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4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62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56篇
内科学   156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0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168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149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胆道梗阻及再通术后感染及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及再通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方法分别对51例胆道梗阻患者及37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行胆汁细菌培养及肠道菌群测定。结果胆道梗阻组肠道菌量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较胆囊结石组明显升高(P<0.05);此外,胆汁细菌培养51例胆道梗阻患者中有40例有菌生长(78.4%),与胆囊结石组(32.4%)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及术后肠功能抑制均可诱发肠道细菌易位。胆道梗阻再通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行胆道冲洗,适当的胆道限流及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胆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阻止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对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廓清术后胆道感染,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源性精氨酸对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所致急性肝损伤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数据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N组);精氨酸灌胃组(L-arg组);精氨酸灌胃+急性肝损伤组(L-arg+TAA组);急性肝损伤组(TAA组)。采用普利生全自动旋转式血液黏度计和血小板聚集仪分别测定全血黏度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同时测肝组织匀浆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血栓素B2(TXB2)的含量,做Weigert改良革兰法特殊染色,光镜观察血管内微血栓并计数分析。结果L-arg组与其他3组相比,全血黏度、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及微血栓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 L-arg+TAA组与TAA组相比前组上述指标也明显降低(P<0.05)。L-arg组肝匀浆MDA、TXB2含量低于L-arg+TAA组,L-arg+TAA组低于TAA组,而SOD均为前组高于后组。结论给予外源性精氨酸后,SOD增加,MDA、TXB2降低,微血栓数减少,全血黏度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改善了肝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中药双利肝在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双利肝在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饮用TAA(0.03%)4个月复制肝硬化动物模型,从第4个月始加用中药双利肝合剂灌胃,进行内毒素水平、肿瘤坏死因子(TNF)-琢、内皮素(ET)-1及一氧化氮(NO)的检测,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用中药双利肝治疗后,内毒素水平、TNF-琢、ET-1及NO均有明显下降;肝组织胶原蛋白含量显著减少。结论中药双利肝通过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细胞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肝星状细胞(HSC)激活,从而间接抑制肝纤维增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长春西汀注射液对实验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磷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尾静脉注射过氧化物建立小鼠TIA模型 ,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长春西汀 ,诱发 2次TIA后隔日断头取血测定血浆中溶血磷脂酸 (LPA)和酸性磷脂 (PA)的含量。结果 :实验对照组的评分为 7.0 90± 0 .6 96 ,给予0 .7mg·kg-1·d-1长春西汀后 ,评分为 3.5 76± 0 .5 6 9(P <0 .0 5 )。TIA组小鼠血浆中LPA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两组分别为 6 .30 5± 0 .190和 2 .170±0 .12 3μmol·L-1。长春西汀可逆转这一变化 ,为4 .5 2 3± 0 .4 0 6 μmol·L-1。TIA组小鼠血中PA比对照组明显升高 ,两组分别为 9.10 0± 0 .185和 3.80 1± 0 .2 5 7U ,而长春西汀组中PA可降至 6 .972±0 .2 4 7U。结论 :实验性TIA样小鼠出现血浆LPA和PA水平的异常。长春西汀有逆转作用 ,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肝硬化大鼠为动物模型,研究药物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取健康的Wistar雄性大鼠64只,以60%CCl4油溶液0.3ml/100g皮下注射,同时饮用5%酒精溶液,45d后制成肝硬化动物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16只/组。全麻下均行左、中叶肝切除术。术后各组按以下方案处理: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mg·kg-1·d-1,丹参素组腹腔注射18mg·kg-1·d-1,泮托拉唑组皮下注射0.2mg·kg-1·d-1,两药合用组同时给予丹参素(tanshinol)腹腔注射18mg·kg-1·d-1,泮托拉唑(pantoprazole)皮下注射0.2mg·kg-1·d-1,连续给药2周,抽取静脉血样,取肝脏组织,检测肝功能、有丝分裂指数(MI)、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核DNA含量。结果丹参素组、泮托拉唑组及两药合用组MI、PCNA阳性染色细胞量、细胞核DN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药合用组MI、PCNA阳性染色细胞量、细胞核DNA含量均高于丹参素组、泮托拉唑组(P<0.05),但各组间肝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素、泮托拉唑及两药合用均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便秘(C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提高其疗效是消化科医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选取936例确诊为慢性便秘的患者,填写调查问卷表,全面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据此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随访评价疗效。 结果显示,慢性便秘患者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排便习惯,且有不同程度生存质量下降;经过个体化治疗后慢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P<0.05)、生存质量较前提高(P<0.05)、依赖泻剂人数较前减少(P<0.05),有效的治疗效果证实了个体化治疗慢性便秘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定位中的临床应用及CT扫描床的误差分析。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TOSHIBA Aquiiion 64层螺旋CT机上进行肿瘤调强放疗定位CT扫描患者25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55岁。头颈部肿瘤10例,胸部肿瘤5例,腹部肿瘤6例,盆腔肿瘤4例。CT定位图像经DICOM3.0接口传输到XVI软件中,在Workstation上进行治疗床与定位床的误差分析。结果:组内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误差值X轴为(0.968±0.910)°,Y轴为(0.508±2.09)°,Z轴为(0.3±2.62)°。除X轴外,旋转误差均不符合国标GB/T17589—1998。结论:64层螺旋CT碳纤维平板床在肿瘤调强放疗定位中误差已超过阈值,不适合做精确调强放射治疗定位。  相似文献   
19.
20.
Emery-Dreifuss muscular dystrophy (EDMD) is a rare genetic disorder characterised by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muscle contractures, progressive muscle weakness, and heart abnormalities. The latter may result in serious complications, or in severe cases, sudden death. Currently, there are very few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s available for EDMD and so there is a high clinical need for new therapies. Various genetic mutation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ausation of EDMD, each encoding proteins that are components of the Linker of Nucleoskeleton and Cytoskeleton (LINC) complex, which spans the nuclear envelope and serves to connect the nuclear lamina to the cytoskeleton. Within this review, we examine how mutations in the genes encoding these proteins, including lamins A/C, emerin, nesprins 1/2, FHL1, and SUN1/2 lead to muscl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way defects. Further work to identify conserved molecular pathways downstream of these defective proteins may reveal potential targets for therapy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