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初步构建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应用规律。方法 于2016-07-10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中与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07-10。参照《针灸学》《中药学》对纳入文献的针灸疗法、穴位及归经等主题词进行规范化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使用频次≥10次的穴位和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对使用频次≥10次的穴位和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1992—2016年发表的合格文献72篇,治疗措施使用频次排在前4位的分别为针刺+中药(11次)、耳压+中药(4次)、腹针(4次)、雷火灸+中药(4次);针灸疗法穴位使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关元(86次)、三阴交(61次)、气海(61次);在针灸疗法+中药中,中药使用频次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当归(26次)、延胡索(21次)、莪术(20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在高频药穴中(穴位20个、中药14味),穴位与中药相关性最高的是关元-延胡索-气海。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若将高频药穴分为2类:一类为延胡索-气海-子宫-三阴交-关元(主药穴),其余为一类(配药穴);若将高频药穴分为11类:延胡索-气海、子宫、三阴交-关元3类为主药穴,其余8类为配药穴。结论 基于实际临床文献数据,针灸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需结合中药等多种疗法,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上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并形成一定的穴位结合中药使用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动脉硬化(AS)中医体质分布状况以及体质类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为中医干预动脉硬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广州地区400例动脉硬化病人中医体质和临床信息,分析其体质分布特点以及体质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动脉硬化病人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是痰湿质(23.0%)、血瘀质(22.0%)、气虚质(15.0%)、湿热质(13.5%)、阳虚质(11.5%)。(2)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四个主要体质组间尿酸(UA)、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吸烟、嗜酒与气虚质A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P0.05);吸烟、嗜酒、高血压病与湿热质AS的发生有显著相关(P0.05);男性、吸烟、缺乏运动、超重/肥胖、高血压病与痰湿质AS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与血瘀质AS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4)二元Logistic结果示,吸烟、嗜酒可能为湿热质AS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缺乏运动、超重或肥胖可能为痰湿质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血瘀质是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体质,不同体质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43.
螺旋CT肋软骨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肋软骨成像方法及在诊断肋软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肋软骨病变组及200例对照组进行CT容积扫描,层厚1~7mm,层距1~2.5mm。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及高对比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分别导入CT3D工作站进行MPR、MIP、SSD等方法重建,比较各种技术图像显示肋软骨的能力,并对肋软骨病变进行分析和记录。结果228例受检者的CT扫描图像经过MPR、MIP、SSD处理后均能显示出肋软骨,其中以MIP、SSD的效果较好;28例病变组中,发现肋软骨损伤13例,肋软骨炎9例,肋软骨畸形6例。结论螺旋CT图像能很好地显示肋软骨,为在活体上研究肋软骨形态学开创了一条全新途径,是一种无创伤性研究肋软骨疾病的最佳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评价螺旋CT(spiralcomputedtomography,SCT)术前判断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程度及淋巴结侵犯情况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T2~T4期)的SCT双期扫描资料,每个病例的CT图像均对胃壁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侵犯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6例胃癌中,胃底贲门癌15例、胃窦癌13例、胃体癌8例。CT对T4期胃癌胃壁浸润程度判断准确率较高,为73%(8/11例);T2、T3的判断准确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3%和58%。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灵敏度较高,但假阴性率也高。结论SCT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诊断准确性仍待提高,有待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5.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免疫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的相关性,探讨HBV-LP对反映体内HBV复制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深圳市龙岗区中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54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的血清HBVDN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HBV-LP及HBV-M,对HBV-LP、HBV-M及HBV-DNA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HBV-LP阳性率为96.39%,而HBV-DNA的阳性率为9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LP水平与HBV-DNA的拷贝数对数值呈正相关;而HBeAg阴性患者的HBV-LP阳性率为63.33%,HBV-DNA的阳性率为51.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外膜大蛋白能够有效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复制情况,其灵敏度高于HBeAg,对于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而言,HBV-LP更能反映患者体内病毒的复制状态。  相似文献   
46.
目的 针对三种不同的阻断剂在人绒毛滋养层细胞中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进行比较,探讨人绒毛滋养层细胞受阻断剂对其侵袭性的影响程度.方法 分别对阻断剂影响EMMPRIN表达的程度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进行观察.人绒毛滋养层细胞在浓度不同佛波酯作用下,对其中p38MAPK活性变化采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人绒毛滋养层细胞侵袭作用采用trans well细胞侵入系统进行检测,将浓度不同的p38 MAPK抑制剂加入其中,对阻断剂影响人绒毛滋养层细胞侵袭性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p38MAPK抑制剂分别由5、10、15及20 μmol·L-1浓度持续24h作用后,对EMMPIRN分别达到7.4%、24.5%、31.7%及39.2%的的抑制率;p38MAPK抑制剂10μmol· L-1浓度进行24h培养后,能够对EMM PRIN基因和蛋白表达具有21.5%的抑制率,培养48h与72h可分别达到45.5%和75.9%的抑制率.分别采用佛波酯0.1、1、10 μmol·L-浓度加入培养细胞中持续30min作用,采用时间剂量依赖方式将p38MAPK激活,p38MAPK抑制剂采用时间剂量依赖方式对佛波酯激活p38MAPK进行抑制.结论 在人绒毛人绒毛滋养层细胞中EMMPRIN表达中体现出p38MAPK信号传导途径,该通路对于侵袭人绒毛滋养层细胞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p38MAPK抑制剂在防治子痫前期-子痫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
抗纤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现代医学治疗,首先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其次为抑制纤维化形成的各个环节,以及促进降解和吸收。常用的药物有:秋水仙碱、α-干扰素等,但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转阴无明显促进作用,部分病例停药后可复发,存在一定副作用,且价格昂贵。我们采用随机双盲方法,观察了抗纤颗粒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的临床效果,通过3个月、6个月的治疗观察,并与西药秋水仙碱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中药健脾润肤汤联合复方甘草油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将我院接治的120例AD患者作为本次观察主体并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健脾润肤汤联合复方甘草油。对比组间疗效、治疗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与皮肤瘙痒视觉模拟标尺(VAS)评分及其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治疗后EASI与VAS积分对比差异较大,且观察组两项积分均明显更理想(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精神及外用药部位均未见副反应状况,1例患者反映应用甘草油后较为油腻;对照组4例患者用药后存在嗜睡与精神不能集中等副反应,1例患者外用氟芬那酸丁酯后用药部位存在烧灼与发红等过敏反应。结论:临床予以AD患者中药健脾润肤汤联合复方甘草油治疗并辅以综合性护理干预,既可健脾清热与养血润肤,又能有效改善皮损,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析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益肾蠲痹汤联合温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9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研究组采用益肾蠲痹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病症评分、生活质量、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膝及跟腱反射、生活与工作能力、行走、疼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生活质量评分、VAS评分及腰椎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蠲痹汤联合温针灸在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腰椎功能,减轻患者疼痛,还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