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96篇
中国医学   33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慢性疾病,也就是说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不能将“信号”正常传递到肌肉,使肌肉丧失了收缩功能。本病的病因是全身性的,但影响的肌肉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轻者主要影响眼部,如眼睑下垂、复视、斜视等;表情肌和咀嚼肌无力时表现为表情淡漠、不能鼓腮吹气等;发展到延髓肌无力则出现语言不利、伸舌不灵、进食困难、饮食呛咳等,甚至出现肌无力危象。 那么影响“信号”传递的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中药硬皮灵1号及4号对硬皮病食管硬化的疗效方法硬皮病食管硬化患者31例,应用硬皮灵1号(主要由鹿茸、肉桂、附子、丹参、汉防已等药组成)、硬皮灵4号(主要由乌药、木香、榔片、陈皮、清半夏、山慈姑、绞股蓝等药组成)进行治疗,其中男性9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14.1;年龄31岁~62岁,平均47.6岁;病程最短6mo,最长17a,平均3.9a;3mo为1疗程.主要临床症状为吞咽困难28例,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19例,嗳气14例,反酸12例,呕吐6例,出血2例.3mo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X线表现的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效13例,好转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1%.结论硬皮灵1号及4号对硬皮病食管硬化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3.
阿茨海默病(A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起病隐袭,临床表现为记忆力和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大量的老年斑(SPs)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为主要的病理学特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AD发病率仅次于心脏病、肿瘤和中风,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导致死亡的第4位原因。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但迄今为止,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现代医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学说、胆碱能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炎性学说、雌激素学说等,缺乏一个整体的病理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74.
中医外治方法治疗硬皮病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刚  陆春玲  安立 《四川中医》2002,20(8):18-19
中医外治方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脉、透达腠理、祛邪和正、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等作用,其作用机理分局部作用和整体作用两方面,比较适合治疗硬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皮肤病变,而且符合硬皮病的病理机制。硬皮病外治用药应采取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寒热辨证用药的基础上,结合对症用药,并选择加用透皮药物及合适的外治方法,制定出具体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75.
钟起诚 《新中医》2004,36(2):3-6
现代免疫学和中医药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认识上有其内在联系,中医药学的正邪斗争、阴阳平衡、气血功能、脏腑功能包含了现代免疫学的多种免疫机理。从中医药学与现代免疫学的互相联系中来探讨SLE的发病机理,可以提供中医药治疗SLE的理论依据,指导临床,从而探索一条治疗SLE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6.
络病是区别于血瘀证的新研究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2006,5(3):189-190
络脉与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血瘀与活血化瘀也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证型和有效治法,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为其推广与应用奠定了基础。络脉与络病学说历史上虽经历三次里程碑式的发展,但始终未引起历代医家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亦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近年随着应用络病学说指导治疗难治性疾病取得显著疗效,络病学说逐渐引起医学界关注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但也应注意到历史上存在把络病与血瘀证相混淆的现象,至今也未能把二者完全区分开来,这无疑阻碍了络脉与络病学说的继承发…  相似文献   
77.
微波治疗膀胱白斑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采用微波治疗膀胱白斑患者 3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3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分别为 42岁、47岁和 51岁 ,病程分别为 5年、8年和 >2 0年 ,均有长期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和尿不净感 ,并伴有排尿缓慢、尿等待、排尿无力等症状。尿常规检查阴性 ,膀胱镜检查 :膀胱黏膜呈灰白色覆盖表面 ,膀胱颈部及三角区明显呈斑块样增厚 ,病程 >2 0年患者全膀胱黏膜似雪状增厚。病例活检均证实为“膀胱白斑” ,彩超检查膀胱壁不规则增厚 ,储存尿量分别为 3 50ml、3 50ml和 2 50ml,排尿后残留量分别为 60ml、65ml和 2 16ml。 3例患者…  相似文献   
78.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脂质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成为泡沫细胞,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条纹和粥样斑块。过去几年中,对于单核细胞如何聚集、分化、摄取脂质及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单核/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复杂性提示其很可能会成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靶点。本文就单核/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行为变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9.
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及数量减少在2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中药保护胰岛β细胞的疗效已经逐渐被认可,并在2型糖尿病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近几年中药提取成分,中药单体及复方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机制进行总结发现,一些中药提取成分(如接骨木多糖、桑叶总黄酮等)、中药单体(如三丫苦、水蛭等)及中药复方(如清热降浊汤、津力达颗粒等)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及治疗T2DM的作用。中药可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减少胰岛β细胞凋亡,并且可间接通过改善血清及胰腺组织氧化应激、改善胰岛细胞胰岛素抵抗、提高血清、肝脏及肠道组织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改善胰岛微循环、调节胰岛β细胞自噬水平等途径保护胰岛β细胞。中药因其成分的复杂性而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涉及多种靶点及机制,并具有良好效果,而且基于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中药在T2DM的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中药作为胰岛β细胞保护类药物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从中药及中药复方中筛选新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究津力达颗粒(人参、黄精、苍术、苦参、麦冬、地黄、何首乌、山茱萸等)对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Apo E-/-小鼠骨骼肌甘油三酯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8只雄性C57BL/6J小鼠设为正常组。40只雄性Apo E-/-小鼠喂养16周后分为模型组、罗格列酮组、津力达颗粒低,中和高剂量组,灌胃给药8周.采用组织游离脂肪酸试剂盒、BCA蛋白浓度法测定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含量;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评价小鼠的胰岛素抵抗程度;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小鼠骨骼肌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2、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津力达颗粒能够降低小鼠的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下调小鼠骨骼肌游离脂肪酸含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同时上调小鼠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底物2,下调SREBP-1c mRNA和蛋白表达。结论津力达颗粒能够明显改善小鼠糖耐量异常来改善高脂诱导的Apo E-/-小鼠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