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6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32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目的 通过全面评价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肝脓肿(KLA)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使之能及时得到针对性治疗.方法 收集2001年3月至2009年1月期间入院的197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其中KLA 106例,非肺炎克雷伯菌单菌感染所致肝脓肿(NKLA)56例,对其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B超、CT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基础疾病方面,KLA患者多伴发糖尿病(53.77%比25.00%,P=0.001)、脂肪肝(16.04%比5.36%,P<0.05).在临床表现方面,KLA患者在腹痛(40.57%比57.14%,P<0.05)、乏力(19.81%比46.43%,P=0.001)、肝肿大(4.72%比14.29%,P<0.05)方面较NKLA患者表现不明显.在实验室检查方面,KLA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较高[(7.84±0.36)mmol/L比(5.76±0.30)mmol/L,P=0.001].影像学检查方面,两组患者皆多为右叶单发脓肿,CT检查结果提示,KLA的脓肿气腔发生率高(32.88%比13.51%,P<0.05)、边缘更为模糊(71.23%比40.54%,P<0.05),且动脉期多呈现分隔强化(41.10%比16.22%,P<0.01).结论 克雷伯菌已成为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致病菌.KLA多伴发糖尿病、脂肪肝,临床症状轻,脓肿气腔发生率高,通过影像学可对其初步诊断,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64-SCTRA)术前评价亲属活体供肾的临床价值。方法:拟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供者84例,行64-SCTRA了解肾实质及肾脏血管情况,并将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相对照。结果:84例供者CT检查均获得满意图像。67例供者双侧肾动脉均为单支,17例供者一侧或双侧肾动脉伴有副肾动脉;14例供者发现肾动脉过早分支;肾动脉内斑块12例,其中11例管腔轻度狭窄,1例管腔中度狭窄;肾静脉双支5例。肾囊肿11例,肾结石4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除1例间质性肺炎、1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供者被剔除,其余82例行开放手术切取供肾,均获得成功。肾静脉、肾盂及输尿管64-SCTRA的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64-SCTRA对肾动脉过早分支的检出率为100%。3例术中发现细小副肾动脉而64-SCTRA未报告。结论:64-SCTRA可对肾脏及肾血管进行充分评估,可作为供肾切取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3.
朱玉胜  吴林霖  颜志平 《当代医学》2009,15(17):287-288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肺动静脉痿的经验方法和疗效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影像学确诊的、并经过介入栓塞治疗后的4例肺动静脉瘘的患者,其中3例为单发囊状型,1例为多发囊状型,3例为女性,1例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0岁。结果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成功,平均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71%上升为术后的90%,患者术前的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在术后逐渐消失;其中1例出院后1周出现脑梗塞。结论利用介入栓塞术可以有效治疗肺动静脉凄并且方法简单,较外科手术切除创伤小,安全系数高,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在1个月内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13例患者,将CT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计收集113例患者的可评价节段910个。64层螺旋CT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3.8%,特异度为97.0%,一致率93.2%,阳性预测值为82.7%,阴性预测值为95.0%,阳性似然比24.4。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较高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用于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CT容积灌注(CTVP)成像参数与其微血管构成的相关性.方法:38例SPN(恶性32例,良性6例)患者行首过法CTVP成像,并进行CD34及α-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完全随机t检验或Wilcoxon法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良、恶性结节间灌注参数及血管参数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SPN的CTVP参数与微血管参数,包括有腔血管面积(LVA)、有腔血管周长(LVP)及有腔血管数目(LVN)的相关性.结果:恶性与良性结节组的血流量(BF)分别为(101.98±43.14)和(59.65±31.25)ml/(100g·min),血容量(BV)分别为(4.56±1.51)和(2.60±1.60)ml/100g,表面通透性(PS)分别为(16.97±7.35)和(6.81±6.65)ml/(100g·min),LVA分别为(423.12±183.24)和(165.29±127.31)μm2/视野、LVP分别为(299.08±138.29)和(134.37±88.24)μm/视野,LVN分别为(16.15±9.62)和(9.08±6.59)条/视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PN的BV值与MVD有相关性(r=0.483,P<0.05),BF值与LVA、LVP及LVN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547、0.507和0.404),BV值与LVA、LVP有相关性(r值为0.714、0.504),PS值与LVA、LVP、LVN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507、0.541、0.473,P均<0.05).结论:SPN的CTVP成像参数与有腔血管参数的相关性好于与MVD的相关性;与血管生成相比较,CTVP成像更多地反映SPN的微血管构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将低剂量多排螺旋CT(MDCT)扫描技术应用我国成人尿路结石探查的可行性方案及其临床应用的可靠性。方法:参照228例体重75kg以下成人腹盆部骶髂关节水平的体径值制作含有各种组织成分并在其中植入2~5mm的草酸钙结石和7mm管径的水管模型;使用GE Lightspeed 16CT机对模型进行常规剂量和一系列低剂量扫描,筛选出可满足结石诊断要求的低剂量可行性扫描方案,并应用于临床探查尿路结石评价其可靠性。