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体检发现的IgA肾病(IgAN)患者血清IgA、IgA/C3比值在病理损伤评估和诊断预测方面的价值。方法 2005年8月至2010年12月因体检异常来中山医院就诊并经肾活检确诊为IgAN患者239例,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都检测血清IgA、C3水平,病理学分级参照Lee′s分级标准。结果 IgAN患者血清IgA、IgA/C3水平较其他非IgA肾脏病理类型患者高;IgA、IgA/C3与IgAN病理损伤程度无相关性(P>0.05),二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7、0.611。结论血清IgA、IgA/C3比值在IgAN患者明显升高,但二者水平与病理病变无相关性,对体检发现的IgAN诊断预测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32.
血、尿β2-微球蛋白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肾病患者血、尿β2M和尿总蛋白,并对肾穿刺标本进行病理参数半定量积分。结果随肾小管间质病变形态学改变加重,血、尿β2M升高,且与病变分级呈正相关;在血β2M低于临界值的患者中,87.4%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间质病变。结论β2M与肾小管间质形态学改变既联系密切,又不完全平行。β2M异常时,辅助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核因子κB (NF-κB)活性与微炎症、氧化应激状态及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 方法:选取MHD治疗3个月以上的患者(32例),以体检健康者(1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PBMC的NF-κB活性,比色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PBMC的NF-κB活性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NF-κB活性与CVD的关系. 结果: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1 142.4±413.0)ng/mg核蛋白vs(208.3±39.5) ng/mg核蛋白,P<0.05]、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3.2 mg/L vs0.5 mg/L,P<0.05)、TAOC[ (21.9±6.6)U/ml vs (15.7±2.3)U/ml,P<0.05]和MDA[ (6.80±0.86) nmol/ml vs (3.89±0.51) nmol/ml,P<0.05]皆显著高于对照组.单次HD后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显著升高[(2 076.5±690.1)ng/mg核蛋白vs(1 142.2 ±413.0)ng/mg核蛋白,P<0.05],TAOC显著降低[(13.6±5.0) U/ml vs(21.9±6.6)U/m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BMC的NF-κB活性与白细胞计数(r=0.454,P<0.05)、血清hsCRP(r =0.590,P<0.05)及MDA(r=0.390,P<0.05)呈正相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β=0.338,P<0.05)、血清hsCRP(β =0.440,P<0.05)及MDA(β=0.319,P<0.05)皆与PBMC的NF-κB活性独立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BMC的NF-κB活性升高(>1 170.0 ng/mg核蛋白)是C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8.47,P<0.05). 结论:MHD患者PBMC的NF-κB活性显著升高,且与微炎症、氧化应激状态及CVD相关,可作为患者的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34.
《陕西中医》2017,(11):1538-1539
目的:研究尿毒清颗粒对慢性肾脏病(CKD)3~5期患者肾功能以及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存在ESA抵抗的CKD3~5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KD的常规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毒清颗粒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肾功能、ESA抵抗相关指标、血脂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UN、SCr、24h尿蛋白定量、CRP、TC、TG及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eGFR、Hb、Hct及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与对照组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清颗粒治疗CKD3-5期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提高患者的肾功能,改善患者的ESA抵抗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评价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Klotho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探讨Klotho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与CKD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47例接受肾脏活组织病理检查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47例肾癌根治术患者肾脏切除标本中的正常肾脏组织和48例健康志愿者的PBMC分别作为肾组织和PBMC的对照组.采用焦磷酸测序(PS)法检测肾组织和PBMC Klotho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CKD患者肾组织Kloth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04±6.42)%比(9.34±2.43)%,P< 0.01];PBMC Kloth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19±5.86)%比(6.90±2.39)%,P< 0.01].CKD患者PBMC与肾组织Kloth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呈正相关(r=0.811,P<0.01),PBMC Kloth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预测肾组织Klotho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58(P<0.01).肾组织和PBMC Kloth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与eGFR均呈负相关(分别r=-0.827,P<0.01;r=-0.626,P<0.01),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面积呈正相关(r=0.865,P<0.01;r=0.748,P<0.01),与24 h尿蛋白量无相关.结论 CKD患者肾组织和PBMC Kloth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升高,PBMC Klotho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可作为肾组织Klotho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的无创评价指标.Klotho基因启动子超甲基化与肾脏纤维化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评估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开始残余肾功能与维持性透析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9年30日新进入血透或腹透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成年患者资料,随访至2010年3月31日.根据透析开始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10.5、8~<10.5、6~<8、<6 ml· min-1·(1.73 m2)-1 4组.eGFR评估采用MDRD简化公式.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结果 (1)共562例患者入选,透析开始中位eGFR为5.60(2.26~12.62) ml· min-1·(1.73 m2)-1;中位随访时间为17(0~58)个月 ;死亡141例,中位生存期为45.48(43.05 ~47.90)个月.