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79篇
内科学   6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88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在大鼠急性胰腺炎相关性肺损伤(APALI)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0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6只)、APALI组(12只)、腺病毒干扰组(12只)。通过胰管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模型,造模后3、6 h处死动物...  相似文献   
82.
李凡  盛春风  高臻  蒋炯  刘君  张静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6):4493-4497
呼吸门诊综合诊疗中心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分级诊疗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是呼吸专科与社区全科相互转诊的过渡桥梁。本文介绍了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分级诊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叙述了呼吸门诊综合诊疗中心在呼吸系统慢病分级诊疗中的临床意义:(1)对社区全科医生早期筛查患者进行明确诊断,提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期诊断率,确保诊断的准确性;(2)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初治患者制定规范的诊疗方案,对复治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升级或降级提供指导建议;(3)推广雾化吸入治疗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及规范的雾化吸入治疗;(4)开展全科医生培训,提高社区全科医生肺功能仪、无创机械通气、家庭氧疗及呼吸康复训练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5)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知能力等。同时,本文还介绍了呼吸门诊综合诊疗中心的场地设施、人员配备以及相关诊疗规范。  相似文献   
83.
本文通过分析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准确性、治疗规范性对患者的影响,从患者病情进展原因分析中论述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差异及治疗策略,以期促进社区医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化。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继发动脉性脑梗死、静脉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169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颅脑损伤继发动脉性脑梗死、静脉性脑梗死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瞳孔散大、中线移位≥10 mm、环池消失、入院时GCS评分≤8分、合并伤以及低血压是动脉性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而合并伤、大脑浅静脉损伤及D-二聚体增高是静脉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血压(优势比为3.054;95%可信区间为1.168~3.893;P=0.017)和瞳孔散大(优势比为5.752;95%可信区间为1.035~7.723;P=0.003)是动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大脑浅静脉损伤(优势比为5.827;95%可信区间为1.507~6.384;P=0.002)是静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防治颅脑损伤后动脉性脑梗死或静脉性脑梗死时,脑疝、颅内压、低血压及大脑浅静脉损伤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85.
目的依据临床路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混合痔进行管理,观察临床路径在确保医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作用。方法使用随机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临床路径组和非临床路径组(对照组),观察2组间住院天数、总费用、药占比、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组间住院天数、总费用、药占比等有明显差异,满意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临床路径可强化中药治疗依从性,降低患者住院总费用、药占比和住院天数等,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质量控制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骨盆肿瘤切除后带血管蒂股骨上段翻转重建髋关节的可行性.方法 1)选取10具骨盆标本,测量骨盆重建所需股骨截骨长度,并测量50例股骨干标本滋养孔位置,将截骨长度与滋养孔位置进行比较,确定股骨干滋养动脉在截骨长度内能否得到保留.2)对34具尸体标本髂内动脉和股深动脉主要分支的分布、外径、长度以及臀上、下动脉起始处至耻骨联合下缘距离进行解剖学观测,比较供、受区血管长度和外径,确定合适的吻合血管. 结果 1)股骨近端第1滋养孔和第2滋养孔均在截骨范围外,不能作为移植骨的供血管.2)臀上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上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出1.74~2.23 cm和2.39~2.57 cm;臀下动脉出孔处分别与旋股内、外动脉起始端吻合后总长度比臀下动脉起始处到耻骨联合下缘分别长5.87~6.44 cm和6.51~6.83 cm,能够满足吻合需要,且血管吻合后张力不大.臀上、下动脉出梨状肌孔处、旋股内、外动脉起始处外径相仿,P<0.05,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 骨盆肿瘤尤其是髋臼部位肿瘤切除后利用带血管蒂自体股骨上段翻转移位重建骨盆环、再造髋臼在解剖学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7.
88.
区域卫生信息网络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上海市松江区近年来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工作,在区域卫生数据采集和利用方面有一定突破,主要对松江区域卫生信息网络的组网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9.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a novel electrospinning fabrication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nanofibrous matrix composed of collagen and hyaluronate. This procedure utilized 1,1,1,3,3,3-hexafluoro-2-propanol and formic acid as a mixed solven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photographs revealed that the resulting electrospun nanofibers contained both collagen and hyaluronate. The mean diameter of the composite nanofibrous matrix (as observ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s) was approximately 200 nm; this dimension is similar to that of native fibrous protein within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The expression of proteinases (e.g.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and 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 (TIMPs) have been implicated in epidermal repair during wound healing. Moreo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arless wounds are known to be related to a decreased ratio of TIMP to MMP express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atio of expression of TIMP1 to MMP1 was lower in foreskin fibroblast cells that were cultured on a hyaluronate–collagen composite nanofibrous matrix than in those cultured on an exclusively collagen nanofibrous matrix.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hyaluronate–collagen composite nanofibrous matrix could potentially be used as a wound dressing for the regeneration of scarless skin.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P504S、p63、34βE12在前列腺腺癌中的表达和诊断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30例前列腺癌(PCa)、4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6例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和29例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组织中P504S、p63、34βE12的表达。结果:28例PCa阳性表达P504S,1例灶性阳性,5例PIN灶性阳性表达P504S;P504S在PCa组阳性明显高于BPH、AAH、和PIN组(P〈0.01),灶性阳性表达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1例PCa灶性阳性表达p63和34βE12,49例BPH、4例AAH和26例PIN为p63和34βE12阳性,2例AAH和3例PIN为灶性阳性,PCa组p63和34βE12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其他病变组(P〈0.01),灶性阳性表达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504S是前列腺癌敏感而特异性的标记物,合理利用P504S、p63、34βE12的检测,可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和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