结果:辐射量CT-DIvol为2.67、2.99和3.4mGy的3个序列图像质量基本可满足诊断。选择其中CTDIvol为2.99的序列,扫描参数为120kV、60mA、扫描时间0.5s/r、扫描层厚5mm、螺距0.938应用于临床,检查病例104例,诊断尿路结石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67%和88.64%;常规剂量尿路结石检查病例100例,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18%和93.33%;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的95%可信区间有重叠,表示两种方法的特异度与灵敏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合适的低剂量MDCT扫描序列探查成人尿路结石是可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3.0 T与1.5 T MR正常乳腺组织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图像质量,从而评价3.0 T乳腺MRDWI的可行性。方法对44名女性乳腺受检者分别在3.0 T MR与1.5 T MR上行DWI。3.0 T DWI应用选择性水激励(Water excitation)技术行脂肪抑制,1.5 T DWI应用频率选择脂肪饱和(Fatsat)技术行脂肪抑制,b值均为0,1000 s/mm2,其他参数相同。比较3.0 T及1.5 T乳腺MR DWI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测量并计算3.0 T及1.5 T乳腺MR DWI乳腺组织信噪比(SNR)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 T乳腺MR DWI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07±0.79),主观质量评分达到3分(可以诊断)及以上者为34名,占总检查例数的77.27%。1.5 T乳腺MR DWI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23±0.52),主观质量评分达到3分及以上者为42例,占总检查例数的95.4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15,>0.05)。3.0 T乳腺MR DWI的乳腺组织SNR为(52.28±19.34),1.5 T乳腺MR DWI的乳腺组织SNR为(49.97±17.99)。3.0 T乳腺MR DWI图像乳腺组织平均SNR略高于1.5 T,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0,>0.05)。3.0 T MR DWI的平均ADC值为(1.80±0.44)×10-3mm2/s,1.5 T MR DWI的平均ADC值为(1.73±0.32)×10-3 mm2/s,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2,>0.05)。结论 DWI可用于3.0 T MR乳腺成像,图像质量可以达到1.5 T MR DWI的效果,且ADC值与1.5 T的ADC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成像中磁共振BLADE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共90例志愿者,采用数字抽取法随机分为三组,扫描序列分别是:A组:T2WI+FS+Trigger,K空间填充100%;B组:T2WI+FS+Trigger+BLADE,K空间填充100%;C组:T2WI+FS+Trigger+BLADE,K空间填充200%。对不同序列图像伪影评分及正常肝脏实质信噪比(SNR)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肝脏三组伪影评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11.037,P〈0.001),A组伪影统计学上多于B组及C组(P值分别为0.003及0.0012);正常肝脏三组SNR有明显统计学差异(F=11.037,P〈0.001),A组统计学上明显低于B组及C组(P值分别为0.031及0.023)。结论:BLADE技术的应用,可减少肝脏MRI影像伪影,提高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能CT双期增强结合虚拟平扫对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肾脏透明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进行双能CT的单能平扫及双能皮髓交界早期、实质期增强扫描,采用虚拟平扫后处理软件生成虚拟平扫图像,分别根据虚拟平扫结合双期增强及单纯双期增强图像进行诊断,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计算两者诊断肾脏透明细胞癌的准确率,并以x2检验比较;以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常规平扫和虚拟平扫图像对肿瘤的显示;以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所接受的单期X线辐射剂量和总辐射剂量差异、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肿瘤的CT值差异.结果 虚拟平扫结合双能CT双期增强图像对透明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纯双期增强[分别为93.3% (56/60)和78.3% (47/60);x2=5.6,P<0.05].常规平扫显示42例肾透明细胞癌病灶,对肿瘤显示优、良、一般和差的分别为22、12、4和4例,虚拟平扫分别为26、10、3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0,P=1.00).虚拟平扫的单期CTDIvol(8.85±1.28) mGy、DLP剂量(196.45±21.12) mGy·cm和总的CTDIvol( 17.69±2.35) mGy、DLP剂量(392.90±42.25) mGy·cm均低于常规平扫[分别为(10.20±1.44)mGy、(218.29±29.60) mGy·cm、(30.61±3.27) mGy和(654.86±88.81)mGy·cm],t值分别为4.21、3.58、23.63、16.12,P值均<0.05.常规平扫和虚拟平扫的CT值分别为(34.94±7.00)和(39.37±6.3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9,P<0.05).结论 双能CT皮髓交界早期及实质期双期增强结合虚拟平扫对肾脏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较大,对多数患者可以做出准确诊断,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儿童肘关节常见骨折DR片的诊断经验.方法:有确切肘关节外伤史伴肿胀且DR诊断为3种常见骨折的患儿114例.其中肱骨髁上骨折81例,外侧髁骨折20例,内侧髁上骨折13例.观察明确显示的骨折线、肱骨前线征、肱桡小头线征、骨化中心位置和排列顺序及有无前后脂肪垫征、泪滴变形.结果:肱骨髁上骨折中明确显示骨折线比例为97.5%,肱骨前线征为92.6%,泪滴变形为81.5%,前后脂肪垫征为21%;外侧髁骨折中明确显示骨折线比例为85%,肱桡小头线征为65%,骨化中心位置和排列顺序改变为25%,前后脂肪垫征为20%;内侧髁上骨折中骨化中心位置和排列顺序改变比例为76.9%,明确显示骨折线为23.1%,前后脂肪垫征为15.4%.结论:诊断肱骨髁上骨折和外侧髁骨折主要依靠直接显示的骨折线,诊断内上髁骨折主要依靠肘部骨化中心位置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肱骨前线征、泪滴变形、肱桡小头线征、脂肪垫征都是十分重要的辅助诊断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