类的影响及其中毒机制、临床特点、治疗等有待大家进一步积累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