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38篇
药学   11篇
  4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目的比较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5—2019-05诊治的55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6例采用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观察组),29例采用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邻近节段退变数,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4个月的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改善脊髓功能,增加颈椎活动度,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七氟烷吸入麻醉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对其围手术期机体血流动力学、心肌的影响情况。方法研究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经七氟烷吸入麻醉,对照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行丙泊酚麻醉,记录两组围术期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心肌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前MAP、HR对比P0.05;术后2h研究组HR、MAP、CK-MB、cTnI水平均较术前有所上升,术后6h两组上述指标较术后2h有所下降(P0.05),研究组术后2h、术后6hHR、MAP、CK-MB、cTnI水平相较于术前变化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应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效果显著,有利于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及减少心肌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后放置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接受PELD手术治疗的1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放置引流管,分为放置引流管组与未放置...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饮食结构的变化,动物蛋白摄入相对增多,加上步入中老年后体力劳动的减少,中老年肥胖病的比例逐年增多,以肥胖为诱因的各种慢性病也呈上升趋势,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已相继成为慢性病发病前列。单纯性肥胖,是能量代谢失衡造成的,当摄入大于消耗的时候,引起脂肪堆积、内分泌紊乱,从而形成肥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七氟烷、丙泊酚麻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及心肌酶的影响效果。方法将在我院进行全麻手术治疗的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期间血压、心率以及血清心肌酶谱浓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插管5min及切皮1h的SBP、DBP及HR较术前均有所降低,A组患者SBP、DBP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HR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6、12h及24h,A组患者cTnl、LDH及CK-MB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七氟烷对患者的心率及心肌酶的影响明显小于丙泊酚,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8):1638-1642
[目的]比较3D导航下经皮螺钉与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骶髂复合体(SIC)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5月本科收治的49例老年SIC损伤患者,其中21例采用3D导航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3D导航组),28例采用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钢板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3D导航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优于钢板组,而3D导航组X线暴露时间较钢板组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2.53±2.31)个月。末次随访时按Majeed评价标准,3D导航组优11例、良9例、可1例,优良率95.24%,钢板组优15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2.9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按Matta放射学标准,3D导航组优14例(66.67%)、良6例(28.57%)、可1例(4.76%);钢板组:优19例(67.86%)、良6例(32.14%)、可3例(10.7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导航组骨折愈合时间(11.40±1.00)周;钢板组(12.95±1.04)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与后路微创重建钢板内固定相比,3D导航引导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SIC损伤准确性与安全性更高,且创伤小、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