随着透析开始eGFR下降,4组患者Scr、BUN、血尿酸(SUA)、血前白蛋白、血磷、血钙磷乘积、整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平均动脉压(MAP)逐渐升高 ;血红蛋白(Hb)、男性患者比例、并发糖尿病比例、Charison并发症指数≥5比例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随着透析开始eGFR下降,并发左室肥大比例有逐渐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4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与透析预后无显著关系.对透析非早期(>3个月)死亡患者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4组患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是透析1年生存预后的保护因素(HR =0.791,95%CI 0.669~0.935,P<0.01).(3)以心脑血管死亡为终点事件,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是心脑血管生存预后(HR =0.868,95%CI 0.777~0.971,P<0.05)和1年心脑血管生存预后(HR=0.937,95%CI 0.851~0.992,P<0.05)的保护因素.(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腹膜透析患者死亡风险下降10%(HR=0.90,95%CI 0.81~0.99,P< 0.05).血液透析方式4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47),8~<10.5组生存率最低,与6~<8组、<6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P=0.033,P=0.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未显示透析开始eGFR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腹膜透析患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16.6%(HR=0.834,95%CI 0.736~0.946,P<0.01)和32.1%(HR=0.679,95%CI 0.535~0.862,P<0.01).以心脑血管死亡为终点,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开始eGFR增高1 ml·min-1·(1.73 m2)-1,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下降18.2%(HR=0.818,95%CI 0.669~0.999,P<0.05).结论 本组患者透析时机明显晚于国际透析指南的标准.随着透析开始eGFR降低,并发症增多及程度加重.早期透析可能无法提高透析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但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脑血管及1年总体生存预后和腹膜透析、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IgA肾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IgA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肾组织HBV抗原(HBAg),应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和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检测肾组织HBV DNA。结果 100例IgA肾病患者中,血清HBsAg阳性18例(18%);肾组织HBAg阳性31例(31%),HBAg在肾小球中阳性率为65%(20/31),其中HBsAg为32%(10/31),HBcAg为32%(10/31);除肾小球外,HBcAg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肾间质亦有阳性沉积,分别为14例(45%)和2例(6%);Southern印迹杂交证实6例患者中5例肾组织有整合型HBV DNA;原位分子杂交证实肾小管和肾小球中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100%(8/8)和75%(6/8);定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细胞和肾间质浸润的淋巴细胞中。结论 HBV感染与IgA肾病密切相关,HBV可能参与了IgA肾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β2-微球蛋白(β2-MG)在评估IgA肾病(IgAN)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价值。方法:选取IgAN患者201例,免疫比浊法测定血、尿β2-MG;肾小管间质病变评分参照Katafuchi半定量积分标准。结果:血、尿β2-MG随IgAN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加重呈明显升高趋势,血、尿β2-MG与肾小管间质损伤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血β2-MG水平正常(<2.2 mg/L)时,95.6%患者存在肾小管间质病变,其中13.2%患者病变已达中度,尿β2-MG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β2-MG水平异常升高时,对IgAN肾小管间质损伤的评估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在肝硬化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重症肝炎ICU科收治的122例肝硬化患者,分为急性肾损伤(AKI)组和非AKI组。记录其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等资料,并分次收集入院后48 h内尿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液中NGAL水平。结果 AKI组与非AKI组相比,尿NGAL/尿肌酐(Cr)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肝硬化合并AKI患者尿NGAL/尿Cr值与eGFR呈负相关(r=-0.832,P0.01)。尿NGAL/尿C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8。结论肝硬化患者尿NGAL/尿Cr值与eGFR有较好的相关性,是早期诊断肝硬化合并AKI敏感而准确的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老年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及继发性肾脏疾病肾活检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005年123例年龄≥65岁,资料完整,并经临床和肾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患者的肾脏活组织病理和临床资料,并与同期367例中青年患者的肾脏活组织检查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①老年患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膜性肾病最为常见,占原发肾脏疾病的31.46%,其次为IgA肾病(25.84%)。中青年患者原发肾脏疾病中以IgA肾病最为常见,占39.49%,其次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占22.88%。②老年IgA肾病患者病理以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为主,占21.74%,而中青年患者以弥漫系膜增生为主,占30.95%。③糖尿病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占32.35%,狼疮性肾炎是中青年患者最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占58.33%。④老年肾脏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3.60±0.78g.24h^-1)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19±0.68g.24h^-1),P〈0.05。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增高(73.98%比30.51%,P〈0.01)。结论:老年患者肾脏病理类型与中青年患者不一致,老年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膜性肾病为主,IgA肾病的病理类型以FSGS为主;中青年患者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IgA肾病为主,IgA肾病的病理类型以弥漫系膜增生为主。老年患者继发性肾脏疾病的发生率高,以糖尿病肾病最为常见。肾脏病理类型的不同,是老年肾脏病患者临床表现中尿蛋白多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