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世纪之交,具有我国传统特色和独特优势的中医药,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当前,如何促进中药现代化,使中药研究建立能为国际认可和接受的客观、严格、科学的标准与规范,已成为中医药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途径与方法 1.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 中医理论的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没有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22.
中药为主治特发性垂体性侏儒症1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性侏儒症是影响少儿生长发育常见的疾病之一,而特发性垂体性侏儒症又是垂体侏儒中最多见的一种。笔者从1988~1998年治疗此类患者1000余例,随机抽取138例,现将临床特点、病因分析、治疗情况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38例患者均符合《内分泌生理...  相似文献   
23.
窦勇 《中医杂志》2011,(20):1785-1786
冠"五苓散"名者共有四方,出自《伤寒论》、《普济方》、《万病回春》、《医宗金鉴》,但名同药异。《太平圣惠方》猪苓散,《宣明论方》五苓汤,与《伤寒论》五苓散,名异药同。本文取五苓汤,由猪苓、泽泻、白  相似文献   
24.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的代表方,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的病症,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为辨证要点。我在临床常用此方加减治疗某些疑难杂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举例如下。1突发性耳聋汪某,女,43岁,1995年6月13日初...  相似文献   
2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指胃黏膜遭到反复侵害而见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病症。魏睦新教授采用宏观辨证分型治疗和微观辨病分类治疗,使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逆转,疗效显著,对于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恶变成胃癌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黄飞 《中国厂矿医学》2006,19(2):182-182
变应性鼻炎(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易感个体接触变应原或过敏原引起的鼻黏膜的慢性炎症。2003年至2004年,我们应用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肌内注射治疗AR,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62例AR患者均符合过敏性鼻炎的诊断标准〔1〕,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龄11~55岁。有鼻塞、鼻痒、流清水样鼻涕、打喷嚏等症状。病程5月~15年。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呈阳性,予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每鼻孔2喷(40μg/喷),每天用药量为400μg,连用4周。合并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 m l,肌内注射,…  相似文献   
27.
刘景  王威 《河北中医》2011,33(9):1353-1355
目的观察针刺、康复手法结合生物反馈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峰与肱骨头间隙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予针刺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康复手法及生物反馈治疗。2组均7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肩峰与肱骨头间隙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肩峰与肱骨头间隙均较本组治疗前缩小(P〈0.05),且治疗组缩小更明显(P〈0.05)。治疗组显效率55.56%,对照组显效率24.24%,2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康复手法结合生物反馈疗法可有效缩小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肩峰与肱骨头间隙,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8.
目前,在中医院的经济收入和支出中,药品约占全院的60~70%。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做好药品采购工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 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3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和对照组62例,两组均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凉血通瘀方,疗程均为21天.疗程结束后统计并比较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瘀热阻窍证候积分、综合疗效及脑出血量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1天、21天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与11天比较,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亦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21天,两组瘀热阻窍证候评分及脑出血量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总有效率7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凉血通瘀方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阻窍证能显著提高疗效,降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及瘀热阻窍证候评分,促进脑出血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