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1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24篇
临床医学   537篇
内科学   66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123篇
综合类   148篇
预防医学   55篇
药学   151篇
  3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6 毫秒
61.
肺血减少型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 with de-creased pulmonary blood flow,d-CHD )是指包含肺动脉狭窄或闭锁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伴有肺动脉狭窄的右室双出口、肺动脉闭锁等,此类先天性心脏病会不同程度出现体肺侧支。介入及手术联合已成为治疗有体肺侧支 d-CHD 的标准模式,在介入封堵术及外科行结扎、侧支汇总术前,行心脏螺旋 CT 检查,可提前明确侧支血管部位、数量并制定计划,以减少术中寻找时间[1]。本文介绍本院 MSCT 对 d-CHD主要体肺侧支检查的经验。  相似文献   
62.
目的评估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10例频发室早患者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对所有病例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0例室早均消融成功,并证实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不同部位,根据成功消融靶点将本组病例分为3组,二尖瓣环前侧壁组(4例)、二尖瓣环后侧壁组(3例)、二尖瓣环后间隔组(3例)。所有病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位于V1~V2导联,绝大部分病例V6导联可见s波。对各组二尖瓣环室早心电图做进一步比较,可概括出系列心电图判断指标用以估计消融靶点的部位。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起源点邻近二尖瓣环的频发室早可取得良好效果,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判定室早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利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组和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法洛氏四联症患者的心脏外形及室间隔缺损的实体模型,探讨其在复杂性心脏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35例法洛氏四联症患者的CTA断层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三维重组、快速成型制备l∶l三维实体模型,并与术中结果对照。结果35例患者外科手术均在三维实体模型指导下完成,手术过程顺利。35例患者术中所见与三维实体模型的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及大小一致,实体模型获得的室间隔缺损补片最大径平均值为(14.98±0.32)mm,术中室间隔缺损最大径实际测量值平均值为(15.11±0.35)mm,两者无显著性差异(t=0.83,P=0.412)。35例患者辐射剂量CTDI、DLP、ED数据平均值分别为:(2.55±0.72)m Gy、(26.79±9.95)m Gy/cm、(0.59±0.16)m Sv。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组与快速成型技术能够准确和直观地反映法洛氏四联症的室间隔缺损病变情况,为制作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的实体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射频消融术后留置导尿率中的作用。方法将158例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本科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180例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本科行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留置导尿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留置导尿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射频消融术后留置导尿率,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SBAR沟通方式在心内科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效果和评价。方法征求本专业的医护人员关于交班报告内容的意见,建立体现专科特点的SBAR模板,介绍SBAR报告方式在医护交班中应用的有效性,根据专业特点设计SBAR交班报告模板、培训、实施,以实施前后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施后130例报告,交班内容的全面性较实施前提高(P<0.05),医生对交班报告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P<0.05)。结论 SBAR沟通方式是医护人员之间快速准确传递病情的一种方式,运用SBAR模式能够提高医护间的有效性,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评判性思维和表达沟通能力,有助于医护和谐团队的建立。  相似文献   
66.
