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4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0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70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目的:由于造血干/祖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子代细胞增殖失控等导致的恶性血液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参与这一发生发展过程,检测不同时期其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静脉血中的水平,有利于认知与血管新生及体液免疫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05-06/2006-04在吉林市中心医院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25例,均经FAB分型或免疫学分型确诊,患者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分为:①初诊未治组10例。②复发组5例。③完全缓解组10例。并设9名健康查体者为正常对照。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受试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在评定白细胞介素12水平时,将初诊未治组与复发组合并为初诊复发组:①两组的发病机制相似。②两组病例数较少,单独观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5例患者和9名健康对照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初诊未治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高于完全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②正常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2水平与初诊复发组、完全缓解组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③正常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与白细胞介素12之间存在负相关(r=-0.9644P<0.05)。④初诊复发组、完全缓解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含量之间均无相关性(r=-0.0883,-0.3593,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2含量与临床病情变化有关,可以作为诊断和预测急性白血病发生和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22.
李坚  王艾琳  宿丽娟 《解剖学报》2009,40(3):507-509
目的 观察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耐药性产生的变化情况. 方法 利用载玻片法形成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结构,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阶段的生物膜形态,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微量稀释法检测浮游状态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用二甲氧唑黄(XTT)减低法获得生物膜耐药性的变化情况. 结果 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随着生物膜的成熟不断增强,比游离态菌高100倍以上. 结论 成熟生物膜与耐药性增强有明显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依那普利拉(Ena)和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白屈菜红(Chele)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新生鼠心肌成纤维细胞(CFb)增殖、细胞周期、Ⅰ型胶原纤维(collagen Ⅰ)、PKC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蛋白表达的影响,阐明Ena抗CFb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的新生Wistar大鼠CFb分为对照组、AngⅡ组、Chele+AngⅡ组、Chele+AngⅡ+Ena组和AngⅡ+Ena组,采用胰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培养CFb,四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IC)法测定collagen Ⅰ含量;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印迹法检测PKC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表达。结果:与AngⅡ组比较,Chele和Ena组及Chele+AngⅡ+Ena组CFb增殖率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01),collagen Ⅰ含量降低(P<0.05或P<0.01),CFb G0/G1期细胞百分率升高,S期细胞百分率降低(P<0.05 或P<0.01),PKC和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结论:Ena和Chele能抑制AngⅡ诱导的CFb增殖和胶原蛋白分泌,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KC-cyclinD1转导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24.
李艳明  董营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405-1406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效果。方法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服药指导、心理指导、技能训练、家庭护理、健康教育等综合社区康复指导,比较指导前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病情稳定情况、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社区康复指导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病情稳定情况、劳动能力、生存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社区康复指导能明显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5.
Tat-GFP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穿膜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获得具备穿膜活性与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Tat-GFP融合蛋白,探讨Tat-GFP在MCF-7细胞中的跨膜转运特性。方法:应用pET-24a-Tat-GFP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检测不同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浓度(0.5和1.0 mmol•L-1)和不同温度(22℃和37℃)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Ni-IDA树脂亲和纯化Tat-GFP蛋白,利用GFP特异性抗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洗脱液中的蛋白;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检测Tat-GFP融合蛋白的跨膜转运活性。 结果:0.5和1.0 mmol•L-1 IPTG诱导出的细菌总蛋白中所含的Tat-GFP蛋白量无明显差异;低温(22℃)诱导生产的Tat-GFP蛋白量较37℃更高;Western blotting分析,GFP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PVDF膜上的蛋白,条带灰度与Tat-GFP蛋白上样量有关联;细胞穿膜实验,绿色荧光分布于MCF-7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 结论:低温诱导时大肠杆菌BL21菌体上清液中Tat-GFP融合蛋白量更高,所生产的Tat-GFP融合蛋白既具备穿膜活性又具有易于检测的绿色荧光。