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0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29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6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38篇
内科学   20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298篇
预防医学   50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403篇
  5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4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初步报告Q法自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Q-ESD)应用于大范围早期食管癌(EE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接受ESD治疗的82例大范围EEC(单发病灶>1/2周径或纵径长度>5 cm)患者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传统ESD组(n=44)和Q-ESD组(n=38),比较两组操作面积、操作时间、操作速度、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并发症情况。结果82例病灶均于内镜下成功整块切除。Q-ESD组和传统ESD组在操作面积[779.8(329.9~2552.5)mm^2比875.7(417.8~1914.8)mm^2,U=155,P=0.636]、操作时间[63(41~177)min比59(42~169)min,U=171,P=0.167]、完整切除率[94.7%(36/38)比93.2%(41/44),χ^2=0.086,P=0.769]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Q-ESD组操作速度快[14.9(5.4~20.8)mm^2/min比9.0(5.0~19.5)mm^2/min,U=142,P=0.035],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低[7.9%(3/38)比27.3%(12/44),χ^2=5.123,P=0.023],术后狭窄发生率低[5.3%(2/38)比20.5%(9/44),χ^2=4.051,P=0.044]。除传统ESD组有1例穿孔外,未发生其他不良事件。结论Q-ESD是治疗大范围EEC安全有效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探讨ICU内血流感染所致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重症外科ICU内血流感染相关脓毒性休克患者42例,依据预后分为存活组(31例)和死亡组(11例)。收集两组患者早期复苏阶段不同时间点的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计算组间差异,探讨乳酸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通过描绘各乳酸指标受试者的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获得与预后相关性最好的乳酸指标。结果复苏开始以后0,6,12 h的乳酸值以及6,12 h乳酸清除率存活组与死亡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的乳酸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可用于ICU内血流感染相关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相比较其他时间点的乳酸指标,复苏12 h后的乳酸值与预后相关性更大  相似文献   
44.
目的 研究抗p53抗体检测以及与甲胎蛋白(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诊断的效能。 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50例HCC、50例肝脏良性病变(LBL)、50例健康对照(HC)患者的血清抗p53抗体与AFP。 结果 HCC组血清抗p53抗体的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LBL组(P<0.05)和HC组(P<0.01)。抗p53抗体对HCC的敏感性为36.0%,特异性为91.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0(95% CI 0.547~0.707); AFP对HCC的敏感性为54.0%,特异性为83.0%,AUC为0.685(95%CI 0.604~0.758); 抗p53抗体与AFP联合检测可将对HCC敏感性提高至76.0%(特异性80.0%),AUC提高至0.770(95% CI 0.694~0.835)。 结论 抗p53抗体对HCC具有理想诊断价值; 抗p53抗体与AFP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对HCC的诊断效能(在保证特异性的前提下,提高敏感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血小板参数、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PDW/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MPV/PLT)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6月接受住院治疗的24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指标\[入院时初次血小板参数(PLT1,MPV1及PDW1)、出院前或者临终前最后一次的血小板参数(PLT2,MPV2及PDW2)\];根据患者病情分为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参数;绘制PDW/PLT比值和MPV/PLT比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根据ROC曲线得到PDW2/PLT2和MPV2/PLT2对应的Cut\|off值,比较不同水平PDW/PLT和MPV/PLT比值患者的炎症指标和死亡率的区别。结果(1)死亡组的PLT呈下降趋势,但MPV及PDW呈上升趋势;(2)重症肺炎组的PLT1及PLT2小于非重症组,MPV2,PDW1及PDW2均大于非重症组;(3)高MPV/PLT比值组、高PDW/PLT比值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死亡率、CRUB\|65评分均显著高于低比值组。结论(1)临床上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PLT呈下降趋势,PDW和MPV呈上升趋势,提示肺炎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PDW/PLT和MPV/PLT比值增大与肺炎患者死亡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
李真真  陈德伟 《心脏杂志》2014,26(4):456-458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面CD44的表达变化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正常对照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7例的PBMC表面CD44 mRNA进行检测,并以β-actin作为内参进行半定量评价。结果:1UAP和AMI组PBMC表面CD44 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2AMI组PBMC表面CD44 mRNA水平显著高于UAP组(P0.05);3SA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BMC表面CD44 mRN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BMC表面CD44表达的水平与冠心病及其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47.
陈名峰  周瑞玲  陈兴泳 《内科》2014,(2):145-147
目的观察二十五味珊瑚丸联合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15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4例)给予二十五味珊瑚丸联合西比灵治疗,对照组(74例)单用西比灵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评定,并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评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内皮素含量。结果与单用西比灵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二十五味珊瑚丸和西比灵联合治疗的观察组临床疗效好,总有效率高,可以更有效地减轻头痛的程度,缓解伴随的非头痛症状如焦虑、抑郁,不仅如此,联合治疗的观察组中血浆内皮素水平在治疗后下降更明显。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二十五味珊瑚丸和西比灵联合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8.
《口腔医学》2013,(5):354-356
目的评价改良的上颌窦外提升术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28例需行上颌窦外提升术的患者,其中15例行改良上颌窦外提升术,13例行传统上颌窦外提升术,临床观察12个月。结果改良术式组中患者无1例出现术中上颌窦黏膜穿孔,传统术式组中3例患者出现上颌窦黏膜穿孔(23.1%),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术后12个月,所有种植体均无松动脱落。结论本组病例结果提示应用改良的上颌窦外提升术并进行同期种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评估正常人动脉顺应性与糖化血红蛋白之间的关联.方法 横断面调查福建沿海地区30岁以上健康人1175例,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价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相关情况.结果 (1)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相关性(r=0.147,P<0.05);(2)糖化血红蛋白四分法组间显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比例升高;异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糖化血红蛋白大于正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组(P<0.05);(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尿酸为正常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比值比最大(OR=2.692,P<0.05).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独立相关,提示非糖尿病健康人群中中间高血糖水平参与了大动脉血管壁早期功能或结构性损伤.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蛹虫草乙酸乙酯提取物(GSCME)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衰老和细胞内活性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s,分3组:对照组(D-葡萄糖5.5mmol/L)、高糖组(D-葡萄糖40mmol/L)、GSCME组(GSCME 50μg/ml+D-葡萄糖40mmol/L),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SA-β-gal阳性衰老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干预24、48、72h后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OD:48h:(0.599±0.062)比(0.375±0.013)],P均〈0.01;高糖孵育48h后SA-β-gal阳性细胞率[(50.70±1.49)%比(89.63±0.69)%]、G0/G1期细胞百分率[(49.15±2.56)%比(76.59±3.58)%]、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1.03±0.15)比(3.60±0.36)]均明显增加,P均〈0.01。与高糖组相比,GSCME孵育48h、72hHUVECs增殖率显著上升[48h:(0.375±0.013)比(0.424±0.023)],P均〈0.05,孵育48h显著降低SA-β-gal阳性细胞率[(89.63±0.69)%比(65.81±1.50)%]、G0/G1期细胞百分率[(76.59±3.58)%比(52.70±5.64)%]及细胞内ROS水平[(3.60±0.36)比(1.67±0.21)],P〈0.05~0.01。结论:蛹虫草提取物可延缓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衰老进程,降低细胞内活性氧从而减轻细胞氧化损伤可能是其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