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3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58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99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405篇
内科学   109篇
皮肤病学   43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科学   139篇
综合类   419篇
预防医学   19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0篇
中国医学   93篇
肿瘤学   3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曹丽  孙燕  张静  曹雷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43(9):1836-1839
目的 研究羟氯喹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用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iv利妥昔单抗注射液,100 mg/次,1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硫酸羟氯喹片,0.4 g/次,2次/d。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24 h尿蛋白、血肌酐、血清白蛋白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4(P<0.05)。治疗后,两组的SLEDAI评分、血肌酐及24 h尿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SLEDAI评分、血肌酐及24 h尿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7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IL-4、IL-17和MCP-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羟氯喹联合利妥昔单抗能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清IL-4、IL-17和MCP-4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2.
体内嘌呤代谢紊乱会引起高尿酸血症 (hyperuricemia, HUA)。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不仅与痛风相关 ,还与心、肾、神经和免疫等多个系统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健康。该文探讨了高尿酸血症与多系统疾病之间的最新进展,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高尿酸血症及血尿酸的认识。  相似文献   
63.
段莎  刘倩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9):2834-2837,2840
目的 探讨微小RNA-181b(miR-181b)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65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组,选取28例胃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癌前病变组,另选取同期32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181 b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比较胃癌组、癌前病变组和健康组血清miR-181 b、CEA水平;分析血清miR-181b、CEA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血清miR-181 b、CEA对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胃癌组血清miR-181 b、CEA水平高于健康组和癌前病变组(P<0.05);癌前病变组血清miR-181b、CEA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血清miR-181b、CEA水平与胃癌患者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病理分型、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有关(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血清miR-181b水平与CEA水平呈正相关(r=0.554,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81b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灵敏度为90.6%,特异度为79.1%,均高于CEA.结论 miR-181 b在胃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且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还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对盆底重建手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康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该院收治的因盆底器官脱垂行盆底重建术的患者96例,分为ERAS组与对照组,各48例.ERAS组围术期给予ERAS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主观舒适度、术后应激反应、康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0.5 h比较,ERAS组口渴感、饥饿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48 h比较,ERAS组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留置尿管时间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6个月后盆腔器官脱垂分级(POP-Q)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S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可提高盆底重建手术患者舒适度,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与关节镜测量膝关节软骨缺损面积的一致性。方法选取36例(36膝)因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入院患者,对照分析其关节镜及术前 MRI 资料。比较 MRI 与关节镜术中测量软骨缺损区面积的一致性。结果MRI 与关节镜均发现膝关节软骨缺损92处,平均每例2.6处。经 MRI 测量,平均每膝的软骨缺损面积为(1.9±1.5)cm2;经关节镜测量,平均每膝的软骨缺损面积为(2.9±2.6)cm2;MRI 与关节镜测量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MRI 的评估结果低于关节镜测量结果,平均差值为(1.7±1.1)cm2。MRI 测量的面积为关节镜测量结果的70.1%。结论MRI 诊断关节软骨缺损病灶数目上与关节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直接或间接反映膝关节软骨缺损面积,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66.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4年3月收治的2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LCBDE组(116例)和EST组(94例),对比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1%vs.95.74%,P=0.175),但LCBDE组一期治愈率高于EST组(97.4%vs.90.4%,P=0.038);两组残余结石率、平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EST组一期治疗后9例残余结石患者行第2次EST治疗,6例残余结石患者行第3次EST治疗;首次EST失败的患者,其住院时间与花费明显增加;LCBDE组围手术期总并发症以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EST组(均P0.05),差异主要来源于EST相关并发症。结论: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一期治愈率高于EST,且并发症率低于EST组,能保留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生理功能,可同时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处理胆囊病变。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应首先考虑LCBDE。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总结医源性胆管损伤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疗效、经验及教训.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8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损伤类型、手术时机及方式、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参照Bismuthi-Strasberg分型标准.A型2例、C型1例均行局部缝扎或修补.D型4例,分别行胆管修补、或T管引流、ERCP+ENBD术.E1型3例,2例行胆管端端吻合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胆漏、腹水,PTC提示吻合口断裂,经腹腔引流3个月后行肝肠吻合术;另1例行胆肠吻合术.其余E2型5例,E3型2例,E4型1例均行胆肠吻合术.结论 明确病理损伤的类型是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的前提,根据患者的表现及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修复方案,注重手术方法及细节,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8.
目的 研究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 SalB)对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 MPP+)所致PC12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使用MPP 处理PC12细胞建立损伤模型,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ATP合成被用于检测线粒体功能,使用PCR检测线粒体DNA、PGC-1、NRF-1和TFAM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用于检测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①SalB显著减轻MPP 所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线粒体ATP合成减少。②SalB明显增加MPP 处理后线粒体DNA、PGC-1、NRF-1和TFAM基因表达。③SalB增加MPP 处理后Opa-1和Mfn-1表达,而抑制Drp-1和Fis-1的表达。结论 SalB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融合相关蛋白对MPP 所致PC12细胞线粒体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SAA及IP-10与炎性因子水平相关性分析.方法 选择慢阻肺患者78例,分为AECOPD组(A组)、COPD组(B组),并选择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C组),分别有31、47、50例,分别对各组SAA及IP-l0与炎性因子进行检测.结果 A组患者SAA及IP-10水平较B、C组均出现升高(P<0.05),B组患者较C组SAA及IP-10均出现升高(P<0.05).A组患者IL-1、IL-6、TNF-α较B、C组均出现升高(P<0.05),B组患者较C组IL-1、IL-6、TNF-α均出现升高(P<0.05).SAA与IL-6、NF-α显正相关(P<0.05),与IL-1未见显著相关性(P>0.05),IP-10与IL-1、IL-6、TNF-α正相关(P<0.05).结论 SAA及IP-10水甲升高与炎性因子密切相关,共同参与慢阻肺患者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并评价改良插胃管法在老年尿毒症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41例肾内科老年尿毒症吞咽障碍需要鼻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例和改良组2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插胃管法,改良组采用改良插胃管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恶心呕吐和呛咳发生率。结果改良组1次置管成功率、2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1,χ2=4.221,均P<0.05);改良组置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2.271,P<0.05),置管时呛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6,P>0.05),置管费用无差异。结论改良插胃管法能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