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北五味子提取物(EFSC)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马洛替脂组,100、200和400 mg/kgEFSC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CCl4花生油溶液10周建立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各组大鼠给药4周后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蛋白(TP)和一氧化氮(NO)水平,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羟脯氨酸(Hyp)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00和400 mg/kgEFSC组大鼠血清ALB水平和ALB/GLO比值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AST、ALT活性和GLO、NO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中SOD活性和GSH 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Hyp和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EFSC可改善肝功能,抑制肝脏胶原纤维的生成,纠正肝纤维化引起的ALB水平低下,减轻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防止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家族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阐明ASPP家族在结肠癌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结肠癌组织45例、健康人正常结肠组织20例。45例结肠癌组织分为高分化组(11例)、中分化组(21例)和低分化组(13例);按TNM分期分为T1组(7例)、T2组(8例)、T3组(25例)和T4组(5例); 有淋巴转移N1组(19例)和无淋巴转移N0组(2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的ASPP1、ASPP2和iASPP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结肠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①ASPP家族成员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均有表达,结肠癌组织中ASPP1 和ASPP2阳性表达率与正常结肠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织中iASPP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1)。②结肠癌组织中ASPP1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s =0.163,P>0.05);ASPP2阳性表达率随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递减,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s =0.454,P<0.01);结肠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rs =-0.171,P>0.05)。③结肠癌组织中ASPP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rs =-0.268,P>0.05);ASPP2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浸润程度增加而递减,二者呈负相关关系(rs =-0.348,P<0.05);结肠癌组织中iASPP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无相关性(rs =0.231,P>0.05)。④结肠癌组织中ASPP1、ASPP2和iASPP的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rs =0.089、rs=0.044和rs=0.210,P>0.05)。结论:iASPP在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提示其有可能成为良恶性结肠疾病的诊断及鉴别指标;ASPP2与结肠癌病理分级和分期有相关性,可以成为结肠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碱提水溶性多糖对肿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碱液提取、乙醇沉淀、联合脱蛋白和柱层析方法,分离得到粗皮侧耳碱提水溶性多糖WPOP-N1;BalB/C小鼠前肢腋皮下注射S-180肉瘤细胞建立肿瘤小鼠模型,将60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30 mg/kg)、WPOP-N1 低、中和高剂量组(100、200和400 mg/kg),每组10 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在每只小鼠的前肢腋皮下注射S-180肉瘤细胞悬液,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小鼠给予脂多糖10 mg?L-1。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TNF-α水平,评价WPOP-N1对巨噬细胞吞噬作用,NO和TNF-α水平的影响。结果: WPOP-N1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瘤质量分别为(2.38±0.55)、(1.79±0.64)和(1.37±0.51)g,均低于正常对照组[(3.71±0.81)g](P<0.05);WPOP-N1低、中和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5.8%、51.8%和63.1%;WPOP-N1中、高剂量组荷瘤小鼠血清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WPOP-N1低、中和高剂量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和TNF-α水平升高(P<0.05),并具有剂量效应。结论: WPOP-N1具有显著的体内肿瘤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活化巨噬细胞分泌NO和TNF-α,并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相似文献   
29.
背景:已有研究显示AML1-ETO可以通过包括抑制C/EBPα的功能在内的机制引起分化的阻滞。目的:观察AML1-ETO对髓系分化相关基因C/EBP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U937-MOCK和U937-A/E1细胞表面抗原CD11b、CD14的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C/EBPα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C/EBPα蛋白的表达;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研究转染细胞中AML1-ETO与C/EBPα基因启动子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情况。结果与结论:AML1-ETO转染细胞的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和CD14的表达明显下降,且转染了AML1-ETO的U937细胞系中,C/EBPα的mRNA与蛋白水平均下调,转染细胞沉淀富集的DNA中含有C/EBPα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结果提示C/EBPα是AML1-ETO的直接靶基因,AML1-ETO能下调C/EBP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30.
五味子中内生拮抗活性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岩  孙晶波  高洁 《中草药》2014,45(7):996-1001
目的 从不同地区采集五味子植株,分离内生细菌,并进行菌群密度、拮抗菌筛选和抑菌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内生细菌并纯化典型菌株;平板对峙法测定体外拮抗活性;生长速率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 不同种植地、五味子不同器官中内生细菌的菌群密度差异较大,野生的较栽培的大;五味子各器官中,根中的内生细菌最多,其次为茎,叶片中最少。从分得的大量内生细菌中共纯化出302株内生细菌,拮抗菌比率平均为24.19%。从中选出了12株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菌、人参根腐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人参黑斑病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12株菌株的发酵产物对供试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JYg-2对人参根腐病的抑制率最高,达80.02%。结论 五味子植株体内存在大量内生细菌,并且含有一定比率的拮抗菌,拮抗活性稳定。因此五味子内生细菌可以成为开发拮抗菌资源的重要途径,并具有较大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