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9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55-2260
[目的]观察SRY相关高迁移组box基因9蛋白(Sox9)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促进腱骨结合处愈合的作用。[方法]72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Sox9组、CTGF组、BMP-2组及对照组。Sox9组、CTGF组、BMP-2组分别于骨与肌腱的缝合处注入浓度为200 ng/ml的Sox9、CTGF及BMP-2各2 ml,对照组只手术但不注射任何材料。建立动物模型后对四组行动物实验并分别于术后4、8及12周行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检查,统计学分析结果。[结果]术后第4、8、12周,Sox9组、CTGF组的组织学愈合情况均好于对照组,生物力学分析中Sox9组、CTGF组腱骨愈合界面的横截面积均低于对照组,拉断负荷及极限拉应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BMP-2组各项指标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ox9以及CTGF组能够促进腱骨结合处的早期愈合,并能够增加其生物力学强度,而BMP-2对骨肌腱结合部位愈合并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可吸收螺钉张力带固定横行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及稳定性。方法在12具新鲜膝关节标本上制作横行髌骨骨折模型,分别用可吸收螺钉联合张力带(polydloxanone suture,PDS)(A组)、AO张力带(B组)固定,牵拉股四头肌肌腱,使其从屈曲90°至完全伸直,反复加载后测试髌骨骨折端的位移。结果无论膝关节是处于屈曲位,还是伸直位,除第1次加载,A组骨折端位移较B组大(P0.05);两组随着循环加载次数的增加,骨折端位移逐渐增加(P0.05)。A组均在加载1 200次左右固定失败(即位移大于3 mm)。结论可吸收内植物固定横行髌骨骨折无需二次手术,但是其稳定性显著低于克氏针张力带法,需要外固定支具辅助固定。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寰枕后膜的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与椎动脉的解剖结构关系,探讨寰枕后膜挛缩对椎动脉供血不足的可能解剖学机制。方法观察10具头颈部标本寰枕后膜的形态及其椎动脉第3段的解剖关系。结果寰枕后膜与椎动脉第3段解剖关系紧密,在椎动脉行于寰椎椎动脉沟内时覆盖其上,双侧椎动脉在离开椎动脉沟进入枕骨大孔入颅时行走于寰枕后膜内,寰枕后膜对其有明显限制作用。结论寰枕后膜对该段椎动脉有明显的限制固定作用,寰枕后膜病变、头颈部旋转运动时有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基础,但需要更多解剖观察、实验验证及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54.
目的分析骨折病人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骨折部位、骨折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出现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收集因骨折住院的病人35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再划分为A组(ISS ≤ 16分,n=178),B组(ISS>16~ < 25分,n=62)和C组(ISS ≥ 25分,n=110);根据病人治疗期间是否出现DVT分为DVT组(n=32)和非DVT组(n=318)。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100名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D-D、FIB水平。结果观察组D-D、FIB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 < 0.01);不同骨折部位的D-D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多发性、脊柱、胫腓骨、足骨、股骨、肱骨、尺桡骨,FIB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多发性、胫腓骨、足骨、脊柱、肱骨、股骨、尺桡骨。随着损伤程度越严重,D-D、FIB水平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 < 0.01);DVT组D-D、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D、FIB与DVT的发生有较强的相关性(P < 0.01和P < 0.05)。结论D-D、FIB水平的检测可以帮助判断病人的凝血情况、病情的严重情况以及帮助预测DVT的发生率,是骨折病人重要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5.
自1993年12月以来,本科采用脊往前路减压、Kaneda内固定术共治疗腰椎体爆裂性骨折并不完全截瘫8例,随访1~1.5年,均获得满意效果.作者体会到本手术方法行椎管前方减压方便、彻底,Kaneda内固定后脊往稳定性好,又只固定三个椎体,术后对脊柱活动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56.
随着社区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社区护理的深入,需家庭治疗的项目越来越多,其中家庭输液治疗占很大的比例。根据这一特点,1999年我院护理人员在家庭输液过程中,对患者及家属开展了全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004年8月,笔者对本社区内家庭输液的200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7.
目的 介绍迷你型钢板在手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指骨、掌骨折应用迷你型钢板做内固定,共进行了32例,均在16岁以上的人群中应用。结果 骨折对住固定可靠,不影响关节功能及术后的功能锻练,便于术后护理,组织反应小,但操作繁琐,需再次手术取出费用大。结论 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换药次数少,感染率低,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8.
目的对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5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采用经前、后路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最短7个月,最长4年,平均2年7个月.术后内固定稳固,骨折复位佳,椎管有效径恢复,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较大恢复.结论前、后路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效果显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9.
多层螺旋CT仿真椎管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仿真椎管内镜(MSCT-VEVC)的成像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正常人的椎管(颈段椎管14例、胸段椎管8例、腰段椎管12例,骶段椎管2例)和28例病变椎管脊椎行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结束后行薄层重建,将图像传入CT 3D工作站,用Fly-Through软件作仿真内镜处理,并就MSCT-VEVC图像与CT轴位、多平面成像(MPR)、表面遮盖法成像(SSD)、容积成像(VR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受检椎管均成功进行CT仿真椎管镜成像,MSCT-VEVC像清楚显示相应正常骨性椎管及病理改变的管内表面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椎管镜能立体、直观、全面地展示椎管形态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充分信息.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0例正常成人双侧腕关节CT数据,应用Mimics 17.0软件建立腕关节三维模型,获取双侧腕关节解剖参数并进行比较。将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收治的79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2组,其中3D打印组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前以健侧腕关节三维镜像为模板进行模拟复位,3D打印骨折模型,选择合适内固定物;常规手术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评估两组术中及术后疗效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30例正常成人双侧腕关节掌倾角及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以健侧腕关节三维镜像作为复原标准是可行的。5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1个月。3D打印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常规手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15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P 0.05)。两组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但3D打印组更接近于正常水平;腕关节功能优良率3D打印组高于常规手术组(84%vs 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以健侧镜像为复位模板的3D打印辅助下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具有精准化、个性化的特点,尽管术前准备时间较长,但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缓解疼痛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