<正>心脏横纹肌肉瘤来源于横纹肌细胞或向横纹肌分化的间质细胞,是心脏恶性肿瘤之一,肿瘤突入心腔,侵及瓣膜、大血管及纵隔,当发生心内梗阻时,可表现为心慌、气短、胸痛、心衰、突然晕厥等[1]。本院于2013年6月17日收治1例原发性心脏横纹肌肉瘤患者,于2013年7月5日为患者施行了肿瘤切除术,术后23 d患者康复出院。现将该患者护理方法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61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半月余,加重伴水肿1周",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CCU低年资护士综合抢救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2012年29名入职于CCU及调入CCU工作不满2年的低年资护士,采用PDCA循环教学管理法,以心肺复苏、呼吸机应用、除颤仪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植入配合及抢救情景模拟为重点,从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两个层面入手,组织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授课和考核。结果实施PDCA循环教学管理6个月后,低年资护士在心肺复苏、呼吸机、除颤仪、主动脉球囊反搏植入配合的临床实践操作水平上较前明显提高,分别为心肺复苏(70.4±8.35 vs 80.7±3.05)分、呼吸机(63.7±4.65 vs 86.3±3.75)分、除颤仪(65.9±6.26 vs 87.6±3.06)分、主动脉球囊反搏植入配合(62.7±7.23 vs 76.1±3.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DCA循环能有效提高CCU低年资护士的综合抢救能力。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分析中国肺血管扩张药物上市后第Ⅰ大类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3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收治的750例确诊的第Ⅰ大类PAH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心导管检查等,平均随访(2.3±1.7)年,评价第Ⅰ大类PAH的治疗及预后,对比分析中国靶向肺血管扩张药上市前后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 第Ⅰ大类PAH患者平均确诊年龄(30.39±17.54)岁,女性占65.6%。心功能Ⅲ或Ⅳ级29.2%,6MWD(422±96)米。第Ⅰ大类PAH中IPAH 12.4%、HPAH 0.7%、CTD-PAH 4.8%,portalHT-PAH 0.5%、CHD-PAH 81.6%。不同亚类PAH性别(c2=24.551,P<0.05)、年龄(F=3.973,P=0.003)、BMI(F=11.005,P<0.05)、6MWD(F=2.537,P=0.041)、SPO2(F=4.129,P=0.003)、尿酸(F=7.654,P<0.05)、总胆红素(F=3.737,P=0.005)、SvO2(F=3.298,P=0.011)、PVRI(F=11.132,P<0.05)、心排指数(F=3.506,P=0.008)、右心室/左心室舒张末内径(F=14.9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数据 。PAH中仅基础治疗16.3%,心功能Ⅲ~Ⅳ级联合应用两种肺血管扩张药51.6%。平均随访时间为(2.3±1.7)年,终点事件135例,其中死亡30例。IPAH、HPAH、CTD-PAH、CHD-PAH死亡者分别占8.6%、60.0%、11.1%、2.5%。PAH第1、3年生存率分别为98.8%、96.0%,较非靶向药物治疗时期分别提高30.8%、57.1%。结论 靶向治疗时代我国第Ⅰ大类PAH患者早期生存率较前改善。低龄患者药物选择种类少,早期诊断率有待提高,需提高标准靶向治疗率。  相似文献   
69.
肺动脉高压(PAH)是由已知或未知原因引起肺动脉内压力异常增高的病理生理综合征,存在肺循环障碍与右心高负荷,可导致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2]。PAH的病因复杂,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远期预后极差。有研究表明,PAH在确诊后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8年[3]。其中右心室功能(RVF)在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PAH)中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4]。因此了解PAH发展过程中肺循环及右心室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耦合关系,对临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行手术矫治后的远期疗效及左心室重构情况, 为临床诊治提供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7例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的住院资料及门诊、电话随访结果,男性71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54.2±17.1)岁,术前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为(76.2±7.4)mm,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为(41.5±8.2)%。 结果 行二尖瓣置换术48例,二尖瓣成形术11例,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1例,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瓣膜置换术25例。围手术期死亡率6.8% (8/117),室性心律失常19例(16.2%),多器官功能不全11例(9.4%),低心排血量综合征46例(39.3%)。随访时间9年-17年(中位数11年),失去随访6例,死亡12例,存活的91例中,临床心功能I-II级85例,III级6例。术后一月时平均LVEDD为(68.4±5.4)mm,术后一年时为(60.7±8.4)mm,最近一次随访为(62.3±9.4)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均<0.05)。LVEF在术后早期为(36.5±4.7)%,较术前降低(t=3.02, P=0.005),术后一年时恢复至术前水平(43.2±7.9)%。 结论 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手术风险高,但远期预后可,术后左心室功能基本能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